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藏北無人區真的無人嗎?
近年來,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曆史已有新的考古發現。據報道,前幾年在青藏高原一處洞穴內(nei) 發現的人類下頜骨化石屬於(yu) 丹尼索瓦人。這顯示,早在16萬(wan) 年前的更新世,這種早期智人已出現在青藏高原並適應了那裏的高海拔環境。
中外研究人員認為(wei) ,這一新發現不僅(jin) 將青藏高原有人類活動的曆史從(cong) 距今4萬(wan) 年上推至距今16萬(wan) 年,而且為(wei) 進一步揭示藏族人和夏爾巴人的高海拔環境適應基因來源提供了新線索。
這一化石發現於(yu) 中國甘肅省夏河縣白石崖的一處洞穴裏,當地屬於(yu) 青藏高原,海拔約3300米。
此前,研究人員曾在藏北羌塘高原發現一處具有原生地層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尼阿底遺址(海拔4600米),證實古人在距今4-3萬(wan) 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
時間再往前推移近30年,20世紀八九十年代,科考人員在藏北高原從(cong) 撿到的大量舊石器和細石器分析,人類至今1萬(wan) 年至5萬(wan) 年之間多次往返於(yu) 藏北高原。
這是尼瑪縣榮瑪鄉(xiang) 加林山一塊大石頭上的岩畫(唐召明2001年攝)
新石器時代的標誌之一是由狩獵轉為(wei) 農(nong) 耕文化時代。21世紀初,科學考察工作者們(men) 在藏北無人區腹地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尼瑪縣榮瑪鄉(xiang) 加林山,發現了一個(ge) 個(ge) 丘陵山包,滿山是油光發亮的青褐麻石,上麵有著各種圖案。除有人、牛、羊、馬、野生動物等“圖騰”符號外,還有獵人開弓、放牧和耕耘土地的圖案。據專(zhuan) 家分析,這些岩畫距今有4000至10000年,可能是古人畫上去的,而不是鑿上去的。根據岩畫內(nei) 容推測,當時農(nong) 牧業(ye) 已發展到一定水平。
如今,藏北無人區平均海拔5000米,幾乎全年有霜凍,基本上沒有能夠耕耘、開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地方。當年,有人認為(wei) ,加林山岩畫的發現,意味著將重新改寫(xie) 藏民族的起源、藏族文化的起源地、藏北高原氣候的變化等有關(guan) 曆史。
我們(men) 不妨大膽推測,今天生活在藏北高原的牧人們(men) 很可能是在數萬(wan) 年冰期反複進退過程中堅守在這裏的古人類的代表:每次大冰期結束,曆經嚴(yan) 寒磨難的藏北高原,欣然迎來了某個(ge) 部落或一群獵人。他們(men) 在這裏壘起洞穴、升起篝火,將堅硬的礫石製作為(wei) 類似箭頭和刀刃的石片、石葉,把剩下的石核作為(wei) 加工獸(shou) 皮的刮削器。
這是藏北無人區科考團科考人員在對尼瑪縣榮瑪鄉(xiang) 加林山岩畫進行科學考察(唐召明2001年攝)
“青藏高原是人類起源的搖籃”一說雖然仍屬假說,但曆史哲學家湯因比曾用實證主義(yi) 辦法,列舉(ju) 大量例證,“證明文明誕生的環境是一個(ge) 非常艱難的環境,而不是一個(ge) 非常安逸的環境”,由此提出一個(ge) 公式:“挑戰愈強,刺激就越大。”
近百年來,藏北無人區曾不斷有外來人員經過或遊牧民在此放牧,獵人也同時滲透進無人區,還有少量淘金者。但由於(yu) 嚴(yan) 酷的氣候條件和高海拔,其北部絕對無人居住的地區一直使人們(men) 無法居留下來。
這是雙湖辦事處(現雙湖縣)舊貌(唐召明1987年攝)
