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評:“南繁”為何如此重要
袁隆平曾說:“雜交水稻的成功,一半功勞歸南繁”。從(cong) 上世紀50年代開始,全國大批農(nong) 業(ye) 科研工作者如候鳥一般,每年冬春季進入海南,將農(nong) 作物品種帶到海南省利用熱帶地區適宜的光溫條件,從(cong) 事農(nong) 作物品種選育、種子生產(chan) 加代和種質鑒定等活動,這被稱作“南繁”。從(cong) 雜交水稻、高產(chan) 玉米到抗蟲害的棉花,我國已育成的農(nong) 作物品種中有七成以上經過了“南繁基地”的培育。2018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海南考察時特地來到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成“南繁矽穀”是總書(shu) 記對“南繁”工作的重要指示。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ge) 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ge) 奇跡。”中國作為(wei) 糧食大國,解決(jue) 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們(men) 黨(dang) 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作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的“芯片”,小小的種子已然成為(wei) 世界範圍內(nei) 科技較量的新賽道。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黨(dang) 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各有關(guan) 方麵的大力支持下,我國種業(ye) 發展有了很大進步。農(nong) 業(ye) 用種安全總體(ti) 有保障、風險可管控,但有些方麵跟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解決(jue) 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今年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深化農(nong) 業(ye) 科技體(ti) 製改革,健全品種審定和知識產(chan) 權保護製度,以創新鏈建設為(wei) 抓手推動我國種業(ye) 高質量發展。這也說明了,加強種業(ye) 科技創新是提升農(nong) 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的迫切需要,在集國內(nei) 一流農(nong) 業(ye) 人才的基礎上,“南繁矽穀”是當下推進種業(ye) 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ti) 。
“隻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4月1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海南省三亞(ya) 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時,再次強調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guan) 鍵。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作為(wei) “南繁矽穀”的龍頭,這一番話意味深長。2021年中國糧食產(chan) 量再創新高,已連續7年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迎來“十八連豐(feng) ”,糧食供給總量充足,糧食安全問題是有保障的。但作為(wei) 人口大國,中國糧食供求中長期仍處於(yu) 緊平衡態勢,加上國際複雜環境影響,我們(men) 更要從(cong) 戰略高度認識糧食安全問題。種業(ye) 科技要自立自強,種源才能自主可控,想要端穩端牢“中國飯碗”,隻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實現糧食安全。“南繁”為(wei) 何如此重要,因為(wei) 它托穩了中國人的飯碗。(新利平台 文/趙振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網評:用好司法力量,保護野生動物
保護野生動物,是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詳細] -
網評:“植”此青綠 雪域高原美起來
驅車行駛在拉薩市區北環、南環路上,一棵棵高矮灌木、喬木紮根在山坡上,盡顯生機盎然。[詳細] -
網評:中國飯碗不能離開中國種子
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調研時強調,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