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豐碑,聳立在西藏人民的心坎裏

發布時間:2021-05-22 11:47:00來源: 新利平台

  “喜馬拉雅山再高也有頂啊

  雅魯藏布江再長也有源啊

  藏族人民再苦啊再苦也有邊

  共產(chan) 黨(dang) 來了苦變甜

  ……”

  猶如陽光刺破沉沉夜幕,猶如春雷驅散凜凜寒冬,70年前,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西藏,作為(wei) 中國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獲得了和平解放,雪域高原迎來了最偉(wei) 大的新生。

  70年來,尤其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黨(dang) 中央的特殊關(guan) 愛、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以及西藏各族人民的奮發努力之下,西藏人民盼來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幸福的好日子。

  這是人間關(guan) 於(yu) 幸福最美好的奇跡之一。

  1951年,西藏人均收入僅(jin) 略超100元;2020年,西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744元。

  這是人間關(guan) 於(yu) 生命的最高亮標杆之一。

  1951年,西藏人均預期壽命僅(jin) 35.5歲;2020年,西藏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1.1歲。1951年,西藏人口105萬(wan) 人;2021年5月,西藏人口已達364.81萬(wan) 人。

  70年,天塹已變通途,團結線、幸福路為(wei) 雪域兒(er) 女帶來吉祥——11.88萬(wan) 公裏公路,954公裏鐵路,140條國際國內(nei) 航線……西藏從(cong) 連一條正規公路都沒有的閉塞之地,成為(wei) 了擁有綜合立體(ti) 交通網絡的世界熱門旅遊目的地。

  70年,知識改變命運,“組團式”教育援藏、“內(nei) 地西藏班”“三包”等措施保障了西藏人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3195所各級各類學校,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6.14%……西藏從(cong) 教育被視為(wei) 特權由寺院和貴族壟斷、文盲占總人口95%的落後狀態,成為(wei) 了僅(jin) 2021年畢業(ye) 季,普通高校畢業(ye) 生就達近3萬(wan) 人的人才高地。

  ……

  “我這輩子唯一還有一個(ge) 心願,就是渴望能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恭恭敬敬地獻上一條哈達,真心感謝黨(dang) 和政府,讓我們(men) 老百姓過上了想都不敢想的好生活。” 66歲的次仁多布傑大叔在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xiang) 玉麥村想方設法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做好事,是公認的熱心人。他說,這是向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學習(xi) ,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

  “日子越過越好,更應該把共產(chan) 黨(dang) 對我們(men) 藏族老百姓的恩情告訴下一代,一代一代傳(chuan) 下去。”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xiang) 玉麥村59歲的阿媽啦次卓瑪,將一幅毛主席像精心保存了30餘(yu) 年,家在哪,畫像就帶到哪。

  ……

  吃水不忘挖井人,親(qin) 人就是共產(chan) 黨(dang) 。這是西藏人民的共同心聲。

  掌握命運 人民真正當家作主

  
圖為(wei) 門巴族老人、全國勞動模範格桑 攝影:劉莉

  今年81歲的門巴族老人格桑,土生土長於(yu) 山南市錯那縣貢日門巴民族鄉(xiang) 。“舊西藏時,這裏歸錯那宗管轄。差役繁重,至少要上交田地3/4收成,連砍點柴都要交稅。稍有抱怨,就挨鞭子、被沒收房屋田地,反抗激烈的會(hui) 被殺死。很多人連鞋都沒有,不少人凍死在支差路上。那種日子簡直讓人活不下去。”

  
圖為(wei) 山南市錯那縣貢日門巴民族鄉(xiang) 攝影:劉莉

  格桑親(qin) 身經曆了西藏和平解放後發生的變化,親(qin) 眼目睹了往日命最不值錢的窮人真正擁有了自由和尊嚴(yan) ,翻身成為(wei) 自己命運的主人。他認定,共產(chan) 黨(dang) 好。1974年,他光榮地成為(wei) 了一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黨(dang) 員。1988年當選錯那鄉(xiang) 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後,他大膽改革,造福鄉(xiang) 裏。1989年,格桑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格桑的故事不是唯一。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1951年,西藏實現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開始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nong) 奴製,百萬(wan) 農(nong) 奴翻身解放,成了新社會(hui) 的主人。從(cong) 1961年下半年到1965年7月,在西藏曆史上,首次通過民主選舉(ju) 產(chan) 生各級地方政權,普選出的2600多名人民代表中,貧困農(nong) 奴就有2200人。

