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 羅念一,一生所歌皆為雪域之情

發布時間: 2023-06-01 17:42:00 來源: 新利平台

  “望不到邊的納木湖喲,湖邊已是夏季牧場。雪白的羊群低頭吃草,草原上來了最美麗(li) 的牧羊姑娘……”這是由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宣傳(chuan) 部主辦,中央音樂(le) 家協會(hui) 、中央音樂(le) 學院指導,西藏自治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hui) 等單位承辦,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協辦的“‘美麗(li) 的西藏 可愛的家鄉(xiang) ’——羅念一作品音樂(le) 會(hui) ”裏所演唱的其中一首《納木湖情歌》。


這是“美麗(li) 的西藏 可愛的家鄉(xiang) ”——羅念一作品音樂(le) 會(hui) 現場(唐召明2023年5月24日攝)

  5月24日晚,當我坐在中央音樂(le) 學院歌劇音樂(le) 廳,欣賞由原18軍(jun) 老戰士、著名作曲家羅念一作詞和作曲的《納木湖情歌》,以及《洗衣歌》《叫我們(men) 怎麽(me) 不歌唱》《美麗(li) 的西藏 可愛的家鄉(xiang) 》《難忘那雪山》等17首視聽盛宴時,不由得想起羅念一在西藏工作近50年裏,長期深入生活、深入群眾(zhong) ,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廣為(wei) 傳(chuan) 唱的經典音樂(le) 作品的感人故事。

  每當耳邊響起熟悉的“洗衣歌”時,人們(men) 都會(hui) 自然會(hui) 想到它的創作者羅念一;而每當人們(men) 提起羅念一的名字時,又會(hui) 自然地聯想到西藏的音樂(le) 。

  羅一是讓藏族音樂(le) 走向大眾(zhong) 的音樂(le) 人、被人們(men) 譽為(wei) “藏漢和聲第一人”。

  這是《圓夢》歌舞劇音樂(le) 顧問羅念一(右)從(cong) 成都來京後,在與(yu) 主創團隊音樂(le) 監製楊戈芳(左)進行藏族音樂(le) 交流(唐召明2015年4月17日攝)

  我與(yu) 羅念一有幸相識於(yu) 2015年4月的一天。當時,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正在出品一部歌樂(le) 舞《圓夢》歌舞劇,邀請老藝術家羅念一擔任該劇音樂(le) 顧問,而我恰恰又是這部歌舞劇的主要“原型人物”。於(yu) 是,我與(yu) 從(cong) 成都來京的羅一及主創團隊藝術家們(men) 一同探討藝術創作,也為(wei) 我深入采訪這位仰慕已久的老藝術家創造了機會(hui) 。

  當時,年逾八旬的羅念一由於(yu) 中風導致偏癱,雖步履蹣跚,但一頂毛呢格紋帽子和一件紅色輕型羽絨服的裝扮,仍不失軍(jun) 旅藝術家那獨有的氣質。

  時光回到1950年初春,羅念一作為(wei) 18 軍(jun) 文工團團員,同戰友們(men) 一起經曆進軍(jun) 西藏的偉(wei) 大壯舉(ju) 。

  遵循黨(dang) 中央“背著公路進西藏”的號召,羅念一跟隨部隊一邊修路,一邊采風進藏。

  1959年的西藏民主改革,砸碎了百萬(wan) 農(nong) 奴的枷鎖,“朗生”(奴隸)、“差巴”(佃戶)獲得了新生。在廣場上、莊園裏、田野中,當人們(men) 看到數百萬(wan) 張農(nong) 奴主用以剝削農(nong) 奴的契約、債(zhai) 券在一陣陣烈火中化為(wei) 青煙時,當長年乞討的人們(men) 第一次分到土地、看到沉甸甸的青稞等待收獲時……人們(men) 的歡樂(le) 之情如火山爆發,如江河決(jue) 口。過去連做夢也不敢想的事情終於(yu) 變成了現實,翻身農(nong) 奴唱啊、跳啊……

