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1986年,我們(men) 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昂仁縣帕拉牧區進行牧區傳(chuan) 統文化考察時發現,當地牧民通過沿襲已經存在了幾千年曆史的傳(chuan) 統輪牧製度,在使牧群數量增長到高水平的同時,還避免了自然資源的匱竭。這對解決(jue) 當前過度放牧問題具有很好的參考價(jia) 值。”美國凱斯西儲(chu) 大學傑出教授、人類學係西藏研究中心聯合主任梅·戈爾斯坦,5月16日在北京舉(ju) 行的第五屆西藏智庫國際論壇上說。
圖為(wei) 梅·戈爾斯坦通過線上參加第五屆西藏智庫國際論壇
今年83歲的梅⋅戈爾斯坦是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和藏學家,他對藏學情有獨鍾,是當代著作最豐(feng) 富的藏學家之一。本屆論壇,他做的報告題為(wei) 《過度放牧與(yu) 西藏傳(chuan) 統社會(hui) 產(chan) 出最大化:羌塘西部帕拉遊牧民族的輪牧係統》。
作為(wei) 人類學家,梅·戈爾斯坦當年來到帕拉牧區,本來計劃研究西藏牧民。但他敏銳地發現,當地4000多米超高海拔的自然環境和當地牧民的放牧方式都很特殊。“早在公元750年時,他們(men) 有100多頭犛牛,到了1986年,他們(men) 已經有17000頭犛牛。而且他們(men) 的牧草依然豐(feng) 富,甚至他們(men) 在放牧時沒有自然資源非常缺失的情況。”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昂仁縣風光 攝影:日喀則廣播電視台記者 紮巴旺青
他十分好奇,在如此嚴(yan) 酷的自然條件下,為(wei) 什麽(me) 這裏的牧民能持續放牧?為(wei) 什麽(me) 犛牛增加了這麽(me) 多卻沒有發生過度放牧的問題? 他們(men) 是怎麽(me) 避免“公地悲劇”[知識點]的?因為(wei) 通常來說,“每增加一頭牛,牧民就會(hui) 有更多的經濟收益,可一旦到了一定的上限時,就會(hui) 對環境造成非常大的壓力,很快生態環境就會(hui) 惡化,反而會(hui) 造成更多的成本。”
梅·戈爾斯坦通過研究牧民的“口頭史”發現,這一切的秘密是因為(wei) 當地牧民在放牧時有著一套沿襲了數千年的輪牧係統。“首先我們(men) 發現這裏的牧民隻是季節性地進行遊牧,絕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土地上農(nong) 耕。這樣就能很好地平衡牧草生長與(yu) 放牧需求。”
而牧民之所以要想方設法在有限的土地上放牧更多的牲畜,原因在於(yu) 他們(men) 要供養(yang) 數量龐大、不事生產(chan) 的僧侶(lv) 群體(ti) 。“在1958年時,整個(ge) 西藏人口中有14%的人是僧侶(lv) 。對於(yu) 很多牧民來講,這是很大的負擔。”於(yu) 是,對土地進行輪牧的係統漸漸產(chan) 生了,由此便能更高效地在單位土地上提升生產(chan) 效率。
梅·戈爾斯坦介紹,輪牧製度首先是領主會(hui) 將區域內(nei) 的土地進行分割,並將每塊地分配到具體(ti) 的牧民。牧民除了放牧,還會(hui) 在土地上進行農(nong) 業(ye) 耕耘,從(cong) 而使土地的肥力增大,更好地保養(yang) 土地。在分配土地時,領主會(hui) 對不同的土地進一步細分。這是領主對佃戶非常重要的管理方式。“例如,土地的範圍大小、其中植物的生產(chan) 效率等都要記錄在案,相關(guan) 文件由領主保管。如果一塊地的植被非常乏善可陳,交租就少;如果土地的肥力比較高,交租就多。”
“更有意思的是,土地的分配不是永遠不變的。基本上,每一家佃戶獲得的土地隻能使用3年,每3年要把土地返還給領主或本地的官員。牧民們(men) 的牲畜則要從(cong) 門裏一個(ge) 一個(ge) 跑出去以便計數,然後根據牲畜的產(chan) 量來算租金。因此,這種獨特的輪牧係統能夠更好地進行環境保護與(yu) 經濟效益間的平衡,從(cong) 而避免發生‘公地悲劇’。”
梅·戈爾斯坦說,這種行之有效的輪牧製度不僅(jin) 帕拉牧區的牧民在使用,很多西藏的牧民都會(hui) 使用。
圖為(wei) 得益於(yu) 西藏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黑頸鶴無憂無慮地徜徉在羌塘草原上,和諧而優(you) 雅 攝影:趙耀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hui) 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紮洛表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藏族傳(chuan) 統文化中所包含的生態保護思想有著非常高的評價(jia)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wei) 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這是針對西藏提出的獨特要求。梅·戈爾斯坦介紹的情況,體(ti) 現出了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西藏人民傳(chuan) 統生活中所蘊含的生態保護理念與(yu) 生態智慧,這種智慧一直延續到了今天。相信西藏人民一定能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wan) 水千山。(新利平台 記者/劉莉)
知識點
“公地悲劇”
1968年12月,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了美國人類生態學家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的“公地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一文。哈丁在文章中討論了公共牧場的使用與(yu) 管理問題。他假定有一個(ge) 向所有牧人開放的牧場,那麽(me) ,每個(ge) 牧民都將在此放牧盡可能多的牲畜。最後,全體(ti) 牧民將落入在麵積有限的公共牧場上無限增加牲畜的陷阱,從(cong) 而導致公共牧場衰亡。“公地悲劇”可以理解為(wei) “運用與(yu) 他人共同享有的資源(公地)以謀求個(ge) 人眼前最大利益的行為(wei) ,有害於(yu) 全社會(hui) 未來的集體(ti) 福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