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藏北草原尋“寶“記

發布時間:2022-09-30 20:14:00來源: 新利平台

  不久前,我驚喜地獲悉,藏北草原首個(ge)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博物館在班戈縣開館了。作為(wei) 班戈縣榮譽縣民,我頓感無比自豪!同時也想起在藏北草原采訪有關(guan) 民俗文化的一些背後故事。

  

  這是在那曲地區文部辦事處(現那曲市尼瑪縣)所舉(ju) 行的傳(chuan) 統賽馬會(hui) 上,牧人們(men) 跳起歡快的“鍋莊”舞(唐召明1987年攝)

  1987年盛夏我來到西藏那曲地區文部辦事處(現那曲市尼瑪縣)恰逢這裏舉(ju) 行傳(chuan) 統賽馬會(hui) 。我穿梭在這座色澤斑斕的帳篷城,不由沉醉其中,對帳篷文化產(chan) 生了濃厚興(xing) 趣。

  千百年來,藏北牧民逐水草而居,家常常被馱在犛牛背上居住帳篷也就成牧民世代沿襲的民俗文化。

  
這是藏北草原上的黑色牛毛帳篷(唐召明2001年攝)

  藏北草原帳篷主要分為(wei) 黑帳(牛毛帳篷)、彩帳(厚布帳篷)和布帳篷等類別。其中牛毛帳篷最為(wei) 傳(chuan) 統,與(yu) 人們(men) 的生產(chan) 和生活關(guan) 係最為(wei) 密切,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遊牧文化的曆史內(nei) 涵。

  “黑帳是牧人家庭的活動中心。整頂帳篷均由牧人就地取材製作而成。因為(wei) 織帳篷用的是牛羊毛,係帳篷的是牛皮帶。

  牧民搭建帳篷,一般要選水草充盈、依山傍水、易於(yu) 放牧和生活的地方。牧民說,選址要選“東(dong) 如開放、南像堆積、西如屏障、北像垂簾”的地方,或者要選“靠山高低適中,正前或左右有一股清泉流淌”的地方。

  牛毛帳篷具有防雨防雪經久耐用等特點它的壽命比任何其他種類的帳篷都要長,一頂好的牛毛帳篷可用幾十年。

  平日裏,即使不刮風下雨,牧民們(men) 也喜歡在帳篷內(nei) 生火做飯,其奧妙在於(yu) 煙熏過的帳篷在編織線間產(chan) 生黑色的膠狀物質,遇到雨水時溶化形成密不可透的膠液,可以增強氆氌的密度,增強擋風遮雨和保溫的效果。當日曬時,膠液凝固起到通風和消暑的作用,並能夠減少風吹雨淋日曬造成的自然損耗,延長其壽命。

  
這是那曲地區(現那曲市)尼瑪縣一戶牧民人家的孩子在牛毛帳篷裏玩耍(唐召明1996年攝)

  牛毛帳篷的門是一道可掀開的簾子,平時合上,進出掀開。

  帳篷頂天窗是一條長1.5米左右,寬40至60公分的長方形洞口。這是帳篷唯一的窗戶,既能通風,又是煙囪。煙氣自然上升,從(cong) 天窗散發出去。天窗有蓋布,晚上拉好,早晨打開。白天通過天窗照進來的陽光,可判斷時辰的早晚。上午日光通過天窗照在帳篷後壁,中午移到帳篷中央,下午則映到門背上去了。過去牧人們(men) 雖無鍾表,但能憑借日月星辰的移動,知道較為(wei) 準確的時間。

  

  這是那曲地區文部辦事處(現那曲市尼瑪縣)舉(ju) 行傳(chuan) 統賽馬會(hui) 前,人們(men) 臨(lin) 時在搭建各家的白色帆布帳篷(唐召明1987年攝)

  帳篷外麵有8至10根堅牢的牛皮繩帶和9至12根甚至更多的小樁固定支撐。特別是帳篷迎風的西邊,木樁和繩帶的使用會(hui) 更多一些。帳篷下沿的數根短繩和鐵木小樁,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東(dong) 西,像許許多多錨一樣,把帳篷這隻小船,牢牢鎖定在草原大海之上。

  帳篷內(nei) 壁,還有近20根繩帶。較為(wei) 重要的是四壁橫紮的四條連環繩帶。它們(men) 與(yu) 帳外四角的木樁搭配,支撐著帳篷內(nei) 部。環帶上還可掛點輕便常用家什和裝飾品。篷頂和天窗由二豎一橫3根2米左右長的棍子撐起。

