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我在雪域考古】張建林:西藏考古百年回顧(下)

發布時間: 2022-12-29 14:34:00 來源: 新利平台

    【編者按】現代考古學已經在中國走過百年光輝曆程,但西藏考古的發展卻相對較為(wei) 滯後。雖然西方學者曾經一度開啟了西藏考古之門,但真正科學意義(yi) 上的西藏考古工作是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後才開始興(xing) 起的。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時代潮流中,西藏考古方興(xing) 未艾,正處在新的發展時期。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後,西藏考古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在黨(dang) 和國家的關(guan) 懷下,西藏自治區開始建立文物考古機構,第一批考古學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爬梳剔抉,參互考尋,有計劃地在西藏高原全域連續開展了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有重點地開展了對其中若幹重要考古遺址的發掘調查工作。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劄達縣曲踏墓地出土的黃金麵具 攝影:李元梅

    1984-1992年,初步摸清西藏文物遺跡“家底”,西藏考古的大發現時代到來

    期間,以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暨西藏自治區第一次文物普查為(wei) 契機,組織西藏和兄弟省市的考古力量,對西藏自治區全境開展大範圍考古調查,基本上勾勒出西藏文物遺跡類別、數量及分布的大體(ti) 輪廓。

    張建林認為(wei) ,這一時期,拉薩曲貢遺址、拉薩查拉魯普石窟、林芝列山墓地等吐蕃墓葬群,以及《大唐天竺使之銘》等一批重要的考古發現,標示著西藏考古的大發現時代到來。

    《昌都卡若》《古格故城》兩(liang) 本考古報告,分別填補了西藏史前考古和曆史考古的空白。10餘(yu) 本市、地、縣文物誌成為(wei) 西藏文物誌的開山之作,為(wei) 後來編寫(xie) 《中國文物地圖集·西藏自治區分冊(ce) 》《西藏自治區誌·文物誌》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張建林說:“西藏考古的基本力量在這個(ge) 階段形成了,現在還活躍在考古、調查、研究一線。”


圖為(wei) 中尼邊境吉隆石刻《大唐天竺使之銘》(王玄策立)拓片 攝影:李元梅


圖為(wei) 唐代(吐蕃時期)獸(shou) 首胡人紋鎏金銀瓶 攝影:李元梅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10年代初,一大批前期積累的研究成果相繼麵世

    2005年,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成立,對推進西藏文物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於(yu) 今年榮膺“全國文物係統先進集體(ti) ”稱號。

    “以2003年的青藏鐵路西藏段考古調查為(wei) 標誌,西藏的基本建設考古正式展開。”張建林在最近10年的工作中感受到,隨著西藏各個(ge) 區域基本建設的大量開展,基本建設考古成為(wei) 了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最主要的考古工作。

    他認為(wei) ,這期間,西藏考古還有兩(liang) 個(ge) 特點。一個(ge) 是配合大型文物保護工程的考古工作還在繼續開展,如薩迦北寺的考古發掘與(yu) 調查就是配合國家文物局在西藏開展的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另一個(ge) 是開展了流域考古調查和專(zhuan) 題考古調查,如四川大學與(yu)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開展的象泉河流域的考古調查,以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yu)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開展的藏東(dong) 地區吐蕃佛教造像的調查。

    一大批前期積累的考古發掘、調查、研究成果在這期間相繼出版,如《西藏自治區誌·文物誌》《中國文物地圖集·西藏自治區分冊(ce) 》《皮央·東(dong) 嘎遺址考古報告》《吐蕃時代考古發現及其研究》《西藏古代墓葬製度史》《西藏西部佛教文明》《西藏原始藝術》


圖為(wei) 元代統領釋教大元國師”之印 攝影:李元梅


圖為(wei) 清代嵌寶石金索拉 攝影:李元梅

    2012年至今,西藏考古迎來了又一輪新的發展高潮

    張建林感到,近10年,國家對西藏考古工作的重視是前所未有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簡稱“中科院雙古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西北大學……國內(nei) 多家考古研究機構和大學紛紛進入西藏開展合作項目。

    其中,中科院雙古所在西藏正式開展舊石器時代考古,取得一係列重要發現,特別是青藏高原上首個(ge) 具有確切地層和年代學依據的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尼阿底遺址的發掘,為(wei) 探索早期人類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生存找到了科學依據,改寫(xie) 了人們(men) 對古人適應極端環境能力的認識。

    近年來,西藏考古被納入國家主導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項目當中,同時也製定了《西藏自治區“十四五”時期文物事業(ye) 發展規劃》《西藏考古工作規劃(2021-2035年)》,從(cong) 政策、學術層麵為(wei) 今後的西藏考古工作作出了明確的決(jue) 策規劃、給出了很好的指導意見,西藏考古迎來了又一輪新的發展高潮。

    這期間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西藏阿裏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西藏劄達桑達隆果墓地,以及一批最新的考古成果,極大地豐(feng) 富了西藏考古的內(nei) 涵。一代又一代“有澄清天下之誌,更具厚德載物之質”的考古工作者,為(wei) 最終建立西藏考古學文化序列不斷提供新鮮的成果資料,充分發揮了考古在正本清源、凝聚人心、強化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等方麵的突出作用。(新利平台 記者/李元梅)

 
(責編: 郭爽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