新利平台訊 民族團結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線。
如今,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已經成為(wei) 西藏民族關(guan) 係的主旋律。
圖為(wei) 多瑪鄉(xiang) 攝影:趙耀
阿裏地區日土縣多瑪鄉(xiang) 是從(cong) 新藏線進入西藏的第一個(ge) 鄉(xiang) ,被譽為(wei) 新藏公路“第一驛站”。一直以來,進出多瑪鄉(xiang) 的遊客特別多,因海拔高而產(chan) 生身體(ti) 不適、高反的遊客也不在少數,為(wei) 了進出多瑪鄉(xiang) 的遊客健康和安全,多瑪鄉(xiang) 政府依托鄉(xiang) 衛生院在當地建立了高原病免費救助站。
“隻要進出多瑪鄉(xiang) 的遊客有身體(ti) 不適等,我們(men) 救助站就會(hui) 全力以赴為(wei) 其提供免費醫療服務。”多瑪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旦增吳尖說。
因交通區位優(you) 勢,常年在多瑪鄉(xiang) 務工生活的人除藏族外,還有漢族、回族、維吾爾族等多個(ge) 民族,在長期的生活生產(chan) 中,多瑪鄉(xiang) 各民族群眾(zhong) 在一次又一次的互幫互助中,結下了濃濃的情誼。
“外來工商戶的孩子就近就便在鄉(xiang) 裏上學,與(yu) 當地學生享受同等待遇。”旦增吳尖說,每當看到多瑪鄉(xiang) 各族群眾(zhong) 互幫互助的場景、和睦相處的氛圍都讓人感動。
擁軍(jun) 愛民是多瑪鄉(xiang) 的光榮傳(chuan) 統。多年來,烏(wu) 江村村民與(yu) 駐地官兵朝夕相處、魚水相依。目前,烏(wu) 江村正在全力打造阿裏地區擁軍(jun) 愛民第一村。
圖為(wei) 駐地部隊贈送的錦旗 攝影:賈華加
在連隊執行任務運力緊張之時,烏(wu) 江村黨(dang) 總支積極發揮基層黨(dang) 組織作用,第一時間組織村車輛、騾馬大隊和青壯年勞動力,幫助官兵連夜運輸後勤保障物資。
“一直以來,烏(wu) 江村村民執行任務都是不計成本、不講條件的。”旦增吳尖說,軍(jun) 愛民,民擁軍(jun) ,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
同時,駐地部隊也經常組織醫務人員對群眾(zhong) 開展送技術、送醫療等走村入戶訪群眾(zhong) 送溫暖活動,為(wei) 全鄉(xiang) 幹部職工進行免費體(ti) 檢,以實際行動發揚人民軍(jun) 隊擁政愛民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受到廣大幹部群眾(zhong) 的歡迎和好評。
圖為(wei) 甲崗村村口 攝影:賈華加
距多瑪鄉(xiang) 百餘(yu) 公裏處的日鬆鄉(xiang) 甲崗村正在著力打造邊境鞏固、民族團結、和諧發展的鋼鐵村居。
圖為(wei) 日土縣甲崗村村居 攝影:趙耀
甲崗村以“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麗(li) 甲崗”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凝聚人心、改善民生,使全村各項事業(ye) 呈現出欣欣向榮、全麵發展的良好態勢。
“我們(men) 以邊境穩定為(wei) 核心,不斷營造邊民團結氛圍;以改善民生為(wei) 根本,構建團結和諧新村莊;以精準脫貧為(wei) 中心,不斷提升民族團結進步活動;以生態保護為(wei) 中心,建設美麗(li) 家園;同時我們(men) 積極營造邊民共建的團結氛圍。”日鬆鄉(xiang) 文化服務中心主任兼統戰委員次仁平措介紹說。
圖為(wei) 甲崗村榮譽牆
在甲崗村,邊境線在哪裏,群眾(zhong) 的牧業(ye) 生產(chan) 就開展到哪裏,形成“人人是哨兵,戶戶是哨所,村村是堡壘,生產(chan) 是執勤,放牧是巡邏,處處有防範”的防控格局。
當下,高舉(ju) “民族團結”旗幟與(yu) 全國一道進入小康社會(hui) 的西藏各族群眾(zhong) ,越發堅信民族團結是幸福穩定生活的基石。(新利平台 記者/王淑 賈華加 趙耀 王媛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