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西藏考察時指出,推動西藏高質量發展,要堅持所有發展都要賦予民族團結進步的意義(yi) ,都要賦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yi) ,都要有利於(yu) 提升各族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自2021年11月西藏自治區第十次黨(dang) 代會(hui) 召開至今,持續推進“著力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努力做到民族團結進步走在全國前列”的決(jue) 策和部署,始終是西藏高校深入落實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全麵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重要體(ti) 現。
民族團結不僅(jin) 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chuan) 統,更是社會(hui) 主義(yi) 民族關(guan) 係的生動體(ti) 現。為(wei) 加強新時代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西藏高校始終堅持黨(dang) 建引領與(yu) “立德樹人”的深度融合,將師生黨(dang) 員的民族團結教育放在首位。正如西藏民族大學,作為(wei) 西藏曆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學府,始終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將西藏高等教育事業(ye) 發展放到黨(dang) 和國家工作大局中去研究思考和推動落實。
夯實西藏高校黨(dang) 建基礎,把民族團結放首位。西藏高校須充分發揮院係黨(dang) 組織在教學、科研、管理等重大工作中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推動作用,全麵加強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著重培育西藏高校中的“雙帶頭人”教職工,充分發揮出基層黨(dang) 支部和師生黨(dang) 員隊伍的戰鬥堡壘作用及先鋒模範作用。以西藏民族大學為(wei) 例,從(cong) “西藏公學”建立之初各族師生同學同吃同住同勞動,到新時代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主題教育,始終堅持將民族團結建設放在首位,讓學校黨(dang) 建工作與(yu)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深度融合,助力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之花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wei) 西藏著力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培育高質量人才隊伍、夯實基層黨(dang) 建基石。
堅持黨(dang) 建引領高等教育,抓好民族團結之本。自2018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致信祝賀西藏民族大學建校60周年以來,西藏民族大學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不斷加強黨(dang) 對高校的全麵領導,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和“課程思政”為(wei) 依托,紮實推進黨(dang) 的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進網絡、進學術,以自治區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研究基地為(wei) 載體(ti) ,以“三個(ge) 離不開”教育和“三聯三進一交友”活動為(wei) 依托,以入學教育、畢業(ye) 教育和“3·28”等重要節點教育為(wei) 重點,以全過程、全方位、多角度的科學教育研究為(wei) 抓手,抓好民族團結之本,用實際行動譜寫(xie)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西藏教育篇章。
多措並舉(ju) 完善黨(dang) 的建設,凝聚民族統一之魂。自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以來,西藏民族大學始終堅持把黨(dang) 建引領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以“三重三型六好”黨(dang) 組織創建工作為(wei) 契機,創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全區首倡基層黨(dang) 組織標準化建設,探索建立西藏民族大學基層黨(dang) 組織標準化規範化建設“4495”工作法。不斷加強對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標準化規範化科學化的探索,持續加強黨(dang) 員發展和教育培訓,堅持基層黨(dang) 建與(yu) 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協同發展,加強和改進優(you) 秀少數民族學生黨(dang) 員發展工作,突出民族團結教育、反分裂教育,著力提升西藏高校基層黨(dang) 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凝聚民族統一之魂,努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走在全國前列。
為(wei) 進一步築牢西藏國家安全屏障,西藏高校要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立足西藏民族團結教育現狀,正確認識“著力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努力做到民族團結進步走在全國前列”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和重要意義(yi) ,抓牢抓實基層黨(dang) 支部建設工作,不斷開創西藏高校民族團結工作新局麵,有效助力西藏和西南地區的繁榮穩定、和諧安寧,切實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e) 取得新的曆史性成就,努力做到民族團結進步走在全國前列,構建西藏高校民族團結進步之魂。(新利平台 通訊員/陳蕾 係西藏民族大學教育學院輔導員;張宇飛 係陝西師範大學輔導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