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第一書記話小康】恩惠苑裏的民生福祉

發布時間: 2021-10-31 16:17:00 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上午10點,在位於(yu)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的恩惠苑社區,一棟棟住房窗明幾淨、一條條道路幹淨整潔,一片片樹林鳥鳴陣陣,靜謐的環境讓人一度以為(wei) 居民都還在睡夢之中。從(cong) 2017年的曬著太陽聊天到如今的“追著”太陽工作,社區第一書(shu) 記旦達感慨,4年的時間,恩惠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圖為(wei) 恩惠苑社區 攝影:趙耀

  轉移就業(ye) ,讓勞動勞有所獲

  社區的門口,保安達瓦正在忙著為(wei) 進入小區的人員測量體(ti) 溫,查看健康碼。這個(ge) 曾經“曬太陽大軍(jun) ”中的一員,在社區轉移就業(ye) 的幫助下,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

  談到當初剛搬入小區的達瓦,旦達印象深刻:“當初聽到達瓦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國家的政策這麽(me) 好,我不工作也餓不死,為(wei) 什麽(me) 還要工作?後來我們(men) 三番五次地去他家裏做思想工作,說服他走上了工作崗位。”同樣在社區的幫助下,達瓦的妻子也進入到了保潔公司工作,如今兩(liang) 個(ge) 人一個(ge) 月有近6000元的工資收入。


圖為(wei) 旦達(中)正在和學習(xi) 美甲的居民聊天 攝影:趙耀

  據旦達介紹,恩惠苑居住著761戶3276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zhong) ,為(wei) 幫助搬遷群眾(zhong) 補足技能短板,進一步拓寬就業(ye) 渠道,社區累計培訓持證廚師、電工、手工藝品、美容美發、保潔員等560餘(yu) 名,並依托企業(ye) 就近就便解決(jue) 1450人就業(ye) ,占有勞動力人口的90%以上。社區還通過製售“藏式德卡”(一種油炸食品),實現居民不出小區就能增收,同時成立了城林扶貧搬遷惠民綠化有限公司暨恩惠苑社區集體(ti) 經濟項目,完成拉薩河種植沙棘的綠化工程項目,累計為(wei) 搬遷居民增加經濟收入120餘(yu) 萬(wan) 元。

  家庭醫生,讓病人病有所醫

  紮西群培老人因為(wei) 小時候條件艱苦落下了類風濕性關(guan) 節炎的毛病,行動不便的他如今在家就能享受家庭醫生團隊提供的五味甘露藏藥浴。

  自2017年1月至今,恩惠苑社區衛生服務站與(yu) 轄區常住人口家庭簽訂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協議書(shu) 。其中,恩惠苑社區共有761戶家庭享受“家庭醫生”服務。今年以來,社區衛生服務站將每年的4次上門服務增加至每年6次,為(wei) 社區群眾(zhong) 開展免費醫療體(ti) 檢、健康谘詢服務活動。


圖為(wei) 恩惠苑社區衛生服務站 攝影:趙耀

  旦達告訴記者,一直以來,恩惠苑社區衛生服務站大力推行“小病在社區、大病轉醫院,康複回社區”的基本理念,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同時積極對接上級有關(guan) 部門,開通醫療救助“一站式”服務和“先診療後結算”通道,累計惠及群眾(zhong) 2300餘(yu) 人次。

  社區學校,讓學生學有所得

  2020年考上內(nei) 地西藏班的咪咪對旦達來說印象深刻,這個(ge) 曾經班級裏倒數第一的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臨(lin) 時社區學校老師誌願者的幫助,如今成為(wei) 了恩惠苑社區的佳話。


圖為(wei) 學習(xi) 室 攝影:趙耀

  旦達介紹說,為(wei) 了讓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盡快適應城鎮化生活,縮小搬遷兒(er) 童與(yu) 城鎮兒(er) 童之間的教育差距,社區進一步整合優(you) 化黨(dang) 群服務中心資源,辦起臨(lin) 時社區學校,積極對接教育城各類教育資源,實施“陽光教育”和“恩海學堂”計劃,號召社區大學生擔任教師誌願者,累計免費對社區1500餘(yu) 名兒(er) 童開展功課輔導5000餘(yu) 課時,有效解決(jue) 了孩子作業(ye) 沒人輔導、家長上班孩子無人照料的現實難題。

  社會(hui) 保障,讓老人老有所養(yang)

  臨(lin) 近中午,老人次旦和老伴德慶曲珍正在房間內(nei) 曬著太陽,吃著社區誌願者送來的免費午飯。旦達和社區“兩(liang) 委”班子成員在入戶了解社情民意時,發現多名老人午間獨居在家,飲食無人照料,社區便設立“愛心餐桌”,累計為(wei) 20餘(yu) 名行動不便、無人照料的空巢老人提供免費午餐,解決(jue) 了外出務工人員的後顧之憂。


圖為(wei) 次旦(右)和老伴德慶曲珍正在吃午餐 攝影:趙耀

  看到如今恩惠苑的變化,旦達直言自己當初來到這裏的目標還沒有完全實現。“如今大家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下一步我們(men) 要把教育工作做深做實,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的精神文明建設貢獻力量。”(新利平台 記者/趙耀)

(責編: 常邦麗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