  藏北牧人遊牧到一個(ge) 地方,在搭帳篷的同時,重要的是先造好爐灶。爐灶由石塊和泥土壘成,有三個(ge) 灶口,便於(yu) 充分利用熱量。爐灶在帳篷中央。

  走進帳篷門右邊是放石磨和平鍋的台架,左邊是擱盆子的平台,靠近爐灶的地方堆著牛糞。灶下還有一個(ge) 灰堆塘,灰堆塘邊沿較寬平,可放碗盞。帳內(nei) 四周邊角,存放著毛皮、衣物、糧食等雜物, 也起著防風的作用。

  帳篷大多為(wei) 正方形或長方形。一個(ge) 四五口人的家庭,帳篷麵積為(wei) 二三十平方米。

  
這是藏北草原牧民所使用的磨青稞的家庭小石磨(唐召明2015年5月21日攝)

  家庭生活用具,有炒青稞的平底鍋,磨糌粑的小石磨,煮“土巴”的盆和鍋。還有圓柱形的酥油筒、酥油茶筒,以及茶壺、木碗、長勺子等。

  
這是藏北草原牧民用牛羊毛所織的氆氌和身背的口袋(唐召明2015年5月21日攝)

  過去,藏北牧民把鋪在地上的羊毛粗毯叫“青墊”,便於(yu) 席地;鋪在上麵當座位床的,叫“卡墊”。老人們(men) 蓋的被子是氆氌。這些鋪墊,都是牧人們(men) 用簡易的木製織機自紡自織而成。

  帳篷外,有用石塊、草皮和牛糞壘的半人多高的院牆,以擋風攔雪。

  數千年來,藏北牧人擇草而牧、擇水落帳,沒有固定的居所。家,就是一頂牛毛帳篷。這種製作簡單,拆裝靈活,運輸方便的牛毛帳篷一直以來是藏北牧民生活中不朽的符號。

  如今,藏北牧民都陸續搬進政府幫助建設的居新房,但他們(men) 仍備有帳篷。特別是在夏季草場放牧時,拆裝靈活的帳篷仍在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這是藏北草原牧民所編織的、放牧用的“烏(wu) 爾多”(唐召明2015年5月21日攝)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藏北牧民還製造了許多放牧工具,其中編織烏(wu) 爾多就是最成功的例子。

  “烏(wu) 爾多”是藏北牧民放牧中必備的一種工具意為(wei) “拋石器”。它既是放牧的工具,也是牧掛在腰間用以自衛防身和裝飾之物北牧民世代口耳相傳(chuan) ,烏(wu) 爾朵的編織方法達到30多種,目前能夠編織的就有20多種。

  烏(wu) 爾朵材質多選用犛牛、綿羊、山羊等的絨粗毛和細毛,以及犛牛的皮革為(wei) 原始材料,其中比較常見的是“曲美古智”和“鬆久素麗(li) ”。特別是牧人們(men) “曲美古智”九眼紋烏(wu) 爾朵當作戰神的象征,賦予聚寶的含義(yi) ,通常掛在帳篷內(nei) 的柱子上用來防災辟邪。在藏北草原,每一種烏(wu) 爾朵的編製方法都有不同的花色和圖案,有些精品讓人在讚歎技藝高超的同時,總會(hui) 愛不釋手。

  在藏北牧民日常生活中,有一種不可或缺的傳(chuan) 統手工藝品。那就是“咪熱”(眼罩)。

  由於(yu) 特殊的高寒氣候,藏北牧民在日常生產(chan) 生活中需要在雪地裏長期放牧,陽光下刺眼的白雪久而久之會(hui) 對眼睛造成不同程度的傷(shang) 害,如雪盲症等。

  勤勞智慧的藏北牧民在與(yu) 大自然抗爭(zheng) 的實踐中,發明了這種獨有的護眼工具來防止雪盲症的發生。

  “咪熱”編織材料非常講究,一般用12歲的黑犛牛尾毛製成。撚線需用手搓,搓出來的線粗細均勻,編織的網眼小而均勻。編織方法有兩(liang) 種一種是用60根線一種是用80根線。編織時多用黑線,其中加一根白線,據說加白線是為(wei) 了辟邪。編織出來的成品類似眼鏡,戴者從(cong) 網眼中能清楚地看見外麵,而外麵強烈的紫外線被折射,無法直接射向眼球,將紫外線對眼睛的損傷(shang) 降到最低程度。這種手工編織的護眼工具使用起來輕便、柔軟、實用。

