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寄宿製教育解決(jue) 了西藏農(nong) 牧民孩子上學難的問題,提高了西藏各族群眾(zhong) 的受教育水平。”拉薩那曲第二高級中學黨(dang) 總支副書(shu) 記、常務校長邊巴是西藏寄宿製學校的親(qin) 曆者,師範大學畢業(ye) 後長期從(cong) 事教育事業(ye) ,對西藏教育事業(ye) 有著親(qin) 身體(ti) 會(hui) 和自己的思考。
圖為(wei) 雙湖辦事處(現那曲市雙湖縣)嘎措鄉(xiang) 小學教師巴多在給學生上課(唐召明1988年攝)
邊巴出生在藏北那曲,這裏地廣人稀,加之曾經當地牧民由於(yu) 受傳(chuan) 統遊牧生產(chan) 方式長期居無定所,特有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稟賦給教育的普及帶來極大困難,1990年以前,當地適齡兒(er) 童入學率隻有百分之二十。
“上世紀90年代我在那曲地區(現那曲市)上中學,那時我們(men) 學校就是寄宿生和非寄宿生混合的學校。”邊巴回憶說,寄宿製給偏遠農(nong) 牧區學子求學帶來了便利,給大家提供了上學的機會(hui) 和條件。
隨著西藏經濟社會(hui) 的快速發展,人民越來越重視教育,對優(you) 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日益強烈,西藏各族群眾(zhong) 不僅(jin) 希望孩子們(men) “有學上”更希望孩子能夠去更好的學校“上好學”。
圖為(wei) 拉薩那曲第二高級中學的學生在上體(ti) 育課 攝影:王淑
邊巴曾在那曲市從(cong) 事教育事業(ye) 12年。他說,由於(yu) 那曲海拔高氣候環境惡劣,學生學習(xi) 條件艱苦,教師人才隊伍流失嚴(yan) 重,學校難以培養(yang) 和輸送更多優(you) 秀人才,也無法滿足廣大農(nong) 牧區學子對“上好學”的向往。
教育發展始終與(yu) 時代同行、與(yu) 人民需求同步,在黨(dang) 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教育組團式援藏、區內(nei) 異地辦學,一個(ge) 個(ge) 政策創舉(ju) 為(wei) 西藏學子創造了更好學習(xi) 條件,讓農(nong) 牧區學生與(yu) 城市學生共同分享優(you) 質教育資源,接受同等條件的學校教育,使萬(wan) 千高原孩子圓夢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2014年,在群眾(zhong) 的向往和異地辦學的成功經驗下,拉薩那曲第二高級中學應運而生,從(cong) 平均海拔4500米的那曲到海拔3650米的拉薩上學,育人環境的改變極大提升了那曲市高中教育教學質量。
圖為(wei) 拉薩那曲第二高級中學舉(ju) 行升國旗儀(yi) 式 攝影:賈華加
“前往首府拉薩上學是我們(men) 那時家長和學生夢寐以求的事,當然也隻有個(ge) 別品學兼優(you) 的學生有機會(hui) 來拉薩上學,大量學生到拉薩上學是不敢想象的。”邊巴說,現在拉薩那曲第二高級中學等學校異地辦學的模式讓廣大藏北那曲的青少年不再受限於(yu) 匱乏的教育資源,擁有了享受優(you) 質教育資源的條件,和全區的孩子們(men) 站在同一個(ge) 起跑線上。
拉薩那曲第二高級中學作為(wei) 一所寄宿製學校,學校有一整套完整科學的作息製度,從(cong) 起床、早操、早餐、上課、午休、課外活動到就寢都有嚴(yan) 格合理的管理規範。同時,學校不斷探索建立家長開放日、家委、家長接待室等家庭教育與(yu) 學校教育聯係的舉(ju) 措,暢通學生、學校和家長三方之間的聯係溝通。
“拉薩那曲第二高級中學辦學十年,現在在校學生人數已經增長到3349人,一躍成為(wei) 西藏全區學生人數最多的高級中學。”邊巴說,優(you) 質的教學資源吸引源源不斷的藏北牧區學生來拉薩就讀,那曲市在拉薩已先後建立了四所高級中學,但是這還不能滿足群眾(zhong) 和學生的需求,當前拉薩那曲完全中學正在籌建當中。
圖為(wei) 拉薩那曲第二高級中學幹淨整潔的學生宿舍 攝影:王淑
現就讀於(yu) 拉薩那曲第二高級中學高一年級的益西紮巴是來自那曲市嘉黎縣尼屋鄉(xiang) 的學生,他是從(cong) 初二開始選擇了在學校寄宿。他說,我所就讀的初中也是一所寄宿製學校,剛開始我是一名走讀生,但是回到家裏遇到學習(xi) 上的疑難沒法解決(jue) ,後來向學校申請選擇了寄宿,如今如願來到拉薩上高中,這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隻要分數線達標,同學們(men) 都希望能到更好的學校去學習(xi) ,作為(wei) 一名快成年的高中生寄宿並不是很大的問題,反而在學校可以讓我們(men) 遠離社會(hui) 上的各種誘惑。”益西紮巴喜歡播音主持,今年他也如願進入了校廣播站社團。
“我可以用藏漢雙語進行播音主持。”益西紮巴自豪地說。
“我也可以用藏漢雙語進行播音主持。”一旁的女同學達娃央宗毫不示弱地說,“我老家在那曲市安多縣,在學校老師的指導下自己洗漱、整理衣物、打掃衛生,有利於(yu) 培養(yang) 生活自理能力。”
“為(wei) 了自己的學業(ye) 選擇了寄宿,雖然暫時離開了父母,但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監督學習(xi) ,也鍛煉了獨立、自我約束的能力。”達娃央宗的姥姥在拉薩定居,每逢周末她都會(hui) 去看望姥姥。
圖為(wei) 學生和生活老師交流談心 攝影:王淑
邊巴校長說,學校特別注重民族文化的傳(chuan) 承,全校學生都在學習(xi) 藏語文,藏語文課程設置每周不少於(yu) 6節(不包括早、晚自習(xi) ),學校課餘(yu) 時間開展的達布阿諧、班戈諧欽、熱巴舞等具有民族特色和那曲特點的社團活動受到學生們(men) 的熱烈追捧。
孩子住在學校,家長最不擔心的就是飲食問題,在“三包”政策下,學校食堂免費日常供應肉蛋奶、蔬菜、水果,營養(yang) 配餐不僅(jin) 讓學生吃得飽,而且吃得有營養(yang) 。同時,學校每天還提供糌粑、酥油茶、清茶等西藏傳(chuan) 統食品。
圖為(wei) 學生分餐員在分餐 攝影:賈華加
寄宿製教育作為(wei) 適應西藏地理特征和自然環境的辦學模式,真正解決(jue) 了西藏偏遠地區孩子的學習(xi) 生活問題,讓他們(men) 獲得了更多的追夢賦能,同時也解放了廣大農(nong) 牧民家長,讓家長有更多時間從(cong) 事牧業(ye) 生產(chan) ,不斷提高家庭生活水平,讓家長和學生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度提升。可以說,西藏寄宿製教育是人心所向、眾(zhong) 望所歸,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必然選擇。(新利平台 記者/王淑 賈華加)
圖為(wei) 學生在就餐 攝影:王淑
圖為(wei) 學生就餐期間 攝影:王淑
圖為(wei) 宿管老師、生活老師和學生介紹宿舍情況 攝影:王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