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山的那邊是什麽(me) ?”“是海。”這是從(cong)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沙瓊村走出來的大學生保數芬的答案。
隨著西藏在縮小發展差距的道路上奮力奔跑,越來越多西藏籍大學生選擇區外就業(ye) 。保數芬是其中之一,她走出“地球第三極”,在高原之外遇見了海的精彩。
圖為(wei) 保數芬
圖為(wei) 保數芬的家鄉(xiang)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沙瓊村(資料圖) 攝影:王媛媛
自小生活的環境,有著綿延不斷的山川林木和清澈溪流。保數芬時常望著那些大山,問著自己和大人們(men) ,“山的那邊是什麽(me) ?”
大學時,保數芬放假回家遇上了來村裏旅遊的幾位外地人。她和村裏的幾個(ge) 大學生一起向遠道而來的客人介紹沙瓊村以及僜人的曆史。“他們(men) 也給我們(men) 講了很多外麵的世界,上海的東(dong) 方明珠、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他們(men) 還鼓勵我們(men) 這幾個(ge) 大學生,多出去走走看看,領略祖國的廣闊。”
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路求學,保數芬到過最遠的地方就是離家千裏的拉薩。“那時候,我就和村裏的大學生們(men) 約定,要走出去,看看高原之外的世界。”
2021年,在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學習(xi) 3年的保數芬迎來畢業(ye) 季,一些企業(ye) 也來到學校開展校園招聘。“我自己有這個(ge) 想法要去區外就業(ye) ,學校的領導和老師也特別支持,還專(zhuan) 門給我們(men) 講了很多政策。”
帶著精心準備的簡曆,保數芬來到了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的招聘展台。“我特別想走出高原去大海看看,了解一下外麵的世界……”真誠、質樸的語言,打動了麵試官,她如願來到了廣東(dong) 珠海工作。
走過高高的山、長長的路,保數芬開始了新的生活。“同事帶我去看了大海,可激動了。”聳立的高樓、藍藍的天空、遼闊的大海……那一刻,保數芬眼角泛起激動的淚花。
當家鄉(xiang) 成了遠方,當大海成了當下,保數芬努力地適應新的環境和工作。“同事們(men) 沒聽過我的家鄉(xiang) ,超級驚訝。”每當這時,她總會(hui) 很耐心地告訴大家,自己的家鄉(xiang) 沙瓊村是一個(ge) 以僜人為(wei) 主的自然村。從(cong) 邊遠偏僻、深山密林的原始部落生活到屋舍儼(yan) 然、阡陌交通的現代化生活,西藏和平解放以來,作為(wei) 人口較少族群,僜人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
“聽父輩講,他們(men) 那時候都是住茅草屋,現在我們(men) 那兒(er) 都是磚瓦房。之前去縣上也很不方便,現在路都很好,交通很方便,複興(xing) 號也上了高原。”老輩人講述的曆史,保數芬特別喜歡聽。現在,她在他鄉(xiang) 將家鄉(xiang) 的那些“曾經”和“現在”講給更多人聽。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僜人的住房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保數芬在工作崗位上學習(xi)
“歡迎大家有機會(hui) 到我的家鄉(xiang) 走走看看。”她知道,作為(wei) 家鄉(xiang) 發展的見證者,她的親(qin) 身經曆或許能燃起大家前往的興(xing) 趣。“我特別想讓更多人知道我的家鄉(xiang) 沙瓊村,知道僜人這個(ge) 人口較少族群,知道我的母校。”
從(cong) 高原到大海,保數芬依舊在習(xi) 慣、在適應。“走出去,不僅(jin) 看到了海,也看到了自己更加美好的未來。”眼下,她希望自己能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工作,去回報母校、企業(ye) 的栽培,去回應那一個(ge) 個(ge) 善意的舉(ju) 動。
她也希望有一天,能帶著自己的父母見見大海,看看那個(ge) 有別於(yu) 電視上、圖片上認識的更遼闊的地方。(新利平台 記者/王媛媛 部分圖片由采訪者本人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