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 藏學界幹在實處(上)

——第二屆青藏高原發展論壇暨西藏與涉藏州縣全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學術研討會綜述

發布時間: 2022-06-20 16:33:00 來源: 新利平台

  【編者按】黨(dang) 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重大決(jue) 策部署。實踐證明,西藏與(yu) 涉藏州縣在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過程中,積累了豐(feng) 富的成功經驗,同時,也麵臨(lin) 許多亟待破解的理論和實踐難題。這對我國藏學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我國藏學研究隊伍肩負為(wei) 西藏與(yu) 涉藏州縣的發展與(yu) 治理提供服務的重要使命,聚焦中心工作,胸懷“國之大者”,強化責任擔當,近年來,在西藏與(yu) 涉藏州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實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22年6月11日,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青海師範大學、青海省法學會(hui) 聯合主辦的“第二屆青藏高原發展論壇暨西藏與(yu) 涉藏州縣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學術研討會(hui) ”在北京召開。50餘(yu) 位專(zhuan) 家學者廣泛交流各地成功經驗,深入研討實際工作中麵臨(lin) 的挑戰難題,通過思想碰撞,集中攻堅,力求在學術探索上取得突破,進而為(wei) 實際工作提供理論支撐,使理論與(yu) 實踐相互促進。

  全方位探討加快發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關(guan) 鍵一環。要讓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在本地就能就業(ye) ,有錢賺,需要解決(jue)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高質量、健康可持續發展問題,解決(jue)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同質化、鏈條短等一係列問題。

  發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首先需要解決(jue) 產(chan) 業(ye) 選擇問題。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院長、教授蘇發祥認為(wei)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是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總要求之一,西藏鄉(xiang) 村可選擇的產(chan) 業(ye) 很多,但考慮到西藏生態的脆弱性和重要性,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可能是成效顯著、最有可持續性的選擇。西藏鄉(xiang) 村人口數量多、分布廣,沒有空心村現象,城鎮化率較低,近65%的人口生活在農(nong) 牧區,存在純農(nong) 業(ye) 區、半農(nong) 半牧區、純牧區等多種形式,從(cong) 整個(ge) 西藏自治區到每個(ge) 小村落,文化形態都保存得較為(wei) 完整,這些都為(wei) 發展文旅產(chan) 業(ye) 提供了極好的基礎。並且,目前西藏旅遊主要還處在自然風光、文化遺址觀光層麵,高端旅遊業(ye) 尚未形成,文化旅遊開發還處在初級階段,潛力巨大。

  西藏自治區社會(hui) 科學院農(nong) 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徐伍達分析了打贏脫貧攻堅戰後,西藏“三農(nong) ”工作重心曆史性轉向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呈現出“六期疊加”新的階段性特征。西藏全麵推進以“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為(wei) 主題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通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高農(nong) 牧業(ye) 質量和效益、全麵推進鄉(xiang) 村建設行動、深化農(nong) 牧區改革和賦能,促進“人、地、財”等要素在城鄉(xiang) 之間自由流動和均衡配置等政策和行動,保持農(nong) 牧區持續和諧穩定,全麵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

  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副教授劉冬梅通過對西藏昌都卡若區文化產(chan) 業(ye) 的田野調查,提出可將唐卡文化產(chan) 業(ye) 視為(wei) 一項跨文化交流與(yu) 社會(hui) 過程。不僅(jin) 需要提升畫師闡釋唐卡價(jia) 值、運用文化政策、在市場中維權等外在能力。同時,畫師自身內(nei) 在素養(yang) 的提升成為(wei) 更為(wei) 重要的因素,包括藝術創新能力、對文化的理解與(yu) 體(ti) 悟能力等。建議從(cong) 內(nei) 外兩(liang) 個(ge) 維度培養(yang) 畫師參與(yu) 唐卡文化產(chan) 業(ye) 的可行能力,關(guan) 注文化實踐者的主體(ti) 性,更好發揮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內(nei) 在動力與(yu) 可持續性。

  新型農(nong) 民培育是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重要環節。如何更好地進行新型農(nong) 民培育?四川外國語大學國際法學與(yu) 社會(hui) 學院社會(hui) 學係主任、副教授唐偉(wei) 借鑒閾限理論的“交融”視角,以我國西部某村柑桔種植農(nong) 戶發展實踐為(wei) 例,提出在新型農(nong) 民培育過程中,要避免以往外部輸入人才對農(nong) 業(ye) 認同不強、本土居民落後、保守以及綜合模式中單純教育培育過於(yu) 形式化等局限,應采用“外源內(nei) 生”路徑,使受過外部科技教育的本土農(nong) 民,可以在充分掌握內(nei) 外資源前提下,以一種重新編碼、本土資源科學化和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公共化方式來更好推動當地農(nong) 業(ye) 增長。

