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評:增進“五個認同” 在宗教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12月3日至4日,全國宗教工作會(hui) 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講話中強調,要深入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引導和支持我國宗教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為(wei) 引領,增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zhong) 對偉(wei) 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認同。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ge) 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民族與(yu) 宗教分布廣泛、相互交織,呈現多元化特征,經曆了漫長的曆史演進過程,各宗教長期共存,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融合和凝聚。縱觀曆史,我國宗教總體(ti) 上對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增進中華文明向心力起到了積極作用。
中國宗教文化所具備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有利於(yu)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比如,佛教提倡“利樂(le) 眾(zhong) 生、拔苦與(yu) 樂(le) ”;道教提倡“虛懷若穀”“齊同慈愛”;基督教提倡“愛人如己”; 伊斯蘭(lan) 教同樣倡導“友善”……這些人際倫(lun) 理信條作為(wei) 宗教的戒律,對於(yu) 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hui) 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愛國愛教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奠定了良好的德治基礎。從(cong) 革命、建設到改革開放三個(ge) 不同的曆史時期,宗教界都在適應社會(hui) 中踐行並發揚著愛國主義(yi) 精神。不同曆史時期的具體(ti) 實踐,都記載著宗教界愛國的光輝事跡,也承載著宗教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zhong) 作為(wei) 中國人民一員的愛國擔當,更是成為(wei) 延續宗教界“不忘初心繼往開來,愛國愛教愛家鄉(xiang) ”的精神動力。比如,佛教強調“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不作國賊、不漏國稅、不犯國製”,倡導“莊嚴(yan) 國土、利樂(le) 有情”。
時至今日,宗教界愛國精神不斷升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宗教界識大體(ti) 、顧大局,同全國各族人民風雨同舟、共克時艱、牢牢守住宗教這道抗疫防線,為(wei) 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zheng) 發揮了積極作用,展現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zhong) 的家國情懷,詮釋了我國宗教界的新時代愛國精神。
任何宗教都必須朝著社會(hui) 前進的方向努力,順應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群眾(zhong) 的需求。以“五個(ge) 認同”為(wei) 核心內(nei) 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各民族、各宗教人士凝聚基本共識的曆史使命和現實要求,更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的需要。
在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過程中,宗教界人士要發揮主動性,帶領廣大信教群眾(zhong) 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自覺學習(xi) 和傳(chuan) 承黨(dang) 和人民在各個(ge) 曆史時期奮鬥中形成的偉(wei) 大精神譜係,特別是弘揚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wei) 核心的時代精神,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新利平台 文/孫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弘揚愛國精神 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作出宗教界貢獻
12月3日至4日,全國宗教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在政治上經濟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黨執政的群眾基礎。[詳細] -
網評:中老鐵路全線開通 “一帶一路”繼續“延伸”
12月3日,中老鐵路全線開通運營。作為“一帶一路”、中老友誼的標誌性工程,中老鐵路將為加快建成中老經濟走廊、構建中老命運共同體提供有力支撐。[詳細] -
網評:共築中拉命運共同體,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12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中國-拉共體論壇第三屆部長會議發表視頻致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