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反複強調保護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重要性。每到一地,都會(hui) 去看看當地博物館。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chuan) 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麵具有特殊作用。”
一個(ge) 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昨天和明天、曆史和未來,在這裏相逢。
博物館就是這樣一所充分展示當地曆史文化、社會(hui) 發展等多方麵成就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
在博物館裏,一件件文物、一場場展覽,無聲講述這裏曾經和過往,講述曆史文化的過去和未來,講述這裏人們(men) 生活和趣事。
從(cong) 敦煌研究院座談到雲(yun) 岡(gang) 石窟考察,從(cong) 指出“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一張金名片”到強調“一個(ge) 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以貫之強調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的重要性。
“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統籌好文物保護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貫徹‘保護為(wei) 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zhong) 。”
目前,全國博物館每年舉(ju) 辦展覽2萬(wan) 多個(ge) ,全國博物館數量由4692家增長至5788家,平均每兩(liang) 天就有一家博物館建成開放。
泛黃的史書(shu) 不僅(jin) 僅(jin) 是文字記錄、曆史記憶,她是文化血脈的傳(chuan) 承,能讓我們(men) 堅定文化自信,激發中華民族千百年曆史沉澱出的內(nei) 生力量,將中華文化銘記心中發揚光大。
讓曆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功能,為(wei) 我國經濟建設、社會(hui) 發展服務,為(wei) 人們(men) 提供豐(feng) 富的文化滋養(yang) ,讓更多人得以在這座“大學”中學習(xi) 進修畢業(ye) 。(新利平台 文 / 仁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