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藏北,令人驚歎的雪域世界
我近日在翻閱《西藏地方曆史檔案叢(cong) 書(shu) 第一卷:災異誌——雪災篇》時看到,西藏過去200年間曾遭受過多次重大雪災襲擊,尤以藏北高原為(wei) 甚。這使我不禁想起藏北高原之雪。
藏北高原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在這裏,一年四季365天,舉(ju) 目可見皚皚白雪。那雪,飄舞在天際,落在連綿的山峰、山巒、草原、河穀、田野和帳篷房屋,天地常常被連成一片,一派亮麗(li) 奪目的銀色風光。
這是綿延的唐古拉山雪峰和山下的納木錯(唐召明2001年攝)
藏北高原由北部的昆侖(lun) 山-可可西裏山,東(dong) 部的唐古拉山,南部、西部的念青唐古拉山-岡(gang) 底斯山脈所環繞。其麵積約為(wei) 70萬(wan) 平方公裏,而西藏自治區範圍內(nei) 達50多萬(wan) 平方公裏。它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構成了我國最高的一級台階。
海拔愈高,氣候愈寒,降雪和積雪也就愈多。既然藏北高原是“世界屋脊的屋脊”,那麽(me) 這裏的山也就變成了雪的“大本營”。綿延不斷的雪山是藏北高原一種特有的美景。
驅車行進在藏北高原,放眼望去,經常可見如此景象:朵朵白雲(yun) 緩緩地飄動在天空,與(yu) 之緊貼的是積雪覆蓋的山峰。那一座座雪山緊密相連,呈一字形無盡綿延。山頂、山腰和起伏的山脊上,到處雪花飛舞,積雪不停地閃著銀光。遇到天晴,在高原陽光的照射下,那白雪又變幻地染成了金色、黃色或金黃色。這裏真乃一年四季都是冰封雪飄的蕭瑟寒冬,即使在盛夏,也是銀裝素裹。在這些高大雪峰下,是那些平鋪的草原、湖泊、村莊、田野和江河。它們(men) 隨時令變化,與(yu) 那些終年飛舞著雪花的雪山和堆積著的白雪,構成了五彩繽紛的世界,美不勝收。
這是壯美的藏北高原薩普雪山(唐召明2014年7月10日攝)
2014年盛夏,我和幾位好友來到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現那曲市)比如縣羊秀鄉(xiang) 薩普雪山拍攝。這裏山下花紅草綠、水草豐(feng) 美,海拔約有4000米;遠處是一列綿延10多公裏的山脈,並立著近10座大的冰川雪峰,最高峰海拔達到6995米。
這些位於(yu) 唐古拉山脈東(dong) 段的座座冰川雪峰高聳入雲(yun) ,雪峰間夾有冰川,有的冰川延伸至湖麵,甚是壯觀。
座座雪峰被賦予生命,最高峰是薩普本尊,周邊的衛峰被分別命名為(wei) 其親(qin) 屬等,包括薩普妻子、長子、長女、二兒(er) 子及寵物,甚至還有一座被命名為(wei) 薩普妻子的私生子……齊齊整整一家人。
據介紹,1997年和1998年,兩(liang) 支分別來自英國、美國和日本的登山隊,帶著西藏向導來攀登薩普雪山,但都未能成功。至今,它依舊是人類未能登頂的處女峰。
眾(zhong) 多雪山倒影在名叫同錯的美麗(li) 湖中,雲(yun) 飄霧起時,薩普主峰與(yu) 同錯湖遙相顧盼,日出日落時,雪山與(yu) 湖水熠熠生輝。站在遠處眺望,湖水與(yu) 雪山渾然一體(ti) ,薩普雪山嫵媚動人,同錯湖明鏡如洗,雪山、冰川、湖水、藍天、白雲(yun) 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壯美畫卷。
這是藏北高原上的雪山與(yu) 湖泊美景(唐召明2019年攝)
雪,還在藏北高原的每座山上“畫”出了意義(yi) 極為(wei) 重要而深遠的“雪線”。雪線是一種氣候標誌線,它的分布高度主要取決(jue) 於(yu) 氣溫、降雪量和地形條件。在雪線以上,氣溫低,全年冰雪的補給量大於(yu) 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積雪區;在雪線以下,氣溫較高,全年冰雪的補給量小於(yu) 消融量,不能積累多年冰雪,隻能是季節性積雪區。因此,雪線是將常年積雪區與(yu) 非常年積雪區分開來的線。而藏北高原雪線高度大都在5000米以上。
這是棲息在藏北高原雪山上的岩羊群(唐召明2017年攝)
在藏北高原的雪線上,棲息著許多野生動物,如野犛牛、藏野驢、藏羚羊、藏原羚、岩羊、雪豹和藏雪雞等。
雪豹是高原上的珍貴動物,它活動在雪山、冰川附近,其四肢強健,無論騰咬撲抓還是閃躍掃咬,都迅猛異常,是野犛牛之外的強者至尊。雪線以上還是藏雪雞的“天堂”。在那裏,每天清晨藏雪雞“咯、咯、咯”的叫聲此起彼伏,給茫茫荒原增添了盎然生機。藏雪雞的體(ti) 重一般在1.5公斤左右。
1994年深秋,中美羌塘野生動物考察隊在海拔5100米的那曲河考察時,還驚喜地發現了一窩棕熊,一隻熊媽媽帶著3隻小熊。
