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月亮山,察看林場自然風貌,聽取河北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和林場管護情況介紹,看望護林員。隨後,習(xi) 近平來到尚海紀念林,實地察看林木長勢,了解林場弘揚塞罕壩精神、推動高質量發展等情況。
早在2017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了重要指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men) 聽從(cong) 黨(dang) 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yu) 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ye) 、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men) 的事跡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ge) 生動範例。
據悉,紀念林位於(yu) 原馬蹄坑造林會(hui) 戰區,是塞罕壩精神發源地、百萬(wan) 畝(mu) 林海起源地。
塞罕壩位於(yu) 河北省最北端,與(yu) 內(nei) 蒙古克什克騰旗、多倫(lun) 縣接壤,屬渾善達克沙地南緣。在20世紀50年代,塞罕壩草木不見,黃沙彌漫,風起沙湧。從(cong) 上個(ge) 世紀六十年代起,三代塞罕壩人用50多年的時間,將這片曾經林木稀疏、風沙肆虐的荒僻高嶺,變為(wei) 112萬(wan) 畝(mu) 人工林海。這裏的4.8億(yi) 棵樹木,排起來可以繞地球12圈。塞罕壩,每年為(wei) 京津地區輸送淨水1.37億(yi) 立方米、釋放氧氣55萬(wan) 噸。
目前,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已開發塞罕塔、七星湖、泰豐(feng) 湖、木蘭(lan) 秋獮文化園、灤河源頭、金蓮映日觀賞園等15個(ge) 景點。暑期是塞罕壩旅遊旺季,每天景區遊客有兩(liang) 三萬(wan) 人。
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塞罕壩人在新時代的任務與(yu) 責任。幾十年來,不畏艱險的塞罕壩人堅決(jue) 聽從(cong) 黨(dang) 的指揮,把修複生態、保護生態作為(wei) 自己的曆史使命,他們(men) 創造了曆史,改變了曆史。
從(cong) 總體(ti) 看,塞罕壩機械林場蘊藏著三大效益,即生態效益、生態經濟效益和生態社會(hui) 效益。充分認識、認真研究這三大效益,可以引導和激勵全國人民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是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指示精神的有效舉(ju) 措。
當前中國生態安全形勢嚴(yan) 峻。目前我國森林、灌叢(cong) 、草地、濕地等自然生態空間被擠占嚴(yan) 重;部分區域生態退化問題依然突出;生態係統脆弱;優(you) 質生態資源供給和民眾(zhong) 需求還有較大差距。麵對這些問題和難點,需要發揮“牢記使命、艱苦創業(ye) 、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努力拚搏,改造自然。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一係列重大的生態保護工程。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創新開展了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性生態保護修複,開展了國土綠化行動,不斷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顯著提升了生態係統的穩定性和質量。
綠樹青山絕非一日之功,需要幾代人的艱苦奮鬥,任重而道遠。生態文明是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生態文明建設是關(guan) 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全黨(dang) 全社會(hui) 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中國建設得更加美麗(li) ,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新利平台 文/王東(do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