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日前,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以下簡稱“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西藏自治區共有17個(ge) 項目上榜。至此,西藏自治區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增至106項。
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中,西藏自治區新增有門巴族薩瑪民歌、巴貢(霞爾巴貢)、古爾魯、擦擦製作技藝(拉薩擦擦製作技藝)、傳(chuan) 統帳篷編製技藝(巴青牛毛帳篷編製技藝)5個(ge) 項目。工布紮念博咚、卓舞(熱振曲卓)、卓舞(斯馬卓)、賽馬會(hui) (恰青賽馬會(hui) )、藏族唐卡(齊吾崗派)、藏族唐卡(拉薩堆繡唐卡)、藏族唐卡(康勉薩唐卡)、木雕(藏族紮囊木雕)、毛紡織及擀製技藝(澤帖爾編製技藝)、藏香製作技藝(敏珠林寺藏香製作技藝)、藏醫藥(索瓦日巴——藏醫有關(guan) 生命、健康及疾病的認知與(yu) 實踐)、藏醫藥(藏醫脈瀉雜炯療法)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巴青縣拉西鎮“赤堆東(dong) 雄”黑帳篷 攝影:王淑
西藏自治區新增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涉及傳(chuan) 統音樂(le) 、傳(chuan) 統戲劇、曲藝、傳(chuan) 統技藝4個(ge) 類別。隨著曲藝類項目“古爾魯”的入選,西藏自治區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實現十大類別全覆蓋。
薩瑪民歌是西藏自治區山南市勒布溝門巴族獨有的一種民歌類型,指的是寓意吉祥,賦予美好祝福等意,並用門巴族特有的民歌曲調和風格演唱的一類歌曲。
巴貢(霞爾巴貢)是流傳(chuan) 於(yu)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薩迦縣等地的藏族傳(chuan) 統戲劇。其風格古樸,民間依舊有戲班進行表演的地區為(wei) 數不多。目前,西藏自治區已完成了對巴貢(霞爾巴貢)和高齡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的搶救性記錄。
“古爾魯”是一種道歌說唱藝術,敦煌文獻中就有相關(guan) 記載,在噶舉(ju) 派的師徒中廣為(wei) 流傳(chuan) 。擦擦製作技藝(拉薩擦擦製作技藝)是一種傳(chuan) 統技藝,也是西藏特有的脫模泥塑藝術,成品多為(wei) 模製的泥佛或泥佛塔。
數百年來,生活在藏北高原的牧民過著擇草而牧、逐水落帳的遊牧生活,黑帳篷與(yu) 遊牧民族的生產(chan) 生活關(guan) 係最為(wei) 密切。“巴青”藏語即意為(wei) “大牛毛帳篷”,傳(chuan) 統帳篷編製技藝(巴青牛毛帳篷編製技藝)上榜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無疑更有利於(yu) 對這種傳(chuan) 統技藝的保護、傳(chuan) 承、發展。
目前,西藏有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3項(格薩〈斯〉爾、藏戲、藏醫藥浴法);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06項,自治區級代表性項目460項,自治區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522名。(新利平台 記者/王媛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