  實現小康 幸福生活勞動創造

  
圖為(wei) 尼瑪在茶館招待顧客 攝影:陳衛國

  “這些年,幫助我的人很多,特別是政府的幫扶,讓我過上了安穩幸福的生活,我要以自力更生、自強不息來回報他們(men) 。”今年48歲、身高不足1.4米的尼瑪和妻子洛鬆在昌都市八宿縣開了小賣部和茶館。10年間,兩(liang) 人全身心投入,將小賣部經營得有聲有色。2018年底,靠著好政策,努力的尼瑪家實現了脫貧。

  
圖為(wei) 巴珠(中)與(yu) 工人們(men) 討論蔬菜長勢 攝影:王茜

  “一個(ge) 人富不算能耐,讓老百姓都富了,才是真本事。幫助鄉(xiang) 親(qin) 們(men) 致富,讓我充滿了幹勁!”山南市隆子縣的巴珠靠著國家的好政策和勤奮,從(cong) 貧苦“泥腿子”成長為(wei) 當地知名的致富帶頭人。如今,他的“菜籃子”工程蔬菜種植大棚中各種綠葉蔬菜長勢喜人,在當地供不應求。

  
圖為(wei) 崗尖村村民普布在養(yang) 殖場運送草料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每月工資4000元,工作穩定,離家近,春耕秋收還能回家幫忙。”30歲的日喀則市薩迦縣吉定鎮崗尖村村民普布曾為(wei) 養(yang) 家糊口長期外出打工,收入還不穩定。如今,他在離家不到10公裏的農(nong) 貿公司當上了飼料員,收入增長了,還享受到了包吃包住等福利。

  
圖為(wei) 在新開辟的春見柑橘果園裏小憩的鄭天成、高永徐夫婦 攝影:李元梅

  20年前,高永徐和丈夫鄭天成從(cong) 四川省雅安市來到林芝市察隅縣,成立了察隅縣下察隅鎮夏尼村興(xing) 農(nong) 獼猴桃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

  
圖為(wei) 僜人婦女在獼猴桃園裏采摘 圖片由高永徐提供

  經過10年奮鬥,2018年,老鄭的獼猴桃獲得了“綠色食品”認證和地理標誌認證。

  
圖為(wei) 察隅縣下察隅鎮夏尼村興(xing) 農(nong) 獼猴桃種植基地 攝影:李元梅

  合作社發展成了西藏察隅縣興(xing) 農(nong) 獼猴桃有限公司,帶動了察隅縣6個(ge) 村、2352畝(mu) 土地、281戶1456人參與(yu) 獼猴桃產(chan) 業(ye) 發展。

  
圖為(wei) 嘎瑪(左)在他的汽車修理店裏 攝影:王媛媛

  “2018年,家裏純收入8萬(wan) 元。”那曲市色尼區尼瑪鄉(xiang) 的嘎瑪和妻子尼瑪桑姆努力經營著汽車修理店和茶館,4年裏,不僅(jin) 還清了開店、看病等產(chan) 生的近8萬(wan) 元借款,還順利摘掉了貧困戶帽子。

  
圖為(wei) 金珠德吉在自家門前 攝影:趙耀

  “以前是土坯房,上廁所、洗澡不方便,許多遊客看了住宿條件後就走了。現在新修的房子幹淨明亮,廁所、廚房都有兩(liang) 個(ge) ,遊客們(men) 願意來了。”金珠德吉是阿裏地區紮達縣托林鎮紮布讓村村民,家在紮達土林腳下,遊客紛至遝來,她在2006年開起了家庭旅館。

