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元旦,拉薩雪後初晴。冬日的陽光照進了蒙藏委員會(hui) 駐藏辦事處二樓拉薩小學的教室。一個(ge) 讓各族師生興(xing) 奮異常的消息不脛而走,國民政府批準將該小學正式改名為(wei) “國立拉薩小學”。自此,1938年建立的這所學校開始有了新的發展。
特別是1946年新校長邢肅芝走馬上任後,國民政府將拉薩小學的經費增加到十萬(wan) 盧比以上,教職員工的工薪提高了三至四倍,即使當時教育部長的薪水也沒有拉薩小學校長高,且“一律以盧比按拉薩市麵比值折合藏銀支付”,以不受內(nei) 地法幣貶值的影響。
教職員工增至20餘(yu) 人,聘請了水平高的漢、藏、英文老師,擴充了教師隊伍,曾任孟買(mai) 大學教師的康剛民、雲(yun) 南大學教師李有義(yi) 、清華大學的高材生胡繼藻等一些具有高等學曆的人員先後進校履職。學校還曾請西藏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擦珠活佛教授藏文。這期間學校添置、補充了教學用具;調整了學校的人事與(yu) 課程安排;建立了會(hui) 計製度;訂立了假期規則。當時西藏物資匱乏,辦學所需的大部分物品都要從(cong) 印度運過來。練習(xi) 冊(ce) 是在印度印刷采購,書(shu) 籍和其他文具則從(cong) 內(nei) 地購買(mai) ,再由當時的外交部利用外交郵包空運至印度後轉運拉薩。
具備了以上種種,學校的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1946年春季開學,學生報名踴躍,一下就招收了187名,開設了13個(ge) 班。秋季開學,學生人數增為(wei) 206人。除了在拉薩的漢族和回族子弟,還有多名藏族學生,引起拉薩各界的高度關(guan) 注。
拉薩小學部分學生(圖片引自邢肅芝著《雪域求法記》)
這期間,因為(wei) 學校成績斐然,影響大增,不少貴族子弟也慕名前來就讀。拉薩小學專(zhuan) 設一個(ge) 特別班,招收貴族、富商的孩子,他們(men) 的教學是漢藏文一起上。在這個(ge) 班裏先後就讀的貴族子弟不少。如詹東(dong) 家族的三兄妹,即詹東(dong) 色、詹東(dong) ·慈汪、詹東(dong) ·紮西曲準。詹東(dong) 色有個(ge) 漢語名字,叫詹逢春(又稱詹植棠。他是個(ge) 對中華文化非常喜愛的貴族子弟,會(hui) 一口流利的四川話,還跟阿旺堪布的一位漢族徒弟學會(hui) 了唱京戲。他曾在蒙藏委員會(hui) 委員長吳忠信進藏主持達賴喇嘛坐床典禮時,全力給予了幫助。此外,在拉薩小學上學的還有瑪朗巴”家族、“稽卜”家族的子弟。十四世達賴的二哥嘉樂(le) 頓珠也曾在這裏學習(xi) 過。其他還有邊覺、唐麥、夏紮、雪貴巴等的子女。
部分藏族學生名單(圖片引自徐桂香主編《蒙藏委員會(hui) 駐藏辦事處檔案選輯》)
拉薩小學不收取學費。各族學生所有費用由學校承擔,對於(yu) 一些困難學生還給予適當補助。除此之外,學校每年還發給學生兩(liang) 套校服。
據著名學者赤烈曲紮回憶,這個(ge) 學校跟當時內(nei) 地的中小學校差不多,裏麵分幾個(ge) 年級,一二年級還教藏文,三四年級以後就沒有藏文課了。主要有國語、算術、社會(hui) 、公民、自然、常識、作文英文、圖畫、音樂(le) 等課程。
學生要背《三字經》等,背完了還要默寫(xie) ,四年級開始要寫(xie) 作文。公民教育主要講孫中山的故事。課程設置有普通常識,講為(wei) 什麽(me) 刮風、下雨、下冰雹。但不光講科學常識,還有一些哲理常識。“再就是音樂(le) 課,不見得講多少樂(le) 理,老師用一個(ge) 腳踏風琴伴奏教大家唱,把歌學會(hui) 就行。”學校的操場設在“聯歡社”(租借貴族桑珠頗章家),大概位置是現在西藏群藝館一帶,約1200平方米院落,距學校約百米遠,改建成禮堂約180平方米,又平整操場。“聯歡社”的禮堂就是學校搞周會(hui) 的地方,那裏也是蒙藏委員會(hui) 駐藏辦事處搞各種聯誼活動的場所,還有一個(ge) 簡易操場可以進行體(ti) 育鍛煉,進行籃球、排球、乒乓球、拔河比賽等。學校各類活動較多,如1948年拉薩小學10周年校慶,師生們(men) 還演出了兩(liang) 場話劇,一出話劇是老師演出的諷刺時弊的話劇“黃金夢”,另一出是學生演出的兒(er) 童話劇“新生島”。
學校注重培養(yang) 學生的國家認同意識。每周一舉(ju) 行周會(hui) ,升國旗,要給孫中山像敬禮,念誦“國父遺訓”,唱校歌《我愛中華》,這首歌頗具愛國情懷,歌詞為(wei) :
“中華!中華!我們(men) 民族的老家。中華!中華!生生世世地愛他。試登昆侖(lun) 山上望,黃河長江東(dong) 流下;農(nong) 田連綿千萬(wan) 畝(mu) ,稻、麥、茶、桑、豆、棉花,這是中華!這是中華!試翻曆史從(cong) 頭看,四千餘(yu) 年古文化,綿延不息到現在,常能應時發新芽,這是中華!這是中華!中華!中華!我們(men) 民族的老家。中華!中華!生生世世地愛他。”
校長、教務主任再布置相關(guan) 工作。學校很重視“國語”教育。國文課程統一使用當時教育部的統編教材(難以人手一冊(ce) ,有學生共用課本的情況)。
拉薩小學學生最多時,達到了300多人,畢業(ye) 的學生也為(wei) 西藏的建設,為(wei) 漢藏文化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如赤烈曲紮,漢名瞿國綱(1937-2018),解放後到中央民族學院學習(xi) ,後來擔任西藏人民出版社社長、總編輯,西藏博物館館長等職,退休後受聘擔任西藏大學客座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獲得全國民族團結獎、全國漢藏翻譯一等獎、全國優(you) 秀民間作品三等獎、西藏珠峰金質獎章等諸多榮譽。陳乃文(1931-)於(yu) 1956年考入中央民族學院曆史係,1958年中國少數民族社會(hui) 曆史調查,參與(yu) 西北藏族調查工作,參與(yu) 編著多部關(guan) 於(yu) 藏族的社會(hui) 調查著作。著有《藏文曆史著作文選》《西藏門隅地區若幹資料》《藏族史料集》等。(新利平台 特約撰稿人/喜饒尼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