“一窩有3隻小熊,這在雪線以上是一個(ge) 重大發現。因為(wei) 高寒缺氧的原因,藏北棕熊生育率一直很低,而通常帶的熊仔僅(jin) 為(wei) 一兩(liang) 隻,3隻熊仔實屬罕見。”西藏動物學專(zhuan) 家劉務林在這次考察時說。
這是藏北高原綿延的西亞(ya) 爾雪山美景(唐召明2006年10月2日攝)
“遠看是山,近看是川”的藏北高原,許多“雪線”涇渭分明。2013年盛夏,我從(cong) 拉薩乘車前往七八百公裏外正在建縣的那曲地區雙湖特別區(現那曲市雙湖縣)。一路奔波,傍晚時分,汽車爬上一埡口停住。當我下車時,被眼前的風景給震住了。山下是一個(ge) 盆地或者說一個(ge) 寬闊的穀地,一片黃褐色,沒有什麽(me) 東(dong) 西阻擋視線,一望無際;向上一看,一個(ge) 銀白的冰雪世界出現了。我發現,這片沿著天邊展開的萬(wan) 裏冰雪屏障、綿延的西亞(ya) 爾雪山,是夾在兩(liang) 條線之間的。冰雪之上一道曲折的線,把冰雪與(yu) 藍天分開,這就是天際線了。冰雪之下有一條隨著嶺穀起伏的界限,把瑩白的冰雪與(yu) 黃褐色的土地分開,這道線被冰川學家稱為(wei) “雪線”。
我興(xing) 奮地不停按動手中相機的快門。因為(wei) 這條線不僅(jin) 將每座山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liang) 種色彩、兩(liang) 種景觀、兩(liang) 個(ge) 天地,更為(wei) 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藏北高原高山自然現象之間的關(guan) 係,還能揭示和傳(chuan) 遞未來藏北高原高山氣溫與(yu) 地形地貌變化,甚至高山環境變化等方麵的情況與(yu) 信息。
藏北高原的雪山景觀,美得絕妙,美得醉人,給遼闊的草原提供了不竭的滋潤水源。與(yu) 此同時,大雪也給藏北牧民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帶來嚴(yan) 重的損失。
由於(yu) 鍾情藏北高原,過去30多年,我數十次來到那曲地區(今那曲市)采訪。其中,最難忘的一次是藏北高原遭受曆史上罕見雪災襲擊時的采訪。
這是藏北高原嚴(yan) 冬裏的皚皚白雪(唐召明1989年攝)
從(cong) 1989年11月份起, 藏北高原廣袤的土地上連降126場大雪,那曲地區的大部分草原被厚厚的積雪所覆蓋,致使交通中斷,人員被困,牲畜大量死亡。
災區傳(chuan) 來一封封特急電報,火速傳(chuan) 遍那曲、拉薩、北京,通過廣播、報紙,雪災的消息傳(chuan) 遍全國。
這是藏北高原遭受特大雪災後,前來執行救援任務的直升飛機飛臨(lin) 白雪茫茫的災區(唐召明1990年3月26日攝)
旋即,首都北京來電,中央派運輸機空投物資。1990年3月23日,銀燕展翅藏北,身為(wei) 新華社西藏分社攝影記者的我,登上空投救援的大飛機跟隨采訪。不幾日,中央又電令兩(liang) 架“黑鷹”直升飛機投入到緊張的抗災救災工作中。
當時,大雪埋住了小腿,道路被大雪封鎖。我再次請纓,被批準乘坐直升飛機從(cong) 拉薩飛赴災區。就這樣,我成為(wei) 當時唯一通過空中進行采訪報道的新聞記者,並記錄了這場抗災救災全過程。
當時,兩(liang) 架直升飛機從(cong) 拉薩飛赴災區,我在空中向下俯瞰,真乃“千裏冰封,萬(wan) 裏雪飄”。鵝毛般的雪片在天上悄然飛舞,地麵全被白雪覆蓋,變成了雪原,這雪原又與(yu) 四周的雪山緊貼在一起,雪原上的牛羊和帳篷也都披上了雪衣,整個(ge) 天地如同一片雪白的世界。
兩(liang) 架直升飛機先在那曲鎮草壩上作短暫停留,我和機組人員一同聽取時任中共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委書(shu) 記的李光文介紹:“這次那曲地區的雪災麵積達24萬(wan) 平方公裏,包括了巴青、比如、嘉黎、索縣、那曲、聶榮等8個(ge) 縣的113個(ge) 鄉(xiang) ,22萬(wan) 多人口,其中特重災鄉(xiang) 、重災鄉(xiang) 的麵積達到10萬(wan) 平方公裏。”他接著又說,“全地區牲畜死亡119萬(wan) 頭、隻、匹,其中80個(ge) 重災鄉(xiang) 、特重災鄉(xiang) 牲畜死亡98萬(wan) 頭、隻、匹,巴青縣達到40%以上。”
這是藏北高原發生特大雪災後,那曲地區(現那曲市)新搶修通的鄉(xiang) 村公路(唐召明1990年攝)
巴青縣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人稱這裏“六月飛霜,八月降雪,四季離不開羊皮襖”,下雪在這裏是最平常不過的事。誰知,從(cong) 1989年11月26日起,這裏連續降雪上百天,致使這裏氣溫不斷下降,一直降到零下40多度。鋪天蓋地的鵝毛大雪從(cong) 山巔壓到山穀,將整個(ge) 草原都覆蓋了。死亡和凍傷(shang) 的牲畜一天天增加,牧民開始缺少燃料和食物。
