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評:保護好西藏生物多樣性,共築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體(ti) ,被譽為(wei) “地球之巔”“世界屋脊”,是全球氣候調節器、亞(ya) 洲水塔、物種基因庫;是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因此,保護好西藏的生態環境,對於(yu) 推動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都有著重要意義(yi) 。
保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計,是關(guan) 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一直以來,國家高度重視西藏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將西藏生態環境保護置於(yu) 國家戰略高度。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指出,要切實保護好雪域高原,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指出,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今年7月2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西藏考察時再次指出,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保持戰略定力,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水平,推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西藏已成為(wei) 動植物的樂(le) 土。西藏獨特的環境地域單元,孕育了獨特的生物群落,集中分布了許多特有的珍稀野生動植物。目前,西藏已記錄的野生植物9600多種、特有植物1075種,各類珍稀瀕危保護野生植物383種;野生脊椎動物1072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219種。藏羚羊種群數量恢複明顯,從(cong) “瀕危物種“降級為(wei) ”近危物種”。野犛牛種群數量由上世紀的幾千頭,至今已達到2萬(wan) 餘(yu) 頭;黑頸鶴數量從(cong) 上世紀不足2000隻,至今已有萬(wan) 餘(yu) 隻。截至2020年底,西藏在全國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期間,已正式發表新物種5個(ge) 、中國新紀錄物種5個(ge) 、西藏自治區新紀錄物種23個(ge) 。在西藏,這樣的生態數據不勝枚舉(ju) 。可見,這裏已成為(wei) 動植物的樂(le) 土,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在人民群眾(zhong) 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近年來,西藏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良好,2020年,西藏環境空氣平均優(you) 良天數比例為(wei) 99.4%,拉薩市平均優(you) 良天數比例為(wei) 100%。西藏一直堅持以生態理念謀發展,用生態發展推動高原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不僅(jin) 綠色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也讓群眾(zhong) 共享生態紅利的同時,更願意自覺參與(yu) 生態保護,讓更多群眾(zhong) 吃上了“生態飯”。 人民群眾(zhong) 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隻有共創共建,才能共享。高原之美,美美與(yu) 共。良好的生態環境與(yu) 人息息相關(guan) 。不僅(jin) 在西藏,乃至全國全球,創建良好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每個(ge) 人義(yi) 不容辭的責任。我們(men) 不能隻享受生態環境,也要做生態環境的參與(yu) 者,保護者。隻有堅持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美麗(li) 的新西藏、美麗(li) 的新中國,美麗(li) 的地球村才能給人民群眾(zhong) 帶來更大的財富。(新利平台 文/常邦麗(l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網評:貧窮不是命中注定的,貧困並非不可戰勝
長期以來,貧困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詳細] -
網評:充分認識促進共同富裕的重大意義,推動共同富裕持續取得新進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詳細] -
網評:新的曆史起點上,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具有裏程碑意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