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9月18日,中國科學院中亞(ya) 生態與(yu) 環境研究中心、加德滿都科教中心、中國-斯裏蘭(lan) 卡聯合科教中心、中國-巴基斯坦地球科學中心在成都召開第二次聯席理事會(hui) 。會(hui) 議介紹各中心2021年度工作報告及下一年度計劃,並就海外中心建設與(yu) 發展過程中麵臨(lin) 的共性挑戰和問題開展討論。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dang) 組成員張亞(ya) 平出席會(hui) 議並作總結講話,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局長陳熙霖主持會(hui) 議。
圖為(wei) 中國科學院四海外中心聯席理事會(hui) 現場 圖片來源:中國-斯裏蘭(lan) 卡聯合科教中心
圖為(wei) 中國科學院加德滿都科教中心 攝影:劉曉波
作為(wei) 集科研、教育、智庫於(yu) 一體(ti) 的麵向南亞(ya) 國家環境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海外科教中心,中國科學院加德滿都科教中心(以下簡稱“加德滿都科教中心”)的建設和發展引人矚目,該中心已成為(wei) 泛第三極環境研究的南亞(ya) 平台, “一帶一路”建設的南亞(ya) 紐帶。
加德滿都科教中心瞄準南亞(ya) 地區重大資源與(yu) 環境等問題,聚焦水、生態與(yu) 人類活動,揭示南亞(ya) 環境變化機理,建成科學觀測網絡和重要海外觀測節點,產(chan) 出有國際重大影響的創新成果,培養(yang) 國際型區域科技人才,服務南亞(ya) 社會(hui) 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推進泛第三極命運共同體(ti) 建設。該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有圈層作用與(yu) 環境效應、生態與(yu) 生物多樣性、災害預警與(yu) 風險評估、區域發展與(yu) 適應對策、山地可持續發展等,同時匯聚了包括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等研究所、尼泊爾科學院及特裏布文大學等機構、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ICIMOD)、瑞士聯邦研究所等機構的科研專(zhuan) 家。
跨越喜馬拉雅的牽手
以青藏高原為(wei) 核心的“第三極”多圈層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對亞(ya) 洲乃至全球的生態係統、氣候變化、水循環等都具有深刻的影響。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不丹等南亞(ya) 國家位於(yu) “第三極”的周邊,是受其影響最深刻地區,同時也都屬於(yu) 發展中國家,在社會(hui) 和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都麵臨(lin) 著環境與(yu) 生態問題。
位於(yu) 喜馬拉雅山南坡的尼泊爾,是身處南亞(ya) 山區的內(nei) 陸國。世界上14座海拔超過8000米的山峰中,就有8座位於(yu) 中尼邊界的喜馬拉雅山區。尼泊爾地理環境複雜,氣候多變,地震頻發。但尼泊爾對國土資源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研究相對滯後。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中,為(wei) 推動並深化與(yu) “第三極”的周邊國家之間的科教合作,在中國科學院“走出去”發展戰略框架下,建立中國科學院加德滿都科教中心(簡稱“加德滿都中心”),成為(wei) 與(yu) 南亞(ya) 國家加強科教合作的重要舉(ju) 措之一。
在中科院國際合作局的支持下,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姚檀棟院士等於(yu) 2009年發起建立了“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 TPE國際計劃於(yu) 2013年在加德滿都特裏布文大學設立了分中心,加強了“第三極”周邊南亞(ya) 國家科研機構的廣泛的合作與(yu) 交流,並最終促成了中國科學院與(yu) 特裏布文大學的科教合作。
2015年8月,中國科學院與(yu) 尼泊爾特裏布文大學合作建立加德滿都科教中心,聯合周邊國家的科研機構,重點圍繞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地質災害等領域開展合作研究。
該中心幫助尼泊爾培養(yang) 了一大批科研人員,極大地提升了尼泊爾的科學研究水平,使尼泊爾在相關(guan) 科研領域逐漸向世界先進水平靠攏。從(cong) 2016年開始,加德滿都科教中心聯合中國的大學和研究所招收尼泊爾留學生到中國學習(xi) 。同時還在特裏布文大學設立優(you) 秀碩士獎學金,鼓勵學生從(cong) 事科學研究,並每年為(wei) 青年科學家提供各種培訓。
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喜馬拉雅地區環境變化
過去一年,該中心積極推進大斷麵觀測體(ti) 係在喜馬拉雅北坡的建設;開展了珠峰斷麵北坡冰湖實地考察,建立了覆蓋中國境內(nei) 的上遊和中遊的次仁瑪錯冰湖潰決(jue) 災害監測預警體(ti) 係;尼方科研人員在山地梯田開展了水土侵蝕無人機遙感監測等。
圖為(wei) 珠峰斷麵科考情況 圖片來源:加德滿都科教中心
該中心基於(yu) 新的評估體(ti) 係發現,喜馬拉雅地區冰湖潰決(jue) 洪水危害源增加。研究人員繪製了冰湖潰決(jue) 對基礎設施影響的潛在災害風險圖,還模擬了次仁瑪錯等7個(ge) 高危險冰湖發生潰決(jue) 時洪水淹沒的情況。
同時,該中心2021年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的研究成果,預測了在全球升溫2攝氏度情況下,青藏高原冰凍圈變化對南亞(ya) 水資源的影響。研究發現,冰川融水是導致印度河上遊徑流增加的主因,在印度和恒河流域,未來人口激增將抵消徑流增加的正麵影響,加劇水資源短缺風險。
國際影響力和人才培養(yang) 實力逐年攀升
在2021年由外交部和西藏自治區共同舉(ju) 辦的“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上,加德滿都科教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主持科學論壇並介紹氣候變化應對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中國行動和經驗,與(yu) 會(hui) 者達成喜馬拉雅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共識。
加德滿都科教中心為(wei) 尼泊爾環境和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培養(yang) 了大量人才,也為(wei) 尼泊爾大學和政府部門培養(yang) 了一批優(you) 秀人才。例如,該中心尼方主任已經成為(wei) 尼泊爾著名氣象和水文專(zhuan) 家,並於(yu) 2021年初當選尼泊爾科學院院士;中心培養(yang) 的博士生Kattel博士作為(wei) 外國專(zhuan) 家特使,在國際論壇和中國政府舉(ju) 辦的座談會(hui) 上為(wei) 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建言獻策;2021年該中心又有7名南亞(ya) 地區的留學生畢業(ye) 並走上科研等工作崗位。
圖為(wei) 麵向特裏布文大學開展青藏科普並產(chan) 出了係列英文科普產(chan) 品
過去一年,雖然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影響,該中心積極通過線上等方式開展日常辦公及科研推進工作,例如招聘尼泊爾本土科研人員,服務大斷麵觀測體(ti) 係建設;依托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hui) 專(zhuan) 家資源,製作係列大師講堂節目和英文科普產(chan) 品,麵向尼泊爾特裏布文大學師生呈現高原自然風貌,倡導和普及科學知識,也積極弘揚中國的青藏科考精神;依托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hui) 和“第三極環境國際計劃”(TPE)開辦青年人才培訓班、與(yu) 國際原子能機構聯合開展喜馬拉雅高山區冰雪環境監測技術培訓班等。(新利平台 文/周蕾蕾 戴玉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