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為(wei) 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潤物細無聲中引導各族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5月17日晚,西藏民族大學財經學院邀請中山大學人類學係考古教研室教授郭立新作題為(wei)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凝聚核心的形成過程》的學術講座。
圖為(wei) 學術講座現場
來自西藏民族大學財經學院150餘(yu) 名研究生、民族研究院10餘(yu) 名考古專(zhuan) 業(ye) 本科生及餘(yu) 小洪博士等參加了講座,講座由西藏民族大學財經學院院長陳愛東(dong) 主持。
近年來,作為(wei)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的西藏民族大學,始終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致西藏民族大學建校60周年賀信精神為(wei) 統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牢固樹立“中華民族一家親(qin) 、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理念,舉(ju) 辦主題學術講座、召開主題研討會(hui) 、將主題教育融入藝術節……一個(ge) 個(ge) 關(guan) 於(yu)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宣傳(chuan) 教育活動沁潤著莘莘學子的心靈。
此次主題講座,郭立新以曆史脈絡為(wei) 切入點講到,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凝聚核心的形成過程,同時也是從(cong) 定居農(nong) 耕社會(hui) 成長為(wei) 國家文明的過程。在中國這片熱土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文化上兼收並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qin) 近,用千年書(shu) 寫(xie) 中華民族的璀璨文明。
首先,郭立新向同學們(men) 詳細講述了農(nong) 耕的產(chan) 生,他說:“中國是世界最早的稻作新石器革命的發祥地,其中獨立走完新石器革命全程,到達終點並結出碩果的是洞庭平原的彭頭山文化,同時這也是一個(ge) 獨一無二的完全放棄狩獵大型野獸(shou) 的新石器早期文化。而農(nong) 耕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天文曆法與(yu) 地理知識的產(chan) 生,並因為(wei) 稻作生產(chan) 和社會(hui) 分工等經濟活動的需要,推動了社群規模的擴大與(yu) 早期國家文明的形成。”
圖為(wei) 參與(yu) 互動師生代表合影留念
其次,郭立新詳細介紹了“城”的起源與(yu) 演進;長江中遊的冶煉技術;石家河先民的煉缸冶煉技術與(yu) 專(zhuan) 業(ye) 化生產(chan) 能力……他認為(wei) ,長江中遊以屈家嶺——石家河為(wei) 代表的文明,是世界上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原生國家文明之一,創造了多項世界文明奇跡。
最後,郭立新從(cong) 王國文化的興(xing) 起、文化融合及溢出效應、長途貿易的興(xing) 起及草原與(yu) 農(nong) 耕區的互動等角度,向同學們(men) 講述了各區域精神文化的融合與(yu) 趨同,逐步形成了美美與(yu) 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圖為(wei) 西藏民族大學財經學院院長陳愛東(dong) 作總結發言
“講座以曆史的視角加翔實的數據做支撐,展示了人類經濟活動的發展曆史,展現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和燦爛的文化,客觀生動科學規律的揭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形成的過程。”陳愛東(dong) 在總結發言中表示,這是一場高水平的曆史學和經濟學的學術報告,對師生們(men) 了解中華民族經濟發展史,提升以人為(wei) 本的發展理念,牢固樹立文化自信,提升學術視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具有重要意義(yi) 。
聆聽完專(zhuan) 題講座,學生們(men) 紛紛表示,以史為(wei) 舟,徜徉在知識的海洋裏,深刻認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內(nei) 涵,牢牢把握中華民族發展的曆史大勢,既處理好“大家庭”內(nei) 的民族關(guan) 係,又促進“大家庭”鞏固和發展。讓講座內(nei) 容入腦、入心,從(cong) 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在自己的“小家庭”中,人人爭(zheng) 當宣傳(chuan) 員,處處成為(wei) 宣傳(chuan) 窗,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而共同努力。(新利平台 記者/周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