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3名以個(ge) 人身份為(wei) 聯合國服務的“少數族群議題特別報告員”以個(ge) 人名義(yi) 發表報告聲稱,中國通過寄宿學校在“文化、宗教和語言上同化藏族人民,影響了約100萬(wan) 名藏族兒(er) 童”。一些西方媒體(ti) 紛紛轉發,抨擊www.easyfundingllc.com自治區的寄宿製學校。
藏族孩子們(men) 是否被迫參加寄宿製學校?孩子們(men) 在課堂中又是否麵臨(lin) “同化教育”?學校夥(huo) 食住宿的真實條件到底如何?
為(wei) 了調查西方媒體(ti) 提出的問題,外籍特約觀察員安澤來到西藏拉薩實地考察,旨在弄清事實真相。
問題1 藏族學生是否被“同化”?
拉薩那曲第一高級中學始建於(yu) 2004年,是那曲市在拉薩異地辦學的第一所學校。
學校現有3個(ge) 年級43個(ge) 班級共2345名學生,是一所寄宿製高中。安澤來到一個(ge) 高一的班級,學生們(men) 剛上完一節藏文課。
拉薩那曲第一高級中學現在有27位藏文老師在學校教書(shu) 。
藏文老師巴桑次仁告訴安澤,這裏的孩子都是從(cong) 小開始學藏文,小學階段主要學字詞句,到初中後開始學習(xi) 語法,高中會(hui) 重點學習(xi) 時態。藏文是這樣分成不同年齡,分不同的層次來學的。
特邀觀察員安澤:在西方媒體(ti) 的報道上出現過一個(ge) 說法,現在這裏要學習(xi) 的除了藏文還有漢語,還有英文,意思是說要走向“同化”,藏文完全是放在弱化的,或者淡化的一個(ge) 位置上,您怎麽(me) 看?
藏文老師巴桑次仁:它如果弱化、淡化的話,其實最直接的關(guan) 鍵就是高考可以取消藏文,可以把分數放少,可是從(cong) 以前到現在,藏文考試一直都是150分。
這麽(me) 長的時間裏麵,藏語文教的內(nei) 容一直都在傳(chuan) 承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於(yu) 我們(men) 學校排課的時候,或者說出成績的時候,藏文都是放在最前麵的,這不可能是淡化,一直都是很重視的。
特邀觀察員安澤:聯合國的報道還寫(xie) 到,同學們(men) 在這裏用的語言就是普通話,然後學生們(men) 已經完全不會(hui) 和自己家裏人用藏語說話?
藏文老師巴桑次仁:從(cong) 小學生、初中生到現在一直上的藏文班,怎麽(me) 可能跟家裏藏文溝通有問題?絕對不可能。如果有問題的話,那我藏文課就得一部分拿出別的語言來給它翻譯,不可能,全是按照純藏語來講的。
下課了,學校的孩子們(men) 正在編排一個(ge) 叫做“天湖之舞”的藏族舞蹈。
高一學生拉巴卓瑪:天湖就是我們(men) 這邊納木錯的名字。
特約觀察員安澤:我聽到了這個(ge) 歌曲當中還有羊的聲音?
高一學生拉巴卓瑪:因為(wei) 羌塘草原有羊群,舞蹈中就是男生表演羊,女生慢慢地去展現羌塘草原的美貌。
特約觀察員安澤:這個(ge) 舞蹈都是你們(men) 自己編排的嗎?
高一學生拉巴卓瑪:對,它是一個(ge)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我們(men) 在這個(ge) 基礎上做了改動。
這是學生們(men) 自發組織的社團,除了藏族舞蹈,還有音樂(le) 、藏文書(shu) 法、街舞等不同的社團。
學生們(men) 在學習(xi) 漢語、英語等不同科目的同時,學校對藏族傳(chuan) 統文化的存續依然不遺餘(yu) 力,給了孩子們(men) 拓展視野的鑰匙,讓他們(men) 有機會(hui) 探索更寬廣的世界,這些不就是教育的意義(yi) 嗎?何來“同化”?
問題2 孩子被迫上寄宿製學校?
2月6日的聯合國人權報告指出,西藏寄宿學生的增加是因為(wei) 鄉(xiang) 村學校的關(guan) 閉,取而代之的是城鎮以及縣城的學校,而這些學校都要求學生寄宿。
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家長們(men) 是否願意把孩子送往寄宿製學校?
安澤決(jue) 定跟隨拉薩那曲第一高級中學高一二班的學生歐珠措姆到離拉薩幾百公裏外的那曲去看一看。
那曲地處西藏北部,麵積是北京的20多倍,人口卻隻有北京人口的2%,分布極其分散。
因為(wei) 地處高寒,那曲的含氧量僅(jin) 為(wei) 海平麵的一半,這裏被稱為(wei) “離天最近的地方”。
歐珠措姆就生長在這裏,她家所在的凱瑪自然村隻有14戶人家,都以放牧為(wei) 生。
歐珠措姆在拉薩上寄宿學校,而她的兩(liang) 個(ge) 妹妹為(wei) 了讀書(shu) ,都借住在市區的姑姑家。
特約觀察員安澤:大女兒(er) 現在上高中,您當時知道這個(ge) 高中是寄宿學校嗎?
歐珠措姆父親(qin) :開學報到的時候,我看到學校住宿條件非常好,校園環境也很好。我對這所學校感到非常滿意。我當時沒有上學念書(shu) ,也沒有多少文化,更不懂得知識的重要性,回想起來我覺得非常可惜。
特約觀察員安澤:那以前附近沒有學校嗎?
歐珠措姆父親(qin) :當時那些地方有學校,但學校條件沒法和現在學校的設施和設備相比較。當時的老百姓子女上不上學,全憑自身的想法。我當時選擇在家放牧,沒有念過書(shu) ,現在感覺好後悔。
副校長索朗次仁:我們(men) 學校是麵向全區招生的,不僅(jin) 有那曲的學生,還有拉薩、日喀則、阿裏的學生,全部包吃、包住、包學習(xi) 。一年下來,國家給我們(men) 學校撥下來的三包經費達到了1144.57萬(wan) 左右。
特邀觀察員安澤:那最大的開銷是屬於(yu) 請老師嗎?還是什麽(me) ?
副校長索朗次仁:沒有沒有,在老師身上不花一分錢,也是不允許花的。這個(ge) 三包經費,國家撥下來的三包經費,全部必須用在學生身上。(新利平台 文/次旺 素材來源/鳳凰衛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