  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yu) 社會(hui) 學學院社會(hui) 學係主任、副教授旦卻加以青海省同仁市江什加村為(wei) 例,探究了傳(chuan) 統村落文化傳(chuan) 承與(yu) 發展中的問題及其路徑。他認為(wei) ,傳(chuan) 統村落是中華民族優(you) 秀文化的重要載體(ti) ,擁有大量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chan) 和豐(feng) 富多元的文化資源。建議通過進一步充分發揮政府作用,挖掘傳(chuan) 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潛力,發展與(yu) 時代相適應的特色文化產(chan) 業(ye) ,通過與(yu) 大學合作等方式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等方式,對傳(chuan) 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四川省社會(hui) 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沈茂英通過對我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四川省涉藏州縣人口城鎮化、老齡化、受教育年限、性別比、撫養(yang) 比、人口密度六個(ge) 維度探究人口特征及其差異性,提出人口特征視角下的鄉(xiang) 村生態產(chan) 品供給、鄉(xiang) 村服務產(chan) 業(ye) 、鄉(xiang) 村養(yang) 老、鄉(xiang) 村人口教育、鄉(xiang) 村女性發展和鄉(xiang) 村公共服務等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重點。

  生態畜牧業(ye) 是青海省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重要產(chan) 業(ye) ,在青海省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青海民族大學經濟與(yu) 管理學院副教授夏吾太就三江源地區生產(chan) 者(遊牧民)對生態畜牧業(ye) 的評價(jia) 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總體(ti) 來看,生產(chan) 者對通過生態畜牧業(ye) 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提高消費者認知度具有較高的評價(jia) ,但生態畜牧業(ye) 還處在畜牧業(ye) 發展的初期階段,養(yang) 殖技術水平較落後、市場競爭(zheng) 力缺乏、成本高效益低等問題突出。建議通過提高消費者的認知度、加強畜牧業(ye) 有機肥料資源優(you) 化利用和加大新型經營主體(ti) 培養(yang) 等措施實現青海省生態畜牧業(ye) 高質量發展。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hui) 經濟研究所實習(xi) 研究員 普華西日布則以青海省祁連縣畜牧業(ye) 為(wei) 例,提出應以草場生態保護為(wei) 前提,在繼承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放牧思想的基礎上通過創新思維和現代科技以發展綠色、生態和優(you) 質的畜牧產(chan) 品為(wei) 目標,以質量為(wei) 主,高端化打造生態犛牛肉和藏係羊肉產(chan) 業(ye) ;大力開發皮、毛、絨、奶、糞、骨等其他畜牧資源,拉伸畜牧產(chan) 業(ye) 鏈;挖掘優(you) 秀遊牧文化,發展生態旅遊、文創產(chan) 品、牧民手工藝產(chan) 品等遊牧文化產(chan) 業(ye) ;開發自然和生態教育產(chan) 業(ye) 等草原畜牧業(ye) 產(chan) 業(ye) 多元化發展路徑,破解當下草原畜牧業(ye) 產(chan) 業(ye) 形式單一、銷售渠道單一、遊牧文化資源的經濟效益開發不足以及對牲畜與(yu) 草場之間生態關(guan) 係的認識不足等發展問題。

  深層次研究在鄉(xiang) 村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

  鄉(xiang) 村不僅(jin) 要塑形,更要鑄魂。農(nong) 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綿綿用力,下足功夫。

  其中,西藏紅色旅遊資源是很好的抓手,“老西藏精神”“兩(liang) 路精神”光芒雋永,固邊守邊、保家衛國、築路興(xing) 邊、傾(qing) 情援藏、民族團結等故事深入人心,西藏已經是我國重要的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也是我國重要的紅色旅遊目的地。

  延安大學經濟與(yu) 管理學院講師徐寧認為(wei) ,建議從(cong) 曆史脈絡、內(nei) 容主線、地域空間出發,將打造以紅色旅遊為(wei) 主題的邊境特色旅遊線路作為(wei) 新時期邊境地區工作的重要內(nei) 容,通過“邊境旅遊+民族認同+愛國教育”的旅遊開發模式,使遊客沉浸式體(ti) 驗邊境地區的愛國教育,各民族邊民也能通過深度參與(yu) 旅遊開發強化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ti) 意識,從(cong) 而提升所有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