  
圖為(wei) 劄布讓村與(yu) 遠處的古格王朝遺址 攝影:趙耀

  15年過去了,民宿從(cong) 土坯房變成了幹淨整潔的二層藏式小樓。2020年,金珠德吉的收入達到了10萬(wan) 元。

  民生改善 病有所醫幼有所教

  
圖為(wei) 八宿縣西巴易地搬遷安置點 攝影:陳衛國

  家門口的公交站點、現代化教學幼兒(er) 園、醫院、超市、便民服務站……走在昌都市八宿縣西巴易地搬遷安置點,人們(men) 的臉上洋溢著幸福。

  
圖為(wei) 多阿江村夫婦在安置點的新家 攝影:陳衛國

  生活在安置點的多阿江村夫婦說:“搬遷後不光房子敞亮,還用上了熱水器、抽水馬桶、油煙機、洗衣機等稀罕物件,真是想都不敢想!”

  
圖為(wei) 在玉麥鄉(xiang) 小學籃球場打球的小朋友 攝影:王茜

  “黨(dang) 和國家沒有忘記我們(men) 。”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xiang) 玉麥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巴桑次仁說, 2009年,玉麥的學校因缺少生源關(guan) 閉。“2019年,玉麥鄉(xiang) 小學又重新開學了。如今村裏的孩子都能在家門口上學,不用再翻山越嶺,父母們(men) 放心了。”

  
圖為(wei) 達曼村村民雲(yun) 丹 攝影:德吉卓瑪

  “我們(men) 這代人沒有這個(ge) 福氣,但我外孫遇上了好時機,必須讓他接受教育。”66歲的雲(yun) 丹是日喀則市吉隆縣吉隆鎮達曼自然村致富村民、守邊表率。

  
圖為(wei) 雲(yun) 丹家的客廳 攝影:德吉卓瑪

  她說,在2003年加入中國國籍後,達曼人也享受到了義(yi) 務教育。

  
圖為(wei) 朗傑崗村 攝影:吳建穎

  “原先一年去一次波密,把一整年吃的大米等運回來,往返要6天。一年中隻有過年殺豬時,才能吃到一次新鮮肉。” 38歲的塔傑說,墨脫縣熱薩鄉(xiang) 久當卡村的老家溝深水急、地勢險峻,是個(ge) “實在待不下去”的地方。

  
圖為(wei) 塔傑 攝影:吳建穎

  通過易地扶貧搬遷,2018年10月,全村34戶146人入住了位於(yu) 朗傑崗村的新居。“現在騎摩托車20多分鍾就到縣城,村裏有幼兒(er) 園,有村醫。太方便了!”

  
圖為(wei) 陝西省“組團式”醫療援藏專(zhuan) 家在農(nong) 牧區義(yi) 診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三年來,阿裏地區人均壽命從(cong) 57歲增長到了60歲。從(cong) 起初的‘我來做你來看’,到‘我來做你來幫’,最終實現了‘你來做我來看’。” 2018年開始援藏的阿裏地區人民醫院院長韓軍(jun) 說。

  
圖為(wei) 援藏專(zhuan) 家為(wei) 患者做手術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援藏醫療隊將先進的診療技術和管理理念帶到了阿裏。現在,醫院新生兒(er) 重症監護病房等設施正在或計劃建設,將持續提升阿裏地區的醫療條件。

  一躍千年 現代化藍圖漸成真

  
圖為(wei) 洛隆特產(chan) 獐子菌 攝影:周蕾蕾

  “通過援建昌都經開區洛隆扶貧特色產(chan) 業(ye) 園區,打通了商貿渠道,現在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產(chan) 品愁的是供不應求。”福建援藏幹部、洛隆縣副縣長王金星說,現在,藏東(dong) 糧倉(cang) 洛隆縣優(you) 質的農(nong) 場品、豐(feng) 富的林下資源,已經能插上翅膀直銷東(dong) 南沿海。

  
圖為(wei) 俯瞰玉麥鄉(xiang) 攝影:王茜

  山南市隆子縣玉麥村的村民們(men) 用歌謠唱出了玉麥巨變:“昔日‘三人鄉(xiang) ’,如今變了樣。家家戶戶住新房,硬化道路通家門,電不停,水不缺,WIFI信號家家通,道路整潔路燈亮,就業(ye) 增收有保障。”