  過去眼罩的編織及使用在藏北草原十分普遍。如今,隨著墨鏡的流行,傳(chuan) 統的“咪熱”已漸漸被取而代之。

  
這是那曲地區雙湖辦事處(現那曲市雙湖縣)嘎措鄉(xiang) 一村在織氆氌的牧女(唐召明1988年攝)

  此外,還有一種名叫“邦典”的手工藝品,是一種長方形彩色圍裙,藏北牧女在幹家務活時圍在腰上,現也逐步演變成修飾藏裝的一個(ge) 重要裝飾品。

  “邦典”的圖案寓意及花樣拚圖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方特色。其中,“杜鵑”“虎牙”式的邦典不僅(jin) 在藏北安多縣非常普及,在藏北其他縣也廣泛流行。深深烙上文化元素的安多邦典先是用“杜鵑”或“虎牙”一樣的圖案縫製在邦典上,之後用紅色毛線進行點綴,圖案別具一格。

  在眾(zhong) 多手工藝品中,還需要提及藏北聶榮縣境內(nei) 的擀氈技術。這種古老工藝的曆史可追溯到吐蕃以前,已有幾千年曆史。

  擀氈是一項精細活,充滿地域文化特色,用料以羊毛和牛絨為(wei) 主,而且要求毛絲(si) 纖長,純手工作業(ye) 。

  在製作過程中要完成鋪毛、噴水、卷氈、壓邊、洗氈整形和曬氈等缺一不可的九道工序,每個(ge) 細節都是通過傳(chuan) 統的工具和人工操作完成。其產(chan) 品以堅實平整、彈性好、隔潮、保暖、抗磨耐用等特而聞名,成為(wei) 遊牧生活必需品。天生樂(le) 觀的牧民在擀氈過程中唱著擀氈調,邊唱邊做,節奏協調,亦勞亦樂(le) 。

  

  這是那曲地區雙湖特別區(現那曲市雙湖縣)女青年使用大銀碗向來賓敬青稞酒(唐召明2013年7月25日攝)

  在日常生活中,藏北牧民喜歡用銀碗盛青稞酒來招待客人。每當客人光臨(lin) 或要告辭時,主婦總是用銀碗盛上上等的醇香青稞酒讓客人連飲三口或喝三口後幹杯,以表示與(yu) 客人友誼像銀子那樣純潔和珍貴,像青稞酒那樣甘甜清冽。當然,這裏麵也包含著主人對客人的尊敬。有趣的是,銀碗竟像是有什麽(me) 魔術似的,青稞酒放在碗裏麵,更顯得清亮,放時間也不會(hui) 變酸它的保存時間比其它餐具盛青稞酒要長。有時將青稞酒在銀碗裏放上一個(ge) 多月,飲用後也照樣不會(hui) 鬧肚子。

  究其原因,水和銀“會(hui) 麵”以後,經不起水的熱情“邀請”,總會(hui) 有微量的銀進入水中,成為(wei) 銀離子,而銀離子具有較強的殺菌性。青稞酒本來度數就不高,一般在1018度之間,加之用生水過濾,雜菌很多,有時喝了放的青稞酒會(hui) 有脹肚情況。而用銀碗盛酒稍待片刻後飲用,銀離子就會(hui) 殺滅雜菌。

  還有,藏北牧民熱情好客讓人感動。當遠方來客時,他們(men) 會(hui) 迎上前去向客人問一聲辛苦了”,見到熟悉的客人還會(hui) 行貼頰禮。待把客人迎到家裏後,熱情的女主人會(hui) 端上香噴噴的酥油茶,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並讓出最好的房子或帳篷給客人住。客人上路時,他們(men) 會(hui) 說聲“次仁”(祝您長壽),再與(yu) 熟悉的客人行貼頰禮……

  如今,我每每回憶起過去居住在帳篷,與(yu) 許許多多素不相識的牧在一起的日,總是為(wei) 其淳樸的民風感動不已、回味無窮。

  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過去主要的交通工具如馬匹被輕便、快速、現代化的摩托車和汽車所代替泥濘的山道被柏油路和鄉(xiang) 村硬化路所替代過去一年一度長途跋涉的鹽和畜產(chan) 品與(yu) 農(nong) 產(chan) 品交換的傳(chuan) 統,被日益豐(feng) 富而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所取代過去隻有通過生活中寥寥無幾的客人口中了解外麵的世界,如今被日益發達的通信工具和電視媒體(ti) 所改變人們(men) 的物質生活水平改善了,但藏北牧民那淳樸熱情好客的傳(chuan) 統依舊長存人感動、動情,也更讓人難以忘懷。(中國西藏網 文、圖/唐召明)

(責編:陳衛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