著名動物學家喬(qiao) 治·夏勒博士提供的資料表明:我國元朝時期曾有一位蒙古族將軍(jun) 次仁東(dong) 都(固始汗),率領他的軍(jun) 隊從(cong) 新疆和田(今和田地區)出發越過昆侖(lun) 山,斜穿過藏北到達納木錯。18世紀晚期,清廷從(cong) 納木錯向北到新疆於(yu) 田(今於(yu) 田縣,又稱“克裏雅”)開辟了一條商路,因這條路十分艱難,在19世紀被放棄了。1903年,瑞典旅行家斯文·赫定(Hedin)從(cong) 新疆出發向南而行,沒有見到人。一直到普若崗日山附近的令戈錯(北緯33º50’,東(dong) 經88º50’)東(dong) 北,他才遇到“三個(ge) 獵野犛牛的獵人,周圍放著兩(liang) 、三個(ge) 犛牛頭和一些蹄子。”蓬瓦勞(Bonvalot)在1892年所走的路線和赫定相似,他在離今天雙湖縣不遠的普若崗日南側(ce) 山腳下第一次遇到遊牧民的蹤跡。利特德爾(Littledale)1896年離開新疆後,第一次遇到人是在嘎措(北緯33º25’,東(dong) 經88º25’)。格瑞納德(Grenard)1904年從(cong) 新疆南來時,在兩(liang) 個(ge) 月內(nei) 沒有遇到任何人,後來在依布茶卡(北緯33º00’,東(dong) 經86º42’)附近才見到了遊牧民。1905年若令曾在阿魯盆地以東(dong) 見到一個(ge) 廢棄的淘金者營地,在魯瑪江東(dong) 錯(北緯33º00’,東(dong) 經88º40’)以南約80公裏見到一個(ge) 正在使用的營地。1894年至1907年藏北地區的土匪,經常搶外來人員的行李和馱畜,“後來被西藏官兵抓住砍了頭”。總之,在一個(ge) 世紀以前,藏北高原放牧的北部極限與(yu) 今天的大致相同——阿魯盆地(北緯34º00’,東(dong) 經82º5’)、戈木措(北緯33º38’,東(dong) 經85º42’)、依布茶卡、嘎措、普若崗日(北緯33º50’,東(dong) 經89º10’)一線,隻是那時的遊牧民都是季節性的。
這是文部辦事處(現尼瑪縣)舊貌(唐召明1987年攝)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公路修進了藏北高原,雙湖等行政點建起來後,情況發生了變化。70年代,申紮附近的幾個(ge) 鄉(xiang) 向北遷移到雙湖一線,建立了一些定居點。但大多數由於(yu) 缺乏淡水而被放棄,存留至今的僅(jin) 有榮瑪(現劃歸尼瑪縣)、南措折(現雙湖縣措折羅瑪鎮)、北措折(現雙湖縣措折強瑪鄉(xiang) )、嘎措(現雙湖縣嘎措鄉(xiang) )等地。盡管那裏有較好的放牧條件,但1994年那曲地區(現那曲市)為(wei) 了保護珍貴野生動物已放棄了繼續向嘎措鄉(xiang) 西北移民放牧的計劃。
1999年,藏北地區南部(南羌塘)的行政區域是申紮縣全境,到班戈縣全境、尼瑪縣南部等鄉(xiang) 、安多縣南部等鄉(xiang) ;藏北地區北部(北羌塘)的行政區域是雙湖特別區(現雙湖縣)全境,安多縣北部,尼瑪縣北部等鄉(xiang) ,改則縣全境,日土縣東(dong) 部各鄉(xiang) 。估計有居民2.4萬(wan) 戶,約12.5萬(wan) 人(其中已劃為(wei) 北羌塘保護區內(nei) 人口約有2萬(wan) 人,南羌塘申紮保護區人口約有1.5萬(wan) 人,其它地區9萬(wan) 人),有犛牛約36萬(wan) 頭,馬5萬(wan) 匹,山羊130萬(wan) 隻,綿羊360萬(wan) 隻。