  羅念一置身其中,感悟深切。那一年,羅念一為(wei) 電影《農(nong) 奴》配樂(le) ,動其中,寫(xie) 出了插曲《共產(chan) 黨(dang) 來了苦變甜》,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瑪在演唱時常常被感動得泣不成聲,在觀眾(zhong) 中引起強烈反響。

  在昌都農(nong) 村體(ti) 驗生活的日子裏,羅念一住在一名叫德欽的藏族阿媽家裏。阿媽有個(ge) 兒(er) 子,名叫貢嘎旺秋,和羅念一年齡相差無幾,是當地很有名的一位歌手。他們(men) 一起上山打柴拾牛糞,挑到街上換回茶葉、鹽巴。就在放牧過程中,羅一向貢嘎旺秋學到了許多藏族民歌。

  夜晚,伴著一盞若明若暗的酥油燈,德欽阿媽陪著他整理曲譜,給他吟唱“昌都弦子”。待到夜半,阿媽總要為(wei) 他端來一杯貧窮牧民家彌足珍貴的酥油茶。羅念一在這個(ge) 美麗(li) 的小山村寫(xie) 出了成名作《叫我們(men) 怎麽(me) 不歌唱》,並獲得了當年西南軍(jun) 區文藝匯演一等獎,很快傳(chuan) 遍全國。

  羅念一說,也是在那裏,德欽阿媽為(wei) 自己取了一個(ge) 響亮的藏語名字——貢嘎巴登,意為(wei) “受人喜愛的勇敢者”。3個(ge) 月後,他告別了母子倆(lia) 繼續上路。“臨(lin) 別時,德欽阿媽送了我好幾裏路都不願回去。快到都城了,她從(cong) 懷裏拿出青稞餅子塞給我,還帶著她的體(ti) 溫,我很高興(xing) 地放在軍(jun) 挎包裏。後來走了一段路回頭望,她還站在那裏不願離去。這個(ge) 場景我現在都記得。”回到拉薩,羅念一寫(xie) 出了《阿媽,你不要遠送》《請喝一杯酥油茶》等感人歌曲,至今仍在西藏等地廣為(wei) 傳(chuan) 唱。


這是音樂(le) 會(hui) 上播放的羅念一紀念短片《羅念一我們(men) 永遠懷念您!》(唐召明2023年5月24日攝)

  羅念一有一個(ge) 習(xi) 慣,隻要有藏族歌舞,他就拿出隨身攜帶的小本子記錄下來。“我其實沒有接受過正規音樂(le) 教育,所以自學了簡譜及和聲學,也無形中鍛煉了記譜的能力,後來還練就了一副好耳朵,哪裏有好聽的旋律都可以迅速記下來。”他在川藏公路上一麵勞動,一麵采風,大膽汲取藏族民間小調的特色,寫(xie) 出了自己的歌劇處女作《運輸線上》,讚譽著名支前模範曲美巴珍。

  《運輸線上》的成功使羅念一很受鼓舞,他埋頭創作,先後共譜下了六七百件作品,千餘(yu) 首歌曲,收集整理出幾近湮滅的上千首西藏民歌和小調,為(wei) 電影《農(nong) 奴》、電視劇《遠方的課堂》等10多部影視作品譜了曲。今天,《叫我們(men) 怎麽(me) 不歌唱》《美麗(li) 的西藏 可愛的家鄉(xiang) 》《夏爾巴的歌聲飛向天安門》等歌曲依然傳(chuan) 唱不衰。

  《洗衣歌》是羅念一醞釀10年之久的一首蜚聲中外、獨樹一幟的經典之作。

  1964年,全軍(jun) 在北京舉(ju) 行文藝會(hui) 演,西藏軍(jun) 區文工團領導希望他能創作出反映社會(hui) 主義(yi) 新西藏的優(you) 秀作品。

