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草原、邦達草原、帕裏草原……在西藏廣闊的大地上,草原總麵積達12.01億(yi) 畝(mu) ,占全區國土麵積的66.5%,約占全國草原麵積的30%。它們(men) 是野生動物的樂(le) 園,是農(nong) 牧民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極為(wei) 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作為(wei) 我國五大牧區之一,西藏草原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邊疆穩定、民族團結和促進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農(nong) 牧民增收等方麵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是極為(wei) 寶貴的國家財富。然而,長期過度放牧,再加上海拔高、寒冷和幹旱等原因,草產(chan) 量低、退化後恢複慢等諸多因素,導致西藏不少草地出現不同程度退化,生態功能減弱,生產(chan) 力下降等問題和挑戰。如何解決(jue) 草原生態保護與(yu) 牧區經濟發展、農(nong) 牧民增收的矛盾,是中央和西藏一直關(guan) 注的熱點問題。
近年來,西藏不斷加強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ti) 係建設。《西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辦法》《西藏自治區草畜平衡管理辦法(試行)》《西藏自治區草原保護修複和草業(ye) 發展規劃(2021-2035年)》《西藏自治區關(guan) 於(yu) 加強草原保護修複的實施意見》……一係列符合新時代新需求的草原法律法規的製定和實施,為(wei) 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麵對草原退化、沙化和荒漠化等環境問題,2010年起西藏自治區在全區範圍內(nei) 推廣人工種草項目,種草養(yang) 地,種草養(yang) 畜,林草間作,固沙聚水,開發利用荒漠化土地、沙地、輪作耕地等進行大規模飼草料種植。為(wei) 了快速、準確、科學地判定人工種草成效,西藏自治區遙感應用研究中心利用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數據開展人工草地衛星遙感監測分析工作。據悉,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西藏實施人工種草193.5萬(wan) 畝(mu) ,初步形成了藏西北防災飼草生產(chan) 區、藏中飼草料生產(chan) 加工區和藏東(dong) 南飼草生產(chan) 加工區。人工種草不僅(jin) 可以解決(jue) 牲畜冬天的糧食問題,也對維持當地的生態環境穩定有重要意義(yi) 。
在保護草原生態係統的基礎上,西藏自治區積極采取舉(ju) 措更好地利用草原,發揮草原的多種功能。上連種植業(ye) 、中連加工業(ye) 、下連畜牧業(ye) ,外延生態、旅遊等產(chan) 業(ye) ,草原產(chan) 業(ye) 已經成為(wei) 帶動一方發展,富裕一方群眾(zhong) 的新業(ye) 態。在當雄縣阿熱濕地牧場,除了畜牧業(ye) 收入,還有草原生態獎補資金,以及民宿旅館、做生意和務工收入等,每年也有十幾萬(wan) 元;那曲市色尼區凱瑪村,曾經是一片荒石灘,如今油菜與(yu) 牧草混合種植,盛開的油菜花不僅(jin) 是一道靚麗(li) 美景,還是營養(yang) 豐(feng) 富的牧草,收割後留下來的油菜稈成為(wei) 牛羊們(men) 的冬季牧場……西藏牧區從(cong) 傳(chuan) 統經濟模式向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模式轉變,促進生態、生產(chan) 、生活共贏。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做好2023年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加大草原保護修複力度。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落實相關(guan) 補助政策。”促進草原生態保護和草原經濟發展雙贏,鋪築起牧民穩定增收、牧區高質量發展的高速路,在通往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上續寫(xie) 華章。(新利平台文/孫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