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hui) 議上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yu) 共、榮辱與(yu) 共、生死與(yu) 共、命運與(yu) 共的共同體(ti) 理念”,並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推動新時代黨(dang) 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創造性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重大論斷,係統闡述關(guan) 於(yu)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一係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集中反映了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必然要求,是馬克思主義(yi) 民族理論的具體(ti) 運用和創新發展,為(wei) 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根本遵循。
深刻認識中華民族是一個(ge) 命運共同體(ti)
中華民族是一個(ge) 命運共同體(ti)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強調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t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等理念,堅持中國特色解決(jue) 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中華民族一家親(qin) 、同心共築中國夢”成為(wei) 新時代民族工作創新推進的鮮明特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就要深刻認識中華民族是一個(ge) 命運共同體(ti) ,認清曆史發展規律和大勢,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ti) 。
一部中華民族發展史,就是一部我國各民族產(chan) 生、發展、融合為(wei) 命運共同體(ti) 的曆史。曆史上,各民族共同開拓了我們(men) 遼闊的疆域,共同書(shu) 寫(xie) 了我們(men) 悠久的曆史,共同創造了我們(men) 燦爛的文化,共同培育了我們(men) 偉(wei) 大的精神。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從(cong) 秦漢到隋唐,再到元明清,我國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一次比一次範圍更廣、力度更強、吸納進來的民族更多,加深了各民族守望相助、急難相扶的兄弟情義(yi) ,交融一體(ti) 、繁榮一體(ti) 的自在的中華民族實體(ti) 逐漸形成。到近代,麵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奴役,亡國滅種的危機把中華各民族的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結在一起,血與(yu) 火的抗爭(zheng) 讓各民族加深了休戚與(yu) 共、榮辱與(yu) 共、生死與(yu) 共、命運與(yu) 共的共同體(ti) 理念,中華民族在向自覺的轉變中真正成為(wei) 命運共同體(ti)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華民族迎來了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曆史飛躍,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密切,推動中華民族這個(ge) 命運共同體(ti) 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
命運共同體(ti) 是中華民族的本質屬性,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ti) 是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奮鬥曆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是一個(ge) 其樂(le) 融融的大家庭,56個(ge) 民族是石榴籽,中華民族是整體(ti) 的石榴,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guan) 係,是一個(ge) 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guan) 係。我們(men) 要深刻認識中華民族是一個(ge) 命運共同體(ti) ,各民族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各民族要以中華民族共同利益為(wei) 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手挽著手、肩並著肩,共同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
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建設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新時代黨(dang) 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wei) 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必須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曆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建設,增進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自覺認同,推動中華民族成為(wei) 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ti) 。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是曆史上各民族構成的民族共同體(ti) ,在現當代中國是由56個(ge) 民族共同構成的民族共同體(t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必須推進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建設。一是要樹立正確國家觀,增強各民族對偉(wei) 大祖國的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建設是現代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ti) 係現代化的內(nei) 在要求。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必須廣泛凝聚人心、匯集中華兒(er) 女的力量和智慧,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要樹立正確曆史觀,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認同。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ti) 中華民族的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wei) 大祖國的曆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必須保持前進定力、堅持道路自信,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讓各民族共創美好未來、共享中華民族新的光榮和夢想。三是要樹立正確民族觀,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多民族的大一統是我國的一個(ge) 重要優(you) 勢,多元一體(ti) 是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內(nei) 在結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必須正視共性、增進一體(ti) ,不斷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四是要樹立正確文化觀,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各民族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必須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樹牢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五是要堅持正確宗教觀,增強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認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堅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自覺在思想上劃清共產(chan) 黨(dang) 員不信仰宗教與(yu) 尊重群眾(zhong) 宗教信仰自由的界限。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必須推進中華各民族、各階層的大團結大聯合,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相適應,強化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政治認同意識。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做好民族工作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國家認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紐帶,是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石,是中華民族綿延不衰、永續發展的力量源泉。”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中華民族作為(wei) 命運共同體(ti) 、政治共同體(ti) 、經濟共同體(ti) 、社會(hui) 生活共同體(ti) 、曆史文化共同體(ti) 等多重複合共同體(ti) 的認知、認同和歸屬,它孕育於(yu) 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形塑於(yu) 近代反對帝國主義(yi) 和殖民主義(yi) 的革命進程中,確定於(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的偉(wei) 大建設實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就是要從(cong) 思想上真正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命運共同體(ti) ,從(cong) 情感上真正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從(cong) 心理上真正歸屬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從(cong) 而形成維護和捍衛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利益、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目標的強大精神力量。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做好新時代黨(dang) 的民族工作,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作為(wei) 黨(dang) 的民族工作的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新時代黨(dang) 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立足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必須準確把握和全麵貫徹我們(men) 黨(dang) 關(guan) 於(yu) 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做好民族工作,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一要把握好“一”和“多”的關(guan) 係。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一體(ti) 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ti) ,一體(ti) 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ti) ,一體(ti) 是主線與(yu) 方向,多元是要素與(yu) 動力,兩(liang) 者辯證統一。要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曆史觀,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和各民族是一個(ge) 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guan) 係,各個(ge) 民族的關(guan) 係是一個(ge) 大家庭裏不同成員的關(guan) 係,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二要把握好“同”和“異”的關(guan) 係。在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中華各民族間的共同性不斷增多,但在文化、風俗等方麵的差異和發展差距仍將長期存在。要正確處理各民族的差異性和共同性的關(guan) 係,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也正視共性、增進一體(ti) ,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引導各族群眾(zhong) 手足相親(qin) 、守望相助、擴大交往交流交融,不斷增強對偉(wei) 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認同。三要把握好“恒”和“變”的關(guan) 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要有主張、有定力。改什麽(me) 、怎麽(me) 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wei) 根本尺度,該改的、能改的我們(men) 堅決(jue) 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jue) 不改,決(jue) 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jue) 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同時加強和改進黨(dang) 的民族工作,促進黨(dang) 的民族理論與(yu) 時俱進、創新發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hui) 主義(yi) 民族關(guan) 係。(新利平台 文/陰海燕 作者係西藏自治區社會(hui) 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