在直升飛機飛赴的巴青災區點,我親(qin) 眼目睹了滿山遍野躺滿各類牲畜屍骸,僥(jiao) 幸活下來的牛羊,在它同類的屍骸上,吃力地啃著凍得硬邦邦的皮肉。牛羊在極度的饑餓下,也成了食肉動物。
記得我跟隨李光文書(shu) 記率領的幾位工作組人員,乘兩(liang) 架裝載著部分急救藥品和糌粑麵的直升飛機飛抵巴青縣貢日鄉(xiang) 和滿塔鄉(xiang) 時,牧民群眾(zhong) 從(cong) 四麵八方湧來,圍住了李光文,圍住了我們(men) 乘坐的直升飛機……
這是那曲市尼瑪縣牧民用來照顧羔羊的暖宮,它口小、底大,有些像甕的樣子(唐召明1989年攝)
痛定思痛,藏北高原的幹部和牧民群眾(zhong) 覺醒了。他們(men) 深刻認識到,高寒草原要持續興(xing) 旺,就必須圍繞“人、草、畜”一體(ti) 化,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現在,整個(ge) 藏北草原興(xing) 建了一大批永久性定居房、網圍欄草場和牲畜棚圈,並開始人工種草。那曲市大部分牧戶實現了“大畜有圈、幼畜母畜弱畜有棚、羔羊有宮(暖宮)、飼草料有室”,極大地增強了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了因雪災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這是地處那曲市索縣的怒江上遊索曲河(唐召明2021年9月14日攝)
青藏高原的雪山,乃至藏北高原的雪山對大地和人類作出的偉(wei) 大貢獻是無可比擬的,我國和眾(zhong) 多亞(ya) 洲國家都離不開她。這裏的雪,同這裏的冰川湖泊一起,共同構築了“中華水塔”,又稱“亞(ya) 洲水塔”。長江、黃河、怒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均發源於(yu) 此。這些大江大河流經我國10多個(ge) 省市自治區。其中的怒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還分別流入緬甸、老撾、泰國、越南、印度、孟加拉等國家。
然而,自20世紀中葉開始,全球性氣候變暖使得藏北高原的雪線也不可避免地在上升。
這是藏北高原不斷長大的色林錯(唐召明2009年9月3日攝)
在積雪加快融化,雪線上升的同時,藏北高原的冰川也加快了融化速度。如色林錯湖水的水位不斷增加,截至2014年6月,色林錯麵積已達2391平方公裏,比著名的納木錯多出369公裏,成為(wei) 西藏第一大湖泊,中國第二大鹹水湖。
這是藏北高原不斷消融的普若崗日冰川(唐召明2014年7月15日攝)
此外,被稱為(wei) 除南極、北極以外的世界第三大冰川——普若崗日冰川的融水痕跡也很明顯,冰原外圍冰體(ti) 常見掛滿融水的冰淩;常見正在融化、殘留地麵的許多冰塊及那些從(cong) 冰川下裸露出的大大小小的石頭。
據了解,青藏高原是我國冰川的集中分布區,冰川儲(chu) 量5590立方千米,近30年冰川消融明顯,麵積減小了15%以上。而在普若崗日冰川,在過去的30年裏,就向上收縮了約50米。
令人十分欣喜的是,隨著西藏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地處藏北無人區的那曲市雙湖縣從(cong) 2018年起,已暫停了普若崗日冰川的旅遊配套項目建設,並將部分牧民群眾(zhong) 遷出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以保護當今世界上這塊海拔最高、保存最完整、未被人類破壞的野生動物樂(le) 園。
人們(men) 有理由相信,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加強,未來一定有能力、有辦法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這一極其複雜的工程,以保護好地球家園,前途是光明的。(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藏北故事】藏北,犛牛文化的傳奇
千百年來,藏北牧民以自己的堅韌和智慧,繁衍生息在群山連綿環繞的雪域高原上,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詳細]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第一位進入藏北無人區的漢族幹部
今年是西藏開發藏北無人區45周年。我近日在整理有關資料時,不由得想起30年前采訪第一位進入藏北無人區漢族幹部孫光明的許多往事。[詳細] -
【藏北故事】美哉,藏北高原的湖泊
藏北高原的神奇、美麗和富有,源於擁有眾多的雪山、冰川和遼闊的草原,也源於那各具特色且星羅棋布的湖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