  當年,部隊在解放西藏“一麵進軍(jun) ,一麵修路”的戰鬥中,在砸碎封建枷鎖、實現民主改革的日子裏,同藏族人民結下了深厚的魚水情誼。羅念一親(qin) 身經曆了這些難忘的歲月,感受深切,但一直未找到合適的形式表現它。如今他有了靈感。

  羅念一回想起一次藏曆新年擁軍(jun) 活動中,藏族群眾(zhong) 為(wei) 部隊拆洗衣被的場景。同時,又有幾個(ge) 畫麵出現在了他的腦海中:在川藏公路修築過程中,解放軍(jun) 戰士辛苦勞動,藏族小姑娘們(men) 為(wei) 戰士送飯後,“搶”去被汗水透、沾滿塵土的軍(jun) 裝,洗幹淨後送還給戰士。

  這是《洗衣歌》舞蹈編導李俊琛(左三)、第三代班長扮演者葉鵬(左一)在音樂(le) 會(hui) 上講述《洗衣歌》的故事,共同緬懷老藝術家羅念一(2023年5月24日攝)

  他懷著激動的心情和舞蹈編導李俊琛寫(xie) 出了歌詞:“是誰帶咱們(men) 翻了身?是誰幫咱們(men) 修公路……架橋梁,收青稞,蓋新房……”這些通俗易懂卻飽含深情的歌詞敲擊著羅念一的心弦,他找出以前記下的一段段具有濃鬱藏族民歌旋律特色的樂(le) 譜譜曲,《洗衣歌》就這樣誕生了。

  《洗衣歌》講述了這樣一個(ge) 動人故事:一群藏族姑娘去河邊背水。遇到一位解放軍(jun) 炊事班長端著要洗的衣服。她們(men) 用“計”騙走班長,幫親(qin) 人解放軍(jun) 洗衣服。而當她們(men) 洗完衣服,水桶卻不見了。原來是班長幫她們(men) 把水挑了回去。這個(ge) 故事真實地反映了軍(jun) 民一家親(qin) 、血濃於(yu) 水的深厚情誼。

  《洗衣歌》奏響了時代的強音,首次進京演出就奪得了作曲、編舞、創作等7個(ge) 大獎。周恩來總理觀看後表揚這是一部表揚軍(jun) 民關(guan) 係的好作品。全國的劇團、部隊歌舞團紛紛來京觀摩學習(xi) 。

  《洗衣歌》猶如歌舞海洋裏的一顆明珠,給首都舞台增添了絢麗(li) 光彩;又似草原上的格桑花,拍成電影,普及祖國各地,甚至被外國藝術家帶回本國。

  《洗衣歌》一演就是半個(ge) 世紀,久演不衰,成為(wei) 一個(ge) 時代的見證,被載入音樂(le) 史冊(ce) 。“《洗衣歌》的排演次數至少上萬(wan) 次,國內(nei) 外各種音樂(le) 書(shu) 籍、音像製品出版、再版不下千次,播放次數至少幾十萬(wan) 次。”羅念一笑著說,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會(hui) 有這樣一個(ge) 令人驚喜的結果。

  在46年的西藏生涯中,羅念一的足跡遍及大半個(ge) 西藏、上千個(ge) 村落,直至他退休後回到成都休養(yang) 。

  “我一生大部分的時間是在西藏度過的,音樂(le) 在我腦子裏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羅念一說,“我現在經常回憶當年生活和工作的情景,和藏族群眾(zhong) 在一起的場景在腦海裏永遠忘不了。盡管在進藏的時候吃了不少苦,但是感覺很充實,我不會(hui) 後悔,我的根就在那裏。趕上那個(ge) 時代,是我和西藏的緣分,讓我這輩子活得不冤枉,很值得!”