  從(cong) 鄉(xiang) 土文化中挖掘與(yu) 新時代相適應的鄉(xiang) 村文化內(nei) 核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也是在鄉(xiang) 村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青海師範大學法學與(yu) 社會(hui) 學學院副院長、副教授萬(wan) 代吉、碩士研究生梅津勵對西藏山南卓舞進行了較為(wei) 係統的研究,認為(wei) 卓舞作為(wei) 藏族傳(chuan) 統舞蹈文化中一門比較特殊的藝術,有著悠久的傳(chuan) 承曆史,是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結晶,承載著曆史文化、宗教信仰、審美理想、思想情感。卓舞和鄉(xiang) 村文化建設有內(nei) 在的交織聯係,鄉(xiang) 村文化建設既可以為(wei) 卓舞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提供良好的物質與(yu) 文化環境的基礎性保障,卓舞的文化認同功能、曆史傳(chuan) 承功能與(yu) 秩序建構功能又可以反作用於(yu) 鄉(xiang) 村文化建設,起到凝聚人心、增強文化自信等作用。

  青海師範大學民族學與(yu) 社會(hui) 學學院講師柔金措毛通過研究藏族民間儀(yi) 式中的祝讚詞提出,作為(wei) 藏族群眾(zhong) 在長期社會(hui) 實踐過程中不斷創造和積累的集體(ti) 性智慧結晶,祝讚詞廣泛流傳(chuan) 於(yu) 藏族群眾(zhong) 之中,古老而具有濃鬱文化底蘊,是順自然規律而成、感自然饋贈而展、蘊多元文化而富的口傳(chuan) 文化和獨特語言藝術,充分挖掘以祝讚詞為(wei) 代表的藏族民間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統,以傳(chuan) 統文化推動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也是有效手段。

  成都師範學院教授陳波、阿壩師範學院助教李金吉都注意到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背景下的藏族傳(chuan) 統體(ti) 育文化元素。陳波認為(wei) ,藏族節慶習(xi) 俗中的體(ti) 育活動型塑了人群聚合、文治教化、文化傳(chuan) 承等社會(hui) 治理價(jia) 值,應當開放與(yu) 進取,構建適應現代和諧社會(hui) 的傳(chuan) 承新模式,發揮節慶體(ti) 育傳(chuan) 承載體(ti) 的作用,拓展傳(chuan) 播路徑。李金吉認為(wei) 鄉(xiang) 村厚植的文化底蘊是文化空間重塑的基礎,民族傳(chuan) 統體(ti) 育的發展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良性交流是鄉(xiang) 村文化空間重塑的動力之一,鄉(xiang) 村振興(xing) 以文化為(wei) 基礎和落腳點,有利於(yu) 形成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文化空間。

  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yu) 社會(hui) 學學院、西南民族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周毛卡通過對四川省若爾蓋牧區格爾登部落的考察提出,實施和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離不開“文化自覺”這一前提基礎和內(nei) 生動力。對於(yu) 生態脆弱且多半為(wei) 遊牧鄉(xiang) 村社區的青藏高原來講,更是離不開作為(wei) 當地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主體(ti) 的牧民們(men) 的文化自覺。而近年來由牧民們(men) 主導的正在青藏高原牧區進行的多種生態環保和文化保護活動正是牧民們(men) “文化自覺”的一種呈現和實踐,這種實踐正是學界倡導的“一種自下而上的力量和自上而下政策的有效銜接”的振興(xing) 之路。

  不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在鄉(xiang) 村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需要通過進一步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來加以解決(jue) 。青海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吉先才讓注意到,位於(yu) 青海省黃南州的浪加村,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該村及其周邊村落的物質條件的改善,深刻影響到村民舉(ju) 行臨(lin) 終儀(yi) 式的行為(wei) 表現。一些家庭競相增加儀(yi) 式費用,以儀(yi) 式消費為(wei) 載體(ti) 公開展示財富和社會(hui) 威望,臨(lin) 終儀(yi) 式消費中存在炫耀和攀比的行為(wei) 特征。而隨著儀(yi) 式消費的大幅度增加,給大多數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青海師範大學法學與(yu) 社會(hui) 學學院講師王玉瑢通過土族“梆梆會(hui) ”原始形態與(yu) 非遺化曆程的研究發現,作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的土族“梆梆會(hui) ”是在擷取根植於(yu) 原生社會(hui) 的生產(chan) 實踐與(yu) 社會(hui) 結構的傳(chuan) 統文化元素和價(jia) 值轉換的基礎上塑造的一種新型文化形式,這種自上而下的管理和實踐,產(chan) 生了與(yu) 原本的民間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內(nei) 核與(yu) 發展邏輯。這將使二者走向不同的發展方向。

