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專家學者談對口支援西藏工作

發布時間: 2022-09-30 16:19:00 來源: 新利平台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拉開了對口支援西藏的帷幕,近30年來,上萬(wan) 名援藏幹部舍小家顧大家,奔赴雪域高原,不但見證了西藏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也見證著我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走深走實的事實。


圖為(wei) 對口支援西藏工作學術研討會(hui) 攝影:歐帆

  “在西藏的發展曆程中,對口援藏工作充分體(ti) 現出黨(dang) 和國家強大的組織力、領導力、凝聚力,充分體(ti) 現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製度優(you) 勢。”9月23日,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教授楊丹在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舉(ju) 辦的“對口支援西藏工作學術研討會(hui) ”上表示,1994年到2022年間,中央共選派了上萬(wan) 名援藏幹部來到雪域高原,投入近500億(yi) 元,建成1萬(wan) 多個(ge) 重點援藏工程,投入百億(yi) 多元的援藏扶貧基金,實施援藏扶貧項目多達2000多項,推動全國各省市縣與(yu) 西藏建立了結對幫扶關(guan) 係。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hui) 經濟研究所所長紮洛認為(wei) ,麵對新形勢、新任務,援藏工作必須突破舊的框架,變革創新,將重心和重點進一步向基層傾(qing) 斜、向農(nong) 牧區傾(qing) 斜,推動西藏與(yu) 內(nei) 地村莊結對創業(ye) 興(xing) 業(ye) 。借助內(nei) 地農(nong) 村的產(chan) 業(ye) 經營人才、市場營銷渠道,利用西藏扶持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的特殊優(you) 惠政策,開發西藏特色資源,共同創業(ye) 興(xing) 業(ye) ,互助互利。同時讓廣大農(nong) 牧民在與(yu) 內(nei) 地居民的共同奮鬥中,交流日深、情感日洽,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社會(hui) 基礎日益牢固,堅如磐石。

  “在援藏幹部的朋友圈裏,時常看到他們(men) 頂著風雪出發、踏著泥濘前行,麵對來勢洶洶的高原反應,麵對艱苦惡劣的自然環境,麵對車禍塌方等各種危險,無論是‘遠在阿裏’,或是‘苦在那曲’,還是‘險在昌都’,都改變不了援藏幹部前進的腳步。”中央國家機關(guan) 第九批援藏幹部、中央統戰部援藏幹部張琳感慨道,就在他們(men) 處於(yu) 交接工作、陸續返回的今年八月,西藏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許多援藏幹部臨(lin) 危受命,退掉了原本訂好的機票,毅然決(jue) 然留下,與(yu) 西藏一起抗擊疫情、共渡難關(guan) 。更有一批援藏醫生剛剛返回北京,聽說西藏疫情,停止休假,主動請纓二次進藏,他們(men) 說的是自己適應西藏、熟悉情況,卻絕口不提這其中的風險與(yu) 艱辛。援藏幹部人才的西藏情結早已在他們(men) 心中播種、生根、發芽,西藏已經成為(wei) 他們(men) 心中的第二故鄉(xiang) 。

  對口援藏機製的建立,是中央支持西藏的一項創舉(ju) ,也凝聚著中華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親(qin) 的深情厚誼。廣大援藏幹部告別家鄉(xiang) ,齊聚雪域高原,架起民族團結“連心橋”,為(wei) 西藏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奏響了西藏各民族大團結、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強音。(新利平台 記者/孫健 歐帆 周晶 趙振宇 陳浩力)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