  2015年初,歌樂(le) 舞《圓夢》歌舞劇主創團隊製作人張源和音樂(le) 監製楊戈芳第一次到成都拜訪羅念一,想聘請他擔任音樂(le) 顧問。他張口就問張源:“你們(men) 這部藏劇有經費嗎?”接著又說,“如果缺錢,我這裏還有兩(liang) 萬(wan) 元稿費可以幫助你們(men) 。”

  看著老人為(wei) 西藏藝術奉獻了一生,住在一間擺滿西藏音樂(le) 和文化書(shu) 籍的擁擠簡樸的小屋裏,還主動要拿出自己為(wei) 數不多的存款來支持《圓夢》的演出時,“真的被羅念一老師崇高的精神所感動,眼裏禁不住充盈了感激的淚水!”張源後來動情地說。

  羅念一擔任《圓夢》歌舞劇音樂(le) 顧問不久,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副會(hui) 長朱強召集該劇製作人張源及張源邀請的各方藝術家,在一家小咖啡館裏聚會(hui) 策劃……

  接著,我作為(wei) 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成員,又因對西藏情況的熟悉和了解,被朱強請去為(wei) 主創團隊介紹情況,以幫助他們(men) 獲得創作靈感。

  我生在山東(dong) ,長在青海,後又進藏工作,血管裏流淌著青藏高原30多年的青春血液。我將自己親(qin) 曆和報道的有關(guan) 西藏圖片傾(qing) 其箱底,拿來邊播放,邊介紹。

  時光飛轉,我雖已離開西藏30年,但心卻一直沒有真正離開過。西藏,變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事業(ye) 的一部分。即使在北京也長期從(cong) 事著涉藏報道,並年年堅持上高原,從(cong) 不間斷,最多時一年10次到西藏采訪,不停地向世人介紹西藏,宣傳(chuan) 西藏。

  當然,雪域高原於(yu) 我,實在是有許許多多難以忘記的記憶,藏北草原一直是我的采訪基地和“精神的伊甸園”。在西藏工作的幾年裏,我是快樂(le) 的,也是幸福的。1991年,當我調到北京工作的時候,高原讓我頻頻回首。多少次合上雙眸,多少次午夜夢回,我一直守望著滿皚皚白雪的“第二故鄉(xiang) ”。

  作為(wei) 一名攝影記者,我結合圖片講述我參與(yu) 救助藏族朋友和自己被救助的故事,感動了在座的主創人員。正在為(wei) 虛構的幾個(ge) 故事很不滿意的製作人張源當時興(xing) 奮地拍板,將我作為(wei) 《圓夢》歌舞劇的主要原型。

  這部歌舞劇以“火車進拉薩”為(wei) 背景,講述一位深入藏北草原采訪的攝影記者在暴風雪中被藏族群眾(zhong) 所救,死裏逃生,後又幫助草原牧女乘坐“天路”列車來到北京治愈疾病的故事。

  該歌舞劇當時集結國內(nei) 外音樂(le) 創作、舞蹈編排、舞美設計等精英藝術家,將原汁原味的藏歌樂(le) 舞呈現到了人們(men) 眼前。全劇通過藏北草原慶典、錯那湖畔、青藏鐵路施工現場、拉薩火車站四個(ge) 章節,很好地反映了西藏經濟社會(hui) 的快速發展,熱情歌頌了民族團結和“老西藏精神”,讚美了建藏援藏工作者不畏艱難的無私奉獻精神。

  當年10月13日,這部由羅念一擔任音樂(le) 顧問的藏歌樂(le) 舞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一經演出,就獲得了滿堂喝彩。

  對羅念一的音樂(le) 作品,人們(men) 一直喜愛有加。2011年,在紀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際,西藏自治區評選羅念一為(wei) “60位感動西藏人物之一”。

  2023年1月,羅念一在自己所創作的《洗衣歌》的旋律中安然辭世,享年90歲。

  這是新牧人組合在演唱藏北牧歌。他們(men) 是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拉伊”(拉伊是一種在藏族群眾(zhong) 中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民歌形式)傳(chuan) 承人,也是2017年《星光大道》年度總決(jue) 賽季軍(jun) (唐召明2023年5月24日攝)

  今天,羅念一雖然離開了我們(men) ,但他的作品將永遠激勵著我們(men) 弘揚“老西藏精神”,無私奉獻,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西藏征程中不斷前進、前進、再前進!(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