南羌塘的主要行政區申紮縣於(yu) 1959年建立。申紮藏語意為(wei) “皮火筒狀山溝前”,古稱“納倉(cang) 德巴”。建縣時將以前西藏地方政府時期的申紮宗(縣)和後藏達那倫(lun) 珠則谿卡(村)的雅木地、巴紮、準布、塔爾瑪、加龍等部落及謝通谿卡的堪巴查桑、新溝兩(liang) 部落和多巴、卡彭、多瓦、卓瓦等部落合並。20世紀80年代又將當時申紮縣北部部分地區劃為(wei) 雙湖辦事處(現雙湖縣),西部和北部部分地區劃為(wei) 文部辦事處(現尼瑪縣)。申紮縣劃來劃去後僅(jin) 剩約4萬(wan) 平方公裏的麵積,人口約1.4萬(wan) ,有犛牛約7萬(wan) 頭、馬約0.5萬(wan) 匹、山羊10萬(wan) 隻、綿羊40萬(wan) 隻。當地居民的主要收入以畜牧業(ye) 生產(chan) 為(wei) 主,1994年人均收入約960元。縣城所在地加覺底布,海拔4680米,占地麵積3平方公裏,建築麵積約20000平方米,設有郵局、氣象、銀行等單位。全縣各鄉(xiang) 和80%的村均通公路。
1976年,開發藏北無人區的雙湖辦事處(現雙湖縣)拓荒者在駐地做廣播體(ti) 操(唐召明翻拍照片)
藏北高原無人區的主要行政區雙湖特別區,與(yu) 現在的尼瑪縣一樣,共同誕生於(yu) 1976年西藏開發藏北無人區的年代。當時,這對孿生兄弟一個(ge) 名叫雙湖辦事處;一個(ge) 名叫文部辦事處。後來雙湖辦事改為(wei) 雙湖特別區,再後來改為(wei) 雙湖縣;文部辦事處改為(wei) 了尼瑪縣。
這是逐水草而居,趕著馱物犛牛正在轉移草場的雙湖辦事處(現雙湖縣)牧民人家(唐召明1987年攝)
雙湖特別區是一個(ge) 地域遼闊、居住極度分散的縣級行政區,平均海拔5000米,總麵積約12萬(wan) 平方公裏,總人口約8000人,屬於(yu) 純牧業(ye) 生產(chan) 區。有犛牛2.5萬(wan) 頭、綿羊38萬(wan) 隻、山羊14.5萬(wan) 隻、馬0.5萬(wan) 匹,1994年居民人均收入約1525元。
這是在雙湖辦事處北措折鄉(xiang) (現雙湖縣措折強瑪鄉(xiang) )牧女正在使用犛牛角當器皿擠羊奶(唐召明1989年攝)
雙湖特別區嘎措鄉(xiang) 是最北部無人區南部邊緣的牧業(ye) 鄉(xiang) ,全鄉(xiang) 約有440人,以畜牧業(ye) 生產(chan) 為(wei) 主,當地牧民生活水平較為(wei) 富裕,全鄉(xiang) 有家犛牛2200頭,綿羊2.8萬(wan) 隻、山羊8500隻,馬約100匹,1994年居民人均收入達到2400元以上。
2013年,雙湖特別區脫掉了“特別區”的帽子,成為(wei) 全國海拔最高縣。
這是雙湖特別區(現雙湖縣)電信所業(ye) 務人員在辦理手機業(ye) 務(唐召明2009年8月3日攝)
2019年,為(wei) 了保護藏北無人區腹地的野生動物和提高牧民群眾(zhong) 的生存質量,雙湖縣嘎措鄉(xiang) 、措折強瑪鄉(xiang) 和雅曲鄉(xiang) 的700多戶牧民群眾(zhong) ,響應黨(dang) 和政府保護生態的號召,告別了平均海拔5000米的“生命禁區”,告別了自己親(qin) 手建設幾十年的新家園,來到海拔較低的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村,再次開始書(shu) 寫(xie) 新的輝煌曆史。(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讓藏羚羊永遠像風兒一樣自由奔跑
長途跋涉在藏北高原,要消除寂寞感的最好辦法不失為觀賞車窗外時隱時現的野生動物。[詳細] -
【藏北故事】雪神之花·老牧人講的故事
提起花朵,人們常常讚歎雍容華貴的牡丹,清香四溢的玫瑰,文靜典雅的月季……但很少有人見過冰山雪嶺上的雪蓮。[詳細] -
【藏北故事】草原“飛碟”•黃昏奇景入眼來
2009年8月3日,“迷醉藏西北穿越之旅”自駕遊車隊從雙湖特別區(現雙湖縣)繞道去阿裏,途經尼瑪縣,我正好搭車前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