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楊桂房:腳下的土地就是我的家

發布時間: 2022-05-05 19:55:00 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在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劄達縣底雅鄉(xiang) 底雅村,提起楊桂房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個(ge) 不會(hui) 說藏語的“外鄉(xiang) 人”,不僅(jin) 在這裏堅持了二十多年,還成了當地群眾(zhong) 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

  楊桂房總是把藏族群眾(zhong) 喚作“老鄉(xiang) ”,“老鄉(xiang) ”們(men) 也是極為(wei) 親(qin) 切地叫他一聲“老楊”。“哪裏黃土不埋人”是老楊的一句口頭禪,他早已把腳下的土地當成了自己的家。


圖為(wei) 楊桂房家中擺放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ge) 人榮譽證書(shu) 和獎章 攝影:王佳豪

  在1996年,老楊隨施工隊第一次來到底雅鄉(xiang) ,經人介紹認識了他的妻子次吉卓瑪。彼時,次吉卓瑪的前夫已經過世,幾年來,她和兩(liang) 個(ge) 孩子相依為(wei) 命。楊桂房了解到她的經曆後,開始對次吉卓瑪一家的生活給予照顧。

  “我得回到底雅,她(次吉卓瑪)沒了我這日子根本過不下去。”1997年,從(cong) 未走出大山的次吉卓瑪跟著老楊到江蘇徐州結婚。婚後老楊考慮到妻子和兩(liang) 個(ge) 孩子不能適應江蘇的生活,毅然決(jue) 然放棄了當時極為(wei) “優(you) 越”的工人身份,告別父母鄉(xiang) 親(qin) ,再次回到了妻子兒(er) 女的家鄉(xiang) ——底雅,成為(wei) 一名地地道道的農(nong) 民。

  “因為(wei) 當時通信不暢,我父母去世我都不知道。這在我們(men) 那,這是大不孝啊。”老楊回憶道。在傳(chuan) 統觀念的影響下,老楊在剛到底雅時,沒少被人“戳脊梁骨”,不孝、上門女婿這些標簽壓得老楊喘不過氣來,他一度想過離開底雅回到家鄉(xiang) 。但是想著生活艱難的妻子、年幼的孩子、熱情的藏族老鄉(xiang) ,他打消了這個(ge) 念頭,堅持了下來。這一待就是二十幾年。

  “當時老鄉(xiang) 們(men) 沒有見過新鮮的蔬菜,我在自家的地裏種出了西紅柿、黃瓜等蔬菜,老鄉(xiang) 們(men) 都感到好奇,都來我們(men) 家瞧新鮮。”底雅村四周被大山環繞,千百年來與(yu) 世隔絕。在老楊初到時,當地群眾(zhong) 連新鮮豬肉都沒見過。老楊向駐紮在底雅的部隊借來了蔬菜種子,在自家田地裏試種,沒想到,底雅海拔適中,土壤肥沃,讓他一下子就成功了。當地群眾(zhong) 第一次吃到新鮮蔬菜,都驚歎不已,開始向老楊請教種植辦法,老楊也是毫無保留地告訴大家。在老楊的影響下,底雅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飲食結構更加健康合理、生活方式更加與(yu) 時俱進。

  2005年的時候,附近的什布奇村需要修一座小橋,當得知老楊曾經是施工隊的工人,鄉(xiang) 政府便找到他希望他可以接下這個(ge) “硬”差事。老楊沒有經過過多地思考便應了下來。但老楊畢竟是會(hui) 計出身,沒有過多的技術和經驗。“不會(hui) 技術就摸索,沒有機械就人力做”。就這樣,老楊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克服困難,修了一座小橋。

  有了這個(ge) 經驗,老楊帶領附近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成立施工隊開始接一些小工程,每次掙的錢都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平分”,大家的“錢袋子”都鼓了起來,老楊的名聲在當地也就越來越“響”。

  “我的兩(liang) 個(ge) 孩子(次吉卓瑪和前夫的兩(liang) 個(ge) 孩子)現在都長大了,都在當地做了小老板,我們(men) 家大型機械也多,我就和兩(liang) 個(ge) 孩子商量了一下,義(yi) 務為(wei) 老鄉(xiang) 們(men) 再修一條小路吧。”老楊指著村子後麵的山上的小路說。

  這些年當地政府扶持底雅村搞養(yang) 雞場,老楊自然而然成了“帶頭人”。“我也沒養(yang) 過雞,咱沒技術就學嘛,況且咱還有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你就像雞不怎麽(me) 吃東(dong) 西,就給雞喂苦杏仁,一下子又都生龍活虎了。”老楊說。“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帶領下,我們(men) 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各級政府不斷地給我們(men) 這個(ge) 養(yang) 雞場增加扶持力度,我很有信心帶領老鄉(xiang) 們(men) 幹好。”


圖為(wei) 楊桂房在養(yang) 雞場忙碌 攝影:王佳豪

  現在老楊的小女兒(er) (楊桂房和次吉卓瑪所生)也已經讀了大學,“江蘇老家的親(qin) 戚都想讓她回去,她就是不回。她自己也說了,大學畢業(ye) 後先嚐試考一下阿裏的公務員,更好地建設家鄉(xiang) 。如果考不上就回底雅創業(ye) ,也能建設家鄉(xiang) 。”老楊談到自己小女兒(er) 時滿臉驕傲。“我們(men) 聽總書(shu) 記的話搞‘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就需要她這樣的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她自己能這樣想,我很高興(xing) 。”(新利平台 記者/王佳豪)

(責編: 王智霖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