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1年,拉動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增長的因素中,全年最終消費支出達5.3個(ge) 百分點,相較資本形成總額的1.1個(ge) 百分點、貨物和服務淨出口的1.7個(ge) 百分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65.4%,在“三駕馬車”中起到了主拉動作用。
消費的根本是就業(ye) ,就業(ye) 是最大的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穩就業(ye) 保民生是重要內(nei) 容。
2022年穩就業(ye) 麵臨(lin) 的挑戰
在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中,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城鎮新增就業(ye) 1100萬(wan) 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ye) 率全年控製在5.5%以內(nei) 。
據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向東(dong) 分析,今年需要在城鎮就業(ye) 的新成長勞動力近1600萬(wan) 人。其中,高校畢業(ye) 生1076萬(wan) 人,再創曆史新高。承載數億(yi) 人就業(ye) 創業(ye) 的中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仍麵臨(lin) 較多困難。“5.5%以內(nei) ”的目標比去年“5.5%左右”的要求更高。
2022年穩就業(ye) 的措施
如何化解挑戰?政府工作報告中用到了一個(ge) 詞——“千方百計”。在稅費支持、特殊困難行業(ye) 幫扶、重點群體(ti) 就業(ye) 等政策製定中,充分考慮了穩就業(ye) 需要。
從(cong) 宏觀來看,確定了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要提質加力。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大力拓寬就業(ye) 渠道,注重通過穩市場主體(ti) 來穩就業(ye) ,增強創業(ye) 帶動就業(ye) 作用。財稅、金融等政策都要圍繞就業(ye) 優(you) 先實施,加大對企業(ye) 穩崗擴崗的支持力度。各類專(zhuan) 項促就業(ye) 政策要強化優(you) 化,對就業(ye) 創業(ye) 的不合理限製要堅決(jue) 清理取消。各地都要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ye) 。
從(cong) 稅費支持方麵來看,力度極大,是今年的焦點話題。明確了新增財力要下沉基層,主要用於(yu) 落實助企紓困、穩就業(ye) 保民生政策,促進消費、擴大需求。今年兩(liang) 個(ge) 花錢的最大去處是退稅和減稅。財政支出規模比去年擴大2萬(wan) 億(yi) 元以上,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增加約1.5萬(wan) 億(yi) 元、規模接近9.8萬(wan) 億(yi) 元,增長18%、為(wei) 多年來最大增幅。之所以支付力度如此之大,就是要確保支持市場主體(ti) 最公平普惠、直接有效的辦法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落地——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wan) 億(yi) 元,其中留抵退稅約1.5萬(wan) 億(yi) 元。同時,還有將科技型中小企業(ye) 加計扣除比例從(cong) 75%提高到100%,對企業(ye) 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you) 惠,完善設備器具加速折舊、高新技術企業(ye) 所得稅優(you) 惠等政策,這相當於(yu) 國家對企業(ye) 創新給予大規模資金支持。體(ti) 現了著力穩市場主體(ti) 保就業(ye) ,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
從(cong) 特殊困難行業(ye) 幫扶方麵來看,充分考慮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等因素,提出推動降低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成本。餐飲、住宿、零售、旅遊、客運等行業(ye) 就業(ye) 容量大、受疫情影響重,各項幫扶政策都要予以傾(qing) 斜,支持這些行業(ye) 企業(ye) 挺得住、過難關(guan) 、有奔頭。
從(cong) 重點群體(ti) 就業(ye) 方麵來看,穩就業(ye) 舉(ju) 措非常細致,延續執行降低失業(ye) 和工傷(shang) 保險費率等階段性穩就業(ye) 政策。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ye) ,繼續實施失業(ye) 保險穩崗返還政策,明顯提高中小微企業(ye) 返還比例。加強就業(ye) 創業(ye) 政策支持和不斷線服務。做好退役軍(jun) 人安置和就業(ye) 保障,促進農(nong) 民工就業(ye) ,幫扶殘疾人、零就業(ye) 家庭成員就業(ye) 等。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隨著觀念變化、企業(ye) 用工方式多樣、新業(ye) 態新模式加快發展,我國靈活就業(ye) 規模已達約2億(yi) 人,已成為(wei) 重要的就業(ye) 渠道。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完善靈活就業(ye) 社會(hui) 保障政策,開展新就業(ye) 形態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試點。有利於(yu) 促進靈活就業(ye) 健康發展和創造更多收入穩定、保障完備、形態多樣的就業(ye) 崗位。
事非經過不知難。穩就業(ye) 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所有市場主體(ti) 和勞動者共同千方百計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新利平台 文/劉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