  
圖為(wei) 崇山峻嶺中的山南市洛紮縣拉郊鄉(xiang) 攝影:劉莉

  “當時跟爸爸、媽媽哭,我想留在拉薩!我再也不要呆在拉郊了!拉郊太落後了!”家在山南市洛紮縣拉郊鄉(xiang) 的紮西桑珠53歲。拉郊鄉(xiang) 群山環抱,曾是有名的邊境偏遠鄉(xiang) 。上世紀80年代,紮西桑珠才在拉薩第一次見到電燈。

  
圖為(wei) 紮西桑珠與(yu) 德慶卓瑪夫婦 攝影:劉莉

  而今,拉郊鄉(xiang) 通了電、自來水、互聯網,村民們(men) 住上了漂亮舒適的新房,修通了能開汽車的公路,人均純收入超過2萬(wan) 元,成了洛紮縣最富裕的鄉(xiang) 。

  綠水青山 雪域風光越來越美

  
圖為(wei) 昌都市峽穀風光 攝影:趙耀。

  “國家加大了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紅拉山越來越綠了,天空越來越藍了,雪山也越來越白了。”全國“最美生態護林員”多貢守護著昌都市芒康縣曲孜卡鄉(xiang) 小昌都村附近的山水林木。“這裏的生態越來越好,僅(jin)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si) 猴就有800餘(yu) 隻。”

  
圖為(wei) 生活在車曲河穀夏季牧場的牧民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次供的妻子白瑪卓嘎在帳篷裏忙碌 攝影:王媛媛

  “塑料袋、塑料瓶等垃圾去縣城的時候順便集中處理。”生活在拉薩市當雄縣境內(nei) 納木錯湖邊的次供一家,是典型的牧民,逐水草而居。在車曲河穀夏季牧場定居點,次供的兒(er) 子丹增多吉每隔兩(liang) 天開車去當雄縣城采購物資的同時,會(hui) 集中處理垃圾。對於(yu) 次供一家來說,守護環境已成為(wei) 習(xi) 慣。

  
圖為(wei) 遠眺錯那縣麻麻門巴民族鄉(xiang) 攝影:王茜

  “我們(men) 家鄉(xiang) 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每一顆樹、每一朵花都美!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日子越過越好。”山南市錯那縣麻麻門巴民族鄉(xiang) 的村民們(men) 說。

  
圖為(wei) 錯那縣麻麻門巴民族鄉(xiang) 街道 攝影:王茜

  依托保護良好的自然環境,這裏的村民紛紛開起了農(nong) 家樂(le) ,吃上了“旅遊飯”,走上了致富路。

  
林芝桃花節資料圖 圖為(wei) 林芝市旅遊發展局提供

  “林芝大部分村莊都有桃花,尤其是波密桃花溝、米林桃花大道、大峽穀桃花、巴宜區嘎拉村等久負盛名。林芝舉(ju) 辦桃花節已19年,旅遊非常火。”林芝市旅遊發展局工作人員舉(ju) 例:“米林縣索鬆村31家民宿,桃花節期間基本滿房。”

  
林芝桃花節資料圖 圖為(wei) 林芝市旅遊發展局提供

  2021年桃花節期間,林芝市共接待遊客52.7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76億(yi) 元,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帶來了實惠。

  
圖為(wei) 班公湖岸滑翔的棕頭鷗 攝影:王媛媛

  “通過這些年的巡護,鳥兒(er) 們(men) 又在班公湖安詳生活了。”班公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的野保員(濕地保護員)索南達瓦說。

  
圖為(wei) 班公湖景色 攝影:王媛媛

  在大力保護下,現在的班公湖呈現出湖岸有藏野驢、黑頸鶴悠閑漫步;湖邊有棕頭鷗滑翔遊弋、魚翔淺底的美麗(li) 畫卷。

  觀念更新 高原奮進在新時代

  
圖為(wei) 2021年昌都市“春風行動”人力資源專(zhuan) 場招聘會(hui) 現場 攝影:周蕾蕾

  “很想去成都工作,趁著年輕出去闖一闖嘛。”來自昌都市察雅縣吉塘鎮的求職青年向巴在人頭攢動的昌都市2021年“春風行動”人力資源專(zhuan) 場招聘會(hui) 上,向天府機場投了報名表。“現在昌都的交通越來越便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去內(nei) 地工作了。”

