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一塊田地的中間,升起白色的桑煙。身著盛裝的人們(men) 拿著農(nong) 具,圍站在田地四周,等待著開犁耕耘。3月16日,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山南市等地迎來春耕儀(yi) 式,農(nong) 民們(men) 追逐春光、辛勤耕耘、期待收獲。
迎著初升的太陽,記者從(cong) 拉薩市區出發前往雅魯藏布江北岸的山南市紮囊縣紮其鄉(xiang) 孟卡榮村春耕現場。寓意豐(feng) 收的切瑪盒、紅色穗子裝扮的犛牛、彩色布條裝飾的耕整機……置身其中,熱鬧非凡。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紮囊縣紮其鄉(xiang) 孟卡榮村春耕現場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紮囊縣紮其鄉(xiang) 孟卡榮村春耕現場 攝影:王媛媛
十點左右,男人們(men) 牽著犛牛走向田間。一人或兩(liang) 人牽牛、一人掌犁,這是傳(chuan) 統的耕作方式 “二牛抬杠”。犛牛前行,土地翻出新色,習(xi) 俗得以傳(chuan) 承。
這之後,“鐵牛”上場。耕整機、旋耕機等機械一字排開,“突突突”作業(ye) 。塵封一冬的土地,即將再次通過“種子”這一紐帶與(yu) 農(nong) 民聯結。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紮囊縣紮其鄉(xiang) 孟卡榮村春耕現場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紮囊縣紮其鄉(xiang) 孟卡榮村春耕現場,群眾(zhong) 自拍 攝影:王媛媛
紮囊縣紮其鄉(xiang) 孟卡榮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嘎瑪吳珠介紹說,2013年,村裏成立了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逐漸走上農(nong) 業(ye) 機械化生產(chan) 道路。“耕種、收割,我們(men) 的合作社不止服務本村群眾(zhong) ,還跨村作業(ye) 。”
記者了解到,孟卡榮村農(nong) 業(ye) 機械化生產(chan) 的背後是西藏自治區近年來積極落實農(nong) 機補貼、實施耕地改造。通過開展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項目,僅(jin) 山南市就共建成了60餘(yu) 萬(wan)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小田變大田、完善農(nong) 田水利、田間道路等基礎設施、改良土地提升耕地質量……一係列的改變為(wei) 西藏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提檔升級奠定基礎。
高標準農(nong) 田、農(nong) 業(ye) 機械化生產(chan) ,也提高了當地農(nong) 民的經濟收入。56歲的梅朵和老伴在孟卡榮村種了一輩子的田,沒想到現在19畝(mu) 地幾乎不用自己操心。“現在有托管服務,種地、收割都不用操心,平時做好田間管理就行了。” 梅朵說,現在收下的青稞、冬小麥,除了留夠口糧,其它都是賣種子。“去年,種子銷售收入有3萬(wan) 元。”
介紹完自家的情況,梅朵返回人群,繼續參加儀(yi) 式。田地裏耕種還在繼續。人們(men) 哼唱起歌謠,為(wei) 今日的春耕、為(wei) 明日的收獲、更為(wei) 了當下的好日子。(新利平台 記者/王媛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