  多角度探索加強農(nong) 村生態文明建設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農(nong) 村生態環境持續好轉,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進展明顯。西藏與(yu) 涉藏州縣如何在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中與(yu)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總體(ti) 部署相配套,是藏學界關(guan) 注的問題之一。

  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yu) 社會(hui) 學學院教授才貝以青海省玉樹州昂賽為(wei) 例,對在三江源國家公園語境下的生態保護模式進行了探究,解釋項目主導的生態保護模式在日常景觀和人獸(shou) 衝(chong) 突中如何理解和實踐,並提出一種合作民族誌的可能性。她認為(wei) ,在國家、政府、公益性自然保護組織的多重建設和引導下,通過自然保護體(ti) 驗、野生動物監測等生態保護項目,當地塑造了以雪豹為(wei) 主體(ti) 的新景觀,人與(yu) 動物的關(guan) 係由“神話”的聯結走向世俗互惠。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hui) 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濤基於(yu) 2020年西藏江孜縣班覺倫(lun) 布村的調研數據分析,認為(wei) 西藏和平解放以來盡管人口增長快速,但受益於(yu) 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能力的提升及糧食調入,人口與(yu) 耕地間在糧食產(chan) 出方麵的緊張程度並不顯著,青稞安全有保障。但受到化肥、農(nong) 藥、薄膜在農(nong) 業(ye) 中大量使用的影響,西藏人口與(yu) 耕地間在環境承載方麵的緊張程度持續增強。此外,在西藏農(nong) 牧互補生產(chan) 模式作用下,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能力提升給農(nong) 民帶來的經濟收益,仍能為(wei) 農(nong) 牧民提供大量的收入來源,一定程度上放緩了西藏城鎮化步伐和農(nong) 村土地流轉進程。因此,未來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實施過程中,需要推進農(nong) 業(ye) 發展的綠色化程度,加強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防治,並在農(nong) 村土地流轉中充分考慮農(nong) 牧互補因素且保持慎重穩進的節奏。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研究員楊帆認為(wei) ,森林碳匯是應對氣候變化和反貧困共贏的重要內(nei) 容,是中國落實增匯減排承諾和生態扶貧的重要舉(ju) 措,也是西南民族地區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西南民族地區森林碳匯必須堅持份額控製、標準引領,要素帶動、產(chan) 業(ye) 支撐,市場主體(ti) 、政府引導,農(nong) 戶參與(yu) 、備案評估,試點先行、合力推進的基本原則。確立碳交易市場份額,構建森林碳匯產(chan) 業(ye) 基礎;完善森林碳匯固碳標準,構建森林碳匯製度基礎;強化部門統籌協調,完善森林碳匯管理體(ti) 製。規範政府引導,注重政策激勵;堅持企業(ye) 主導,注重與(yu) 基層鄉(xiang) 土社會(hui) 的合作共贏;尊重農(nong) 戶意願,切實提高他們(men) 的參與(yu) 感和獲得感。

  青海師範大學法學與(yu) 社會(hui) 學學院副教授曾吉卓瑪、碩士研究生於(yu) 宗佩對藏民族傳(chuan) 統文化中有關(guan) 生態文明的內(nei) 容進行梳理後認為(wei) ,千百年來藏族人民在生態脆弱、生物有限的高原環境中生存,在實踐中形成的生態觀念與(yu) 當今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許多思想價(jia) 值觀念、道德準則、禁忌等符合綠色發展理念,這為(wei) 西藏與(yu) 涉藏州縣鄉(xiang) 村生態振興(xing) 的發展提供了文化基礎。將藏民族的傳(chuan) 統生態觀與(yu) 鄉(xiang) 村生態振興(xing) 相結合,是推動青藏高原綠色發展的一大動力。

  防止返貧是繼中國成功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目標後麵臨(lin) 的一個(ge) 現實問題。青海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瓊英關(guan) 注了社會(hui) 救助在三江源生態移民地區防止返貧中的實踐與(yu) 經驗,通過對青海省玉樹州紮西科街道辦甘達村的實地調查,了解到當地自脫貧以來,形成了以政府救助為(wei) 主,社會(hui) 外界力量以及村民自助為(wei) 輔的多層次防止返貧方式,這為(wei) 今後三江源地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有效銜接提供了經驗。(新利平台 記者/劉莉 孫健 王茜 周晶)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