  
圖為(wei) 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ge) 人加央措成 攝影:陳衛國

  “你隻有把群眾(zhong) 放在心上,群眾(zhong) 才會(hui) 把你放在心上。”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ge) 人、昌都市類烏(wu) 齊縣達多陽光建築商貿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加央措成,先後創辦多家企業(ye) ,引導群眾(zhong) 消除“等靠要”思想。“最欣慰的是一個(ge) 個(ge) 產(chan) 業(ye) 項目落地生根,一個(ge) 個(ge) 群眾(zhong) 轉變思想靠勞動脫貧致富。”

  
圖為(wei) 當地居民在山南市隆子縣紮日鄉(xiang) 衛生院進行霧化治療 攝影:劉莉

  “這些年,尤其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老百姓的觀念變化特別大。以前,有的人得了闌尾炎等急症,不去醫院,卻去寺院算卦,曾經有孩子因此夭折。現在,大家已經認識到,迷信不是宗教,有病就要去醫院。”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ge) 人、山南市洛紮縣紮日鄉(xiang) 衛生院副院長吾金旦增說:“前幾年,我給一位僧人做B超,懷疑他可能感染了包蟲病,建議他到上級醫院複查。後來,他自己去拉薩做了手術,很快就痊愈了。”

  
圖為(wei) 美麗(li) 的山南市隆子縣鬥玉珞巴民族鄉(xiang) 鬥玉村 攝影:劉莉

  “我們(men) 計劃把老村委會(hui) 改建成珞巴民族村寨特色農(nong) 家樂(le) ,為(wei) 老百姓增收。”山南市隆子縣鬥玉珞巴民族鄉(xiang) 鬥玉村村長美朵說。在舊西藏,因為(wei) 受到西藏地方政府的壓迫,珞巴族直到西藏和平解放時還處於(yu) 父係氏族社會(hui) ,女性地位很低。現在,珞巴族女性已完全擁有了所有合法權益。美朵就是2021年剛當選的新村長。

  
圖為(wei) 旦增稱來 攝影:趙耀

  2014年,日喀則市的江孜小夥(huo) 旦增稱來辭去公職返鄉(xiang) 創業(ye) ,帶領群眾(zhong) 創辦了江孜縣年堆鄉(xiang) 尼瑪藏式卡墊加工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

  
圖為(wei) 合作社員工在編織藏毯 攝影:周晴晴

  他用專(zhuan) 業(ye) 知識對傳(chuan) 統藏毯製作工藝進行技術改良,讓藏毯有了“3D”效果,實現了花色藏毯私人訂製。合作社帶動65名群眾(zhong) 穩定就業(ye) 、增收致富,每年向135名無勞力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幫扶1500元,已累計23萬(wan) 餘(yu) 元。

  ……

  “太陽啊霞光萬(wan) 丈

  雄鷹啊展翅飛翔

  高原春光無限好

  叫我怎能不歌唱

  ……”

  幸福的故事說也說不完,心裏的歌謠唱也唱不完。

  70年來,尤其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指引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團結帶領西藏各族人民創造了亙(gen) 古未有的曆史功績。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西藏從(cong) 黑暗走向光明、從(cong) 落後走向進步、從(cong) 貧窮走向富裕、從(cong) 專(zhuan) 製走向民主、從(cong) 封閉走向開放,西藏社會(hui) 的麵貌日新月異,西藏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

  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老百姓說好才是真的好。來自雪域的幸福歡歌,唱出了西藏各族人民對黨(dang) 的眷眷深情,唱出了對黨(dang) 的無限熱愛。

  這飛揚的歡歌匯入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征程的壯麗(li) 樂(le) 章之中,合奏出中華民族各族兒(er) 女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團結一致、同心同德,啟航新征程的輝煌時代強音。

  感黨(dang) 恩,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西藏人民心向黨(dang) ,紅色的江山萬(wan) 年長。

  (新利平台 記者/劉莉、王淑、吳建穎、噶哇紮西、王智霖、王媛媛、趙耀、陳衛國、王茜、李元梅、賈華加、歐帆、周蕾蕾、德吉卓瑪、周晴晴)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