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時空下的交融——蒙藏學校舊址參觀隨筆

發布時間: 2023-06-17 15:30:00 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在北京最繁華路段之一的西單北大街東(dong) 側(ce) 、小石虎胡同內(nei) ,有一座青磚灰瓦的明清風格建築——蒙藏學校舊址。一牆之外,車水馬龍,商場林立;小院之內(nei) ,420多張照片,280多件實物、檔案,講述著100多年前的故事。  

  
圖為(wei) 高樓映襯下的蒙藏學校舊址 攝影:楊月雲(yun)

    1913年,在中華民國政府參議院議員、蒙藏事務局(兩(liang) 年後改稱蒙藏院)總裁貢桑諾爾布提議下,蒙藏學校創立,成為(wei) 民國時期培養(yang) 少數民族人才的官費學校。1916年,蒙藏學校從(cong) 西皇城根西南轉馬台內(nei) 的孫家花園,遷移到小石虎胡同。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李大釗、鄧中夏、趙世炎等經常到這裏秘密開展革命工作,傳(chuan) 播馬克思主義(yi) ,蒙藏學校成為(wei) 了少數民族進步青年學習(xi) 、傳(chuan) 播、實踐紅色精神的搖籃。

   在這裏,誕生了很多“第一”:

    第一份少數民族青年的愛國反帝宣言——《蒙藏學界之憤激》(1919年);中國共產(chan) 主義(yi) 青年團曆史上第一個(ge) 由少數民族團員組成的團支部(1924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上第一個(ge) 由少數民族黨(dang) 員組成的黨(dang) 支部(1925年)……平靜的記述裏,是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圖為(wei) 蒙藏學校舊址 攝影:楊月雲(yun)

    1923年,蒙古族青年多鬆年考入蒙藏學校就讀,在此期間學習(xi) 了《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等馬克思主義(yi) 著作。1924年,多鬆年加入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青年團,任蒙藏學校團支部負責人,同年轉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黨(dang) 員。1927年,多鬆年出席中共五大後經北京返回張家口,被捕後寧為(wei) 玉碎,被奉係軍(jun) 閥殺害,時年22歲。

      蒙古族青年賈力更,1925年就讀於(yu) 蒙藏學校時加入中國共產(chan) 主義(yi) 青年團,不久轉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1926年前往廣州,在毛澤東(dong) 主辦的第六屆農(nong) 民運動講習(xi) 所學習(xi) 。1929年前往蒙古人民共和國黨(dang) 務大學學習(xi) ,1937年回國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1年,賈力更帶領一批青年赴延安學習(xi) ,在與(yu) 敵遭遇突圍時不幸犧牲,時年34歲。

      ……

    展廳裏陳列著革命先烈們(men) 的照片,一張張充滿朝氣的臉上,或莊重嚴(yan) 肅,或笑容平和。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裏,他們(men) 選擇了把一切獻給義(yi) 無反顧認定的那條道路。蒙藏學校播撒的革命火種,照亮了黑暗裏的一片片荒原。無數中華兒(er) 女投身革命洪流,曆經數十年浴血奮戰,終於(yu) 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1951年,蒙藏學校更名為(wei) 中央民族學院附屬中學(即現在的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以下均簡稱為(wei) 中央民大附中)。還是在這裏,一批又一批的少數民族優(you) 秀人才,走向新中國的各個(ge) 崗位,直到1987年學校響應整體(ti) 安排遷離小石虎胡同。

    我們(men) 參觀時,偶遇十幾位上世紀六十年代曾經在中央民大附中就讀的老人故地重遊。“快到咱們(men) 教室前麵合影。”“等我把我的帽子戴上。”不冷也還不太熱的天氣裏,老人們(men) 就像參加春遊的孩子,興(xing) 高采烈地在院子裏找過去的影子。

    孫立清是中央民大附中的畢業(ye) 生,目前擔任中央民大附中校友會(hui) 秘書(shu) 長。孫立清對蒙藏學校曆史做了近二十年的研究,介紹起相關(guan) 情況如數家珍,此次應邀前來為(wei) 學長們(men) 分享校史故事。孫立清說,中央民大附中有一個(ge) 團隊,一直在接續傳(chuan) 承、研究、整理、宣傳(chuan) 相關(guan) 工作。今年是中央民大附中建校110周年,賡續紅色血脈代代相傳(chuan) ,是我們(men) 的曆史責任和使命。  

  
圖為(wei) 孫立清(右)在和學長們(men) 追憶輝煌校史 攝影:楊月雲(yun)

    2006年,蒙藏學校舊址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後又曆經數次變遷,直到今年3月28日,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精心修繕複原的蒙藏學校舊址對外開放。

    “蒙藏學校舊址專(zhuan) 題展”展廳內(nei) ,工作人員小李隻有十九歲,到崗也才4個(ge) 月,3個(ge) 月前,從(cong) 北大紅樓調入蒙藏學校舊址做安保工作。巧合的是,從(cong) 北大紅樓到蒙藏學校,也正是馬克思主義(yi) 的傳(chuan) 播路徑之一。雖然工作時間不長,但是因為(wei) 用心,小李已經對展覽內(nei) 容耳熟能詳、並可以做完整的介紹。他說一方麵展覽本身豐(feng) 富而且很有意義(yi) ,另一方麵,作為(wei) 工作人員,觀眾(zhong) 問起來的時候他也要能做出準確說明。

    如今展現在我們(men) 麵前的蒙藏學校舊址,曆史和現實交融:幾十年前在這裏讀書(shu) 、如今已年近耄耋的老人們(men) 相聚追憶青春,年輕人則在這裏開啟人生的新階段;午休時段,不斷有附近的上班族走進來,或安靜參觀,或在樹蔭下乘涼;每到整點時分,《東(dong) 方紅》的旋律就從(cong) 不遠處的電報大樓傳(chuan) 過來,跟門外的車流聲、腳下時不時穿梭的地鐵震感,形成另一種動人的交響……

    若先烈們(men) 泉下有知,應會(hui) 對所見所聞倍感欣慰:對真理的孜孜以求、篳路藍縷的開拓、拋頭顱灑熱血的壯烈,終換來風雨後的安寧、積澱後的繁盛。而這座始建於(yu) 明代、有著600年曆史的古建築,也迎來了它的新生:除了“中華一脈同心築夢——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民族工作光輝曆程和偉(wei) 大成就主題展”和“蒙藏學校舊址專(zhuan) 題展”,還設置了中華民族優(you) 秀文化體(ti) 驗區,同時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體(ti) 驗館所在地,通過情境化展演、沉浸式體(ti) 驗,將中華民族優(you) 秀文化中的共有精神標識與(yu) 共享文化符號生動呈現。

    曆史並沒有遠去,新的征程也已經開始。(新利平台 記者/楊月雲(yun) 趙振宇 陳浩力)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