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這些年,隨著“冷門絕學”考古學的“出圈”,“高原絲(si) 綢之路”這個(ge) 概念逐漸走進大眾(zhong) 視野。
那麽(me) ,到底是什麽(me) 樣的珍稀物品在這“絲(si) 路”上流通呢?
餘(yu) 小洪,西藏民族大學考古文博教研室主任、西藏民族大學青藏高原考古中心主任,一位年輕的“85”後副教授,曾經在四川大學、中山大學學習(xi) 考古學、博物館學,憑著對西藏曆史文化的濃厚興(xing) 趣,一頭紮進了西藏考古的星辰大海。
在西藏民族大學,考古學是一個(ge) 比較“年輕”的專(zhuan) 業(ye) 。這兩(liang) 年,餘(yu) 小洪樂(le) 此不疲地在“雲(yun) 端”、線下普及考古學知識,試圖讓校內(nei) 、校外的各民族學生增進對西藏考古的了解。
近來,他又向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學生作了題為(wei) “‘高原絲(si) 綢之路’上珍稀物品的流通與(yu) 文化交流”的講座。講座由四川省考古學會(hui) 副會(hui) 長、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李映福教授主持。
什麽(me) 是“高原絲(si) 綢之路”?
餘(yu) 小洪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從(cong) 中國中原地區經由青藏高原、或者由青藏高原出發的,不同時期東(dong) 方與(yu) 西方、中國與(yu) 域外交流的交通網絡及其主要幹線。”
結合霍巍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餘(yu) 小洪梳理了“高原絲(si) 綢之路”延續的時代、交通網絡、功能、“高原絲(si) 綢之路”與(yu) “絲(si) 綢之路南亞(ya) 廊道”“西南絲(si) 綢之路”的關(guan) 係。
圖為(wei)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城西朱德寨子石棺墓出土的海螺 圖片來源:《2005年度康巴地區考古調查簡報》
海螺,來自大洋,卻曾經是“高原絲(si) 綢之路”上的“過客”
目前,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劄達縣曲龍遺址塞拉欽波普地點、昌都市邊壩縣冬卡都石室墓、日喀則市吉隆縣頂恩布墓,以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城西朱德寨子石棺墓等地都發現了海螺。
結合已有考古研究成果,餘(yu) 小洪分析稱,這些海螺的年代主要介於(yu) 漢、唐之間,上限達到戰國時期。有的海螺明顯是裝飾品,如手鐲,有的是工具,上麵有切割、鑽孔的痕跡。
海螺從(cong) 哪裏來?
餘(yu) 小洪說,曲龍遺址塞拉欽波普地點盛行螺飾、貝飾,經鑒定,原料來自印度洋。爐霍城西朱德寨子石棺墓的海螺製品雖未經鑒定,但年代、製法與(yu) 塞拉欽波普的相同,推測也是來自印度洋,自西藏西部中轉而來。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安多縣布塔雄曲一號墓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安多縣布塔雄曲一號墓出土的銅鉞形器
銅鉞形器,禮器?武器?
“高原絲(si) 綢之路”沿線,陸續考古發現一種造型獨特的青銅器——銅鉞形器。鉞,形狀像斧頭,高原先民用它幹什麽(me) 呢?
結合已有考古研究成果,餘(yu) 小洪分析稱,“高原絲(si) 綢之路”上的銅鉞形器,刃部受到雲(yun) 南不對稱形銅鉞的影響,不規則形鏤孔裝飾則受到青海省治多縣普卡貢瑪石棺墓牌飾的影響,是一種融合型新器物。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呷拉宗遺址二號墓年代在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出土的銅鉞形器刃部較鈍,無使用痕跡,或為(wei) 象征性存在,並無實用功能,推測為(wei) 儀(yi) 式性器具。而爐霍縣通龍村石棺墓采集的銅鉞形器刃部鋒利,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安多縣布塔雄曲一號墓出土的銅鉞形器刃部有使用痕跡,兼具工具和武器兩(liang) 種用途。
圖為(wei) 西藏考古發現的帶柄銅鏡
帶柄銅鏡,“舶來品”的本土化
“高原絲(si) 綢之路”上廣泛分布著帶柄銅鏡,大致有長柄、鈕柄之分,一次成型、分體(ti) 鑄造,年代集中於(yu) 戰國秦漢前後。
根據形製、年代、鑄造方式、紋飾等,結合已有考古研究成果,餘(yu) 小洪推測,西藏西部的帶柄銅鏡,應為(wei) 新疆等地傳(chuan) 入;川西高原的帶柄銅鏡,大多來自其北方,但四川省瀘定縣傘(san) 崗坪石棺墓等地出土帶柄銅鏡的裝柄技術,可能是本地創新。
“拉薩曲貢遺址出土的帶柄銅鏡,祖型源自新疆、歐亞(ya) 草原,裝飾風格又受到滇文化的影響,其中,銅鐵合製的鐵柄銅鏡,其裝柄技術當源自川西高原。”餘(yu) 小洪認為(wei) ,根據拉薩市堆龍德慶嘎衝(chong) 遺址發現的冶煉遺存來看,不排除產(chan) 地為(wei) 拉薩本地。
時光漫漫,歲月遺珍,斯人已逝,難覓影蹤。我們(men) 不知道,是誰遠渡重洋,把海螺帶上青藏高原?是誰博采眾(zhong) 長,將工藝推陳出新?是誰攜一把銅鉞形器陪葬,長眠雪域高原?又是誰執一麵帶柄銅鏡,對鏡貼花黃?
多年來,隨著我國考古文博事業(ye) 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考古工作者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西藏工作、關(guan) 於(yu) 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圍繞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全麵貫徹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深入開展考古及曆史研究,積極推進田野考古工作,提升考古發掘水平,充分發揮了考古在正本清源、凝聚人心、強化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等方麵的突出作用。
如今,通過考古研究與(yu) 博物館展示,當我們(men) 注視著“高原絲(si) 綢之路”上遺留的銅劍、絲(si) 綢、茶葉、瓷器、玻璃器、黃金麵具……終於(yu) 可以“透物見人”,遙想當年,高原先民與(yu) 各族人民在跋山涉水中互通有無,在你來我往中心意相通。(新利平台 記者/李元梅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