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藏北故事】藏北,將建設國家公園了!

發布時間: 2023-07-08 22:40:00 來源: 新利平台

  巍巍青藏高原,被譽為(wei) “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和“亞(ya) 洲水塔”,是我國乃至整個(ge) 亞(ya) 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今年4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至此,青藏高原的生靈草木、萬(wan) 水千山,也就有了更為(wei) 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與(yu) 此同時,作為(wei) 青藏高原主體(ti) 部分的藏北草原也傳(chuan) 來建設國家公園的好消息,這將是藏北草原生態保護工作的一件大事和盛事。因為(wei) 這裏擁有世界上麵積最大的藏羚羊遷徙繁殖種群,也擁有世界上麵積最大的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保育地,還擁有世界上中低緯度麵積最大的冰川、地球上兩(liang) 極地區以外最大的冰原,更擁有全球湖泊數量最多、湖麵海拔最高的高原內(nei) 陸湖區……尤其還是“亞(ya) 洲水塔”和全球“氣候穩定器”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了解,2022年底,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等多部門聯合印發《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遴選了49個(ge) 國家公園候選區(含5個(ge) 正式設立的國家公園),西藏羌塘、珠穆朗瑪峰等6個(ge) 區域納入國家公園空間布局。

  

  出現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形似飛碟的海市蜃樓。海市蜃樓是因空氣中不斷升騰的水汽將光線折射而形成(唐召明2009年8月2日攝)

  羌塘國家公園作為(wei) 國家生態安全體(ti) 係框架中青藏高原生態屏障的主體(ti) 部分,現已完成創建、評估階段的各項任務,順利進入到設立報批階段。建成後,它將成為(wei) 我國麵積最大、海拔最高和物種最典型的國家公園。

  藏北,在藏語裏被稱為(wei) “羌塘”。由於(yu) 海拔高,它還被稱為(wei) “世界屋脊的屋脊”。這片夾在昆侖(lun) 山、唐古拉山和岡(gang) 底斯山之間,東(dong) 西長約1200公裏,南北寬約700公裏的藏北草原,是迄今地球上尚存的極少數幾塊自然生態保持完好的陸地之一。

  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藏北草原是一個(ge) 大概念,它包括西藏那曲市以及阿裏地區的部分區域,麵積約五六十萬(wan) 平方公裏。

  據了解,羌塘國家公園將依托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建設。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yu) 藏北西部,麵積29.8萬(wan) 平方公裏,涉及那曲市的尼瑪縣、雙湖縣和阿裏地區的改則縣等6個(ge) 縣。    

  建設野生動物類型國家公園,是世界各國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最佳方式和手段之一,對保護珍稀野生動物種群和棲息地,乃至其賴以生存的生態係統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yi) 。

  藏北草原年平均溫度在零攝氏度以下,空氣稀薄並常年伴有強風,是我國氣候條件最為(wei) 惡劣、生態環境極為(wei) 脆弱的典型區域。同時,這裏也是一塊充滿生機,分布著豐(feng) 富動植物資源的遼闊大地。

  這裏雖見不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但那種短小似“寸頭”的“那紮”卻是蛋白質含量最高的草類。生活在這裏的牛羊明顯較其他地區的牛羊更肥、更壯,更能適應高海拔環境的生存。

  早在唐代鬆讚幹布時期,藏北那曲一帶就有“軍(jun) 糧馬匹、半出其中”的說法,著名的唐蕃古道貫穿南北。

  作為(wei) 一名攝影記者,我30多年來10多次走進藏北西部這片廣袤的無人區。

  對於(yu) 來自藏北無人區的每一點變化和消息,都會(hui) 常常令我激動不已!那是因為(wei) 它是我從(cong) 事新聞記者工作中最為(wei) 熟悉,也最為(wei) 令人感動和報道最多的地方。

  從(cong) 1987年我獨闖藏北無人區,尋找1976年開發藏北無人區的拓荒者起,這裏就成為(wei) 我生命和事業(ye) 中無法分割的一部分。

  30多年來,我用手中的筆和照相機最早記錄和大量報道了這片人跡罕至的土地從(cong) 無人到有人的曆史變遷、山川風貌、生態保護、珍禽異獸(shou) ,並先後出版了《神秘的藏北無人區》《離天最近的地方》《走遍藏北無人區》(羌塘變遷紀實)等書(shu) 籍。就連4年前,新利平台為(wei) 我開設“藏北故事”專(zhuan) 欄後,在我所發布的160篇圖文稿件中,有一半以上稿件都離不開介紹藏北無人區從(cong) 昔日無人區變成今朝繁榮新牧區、中央企業(ye) 援藏帶來的種種變化及生態搬遷等,其所見所聞所感更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為(wei) 曆史留存的珍貴史料。

  
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活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藏原羚(唐召明2014年攝)

  可以說,從(cong) 羌塘自然保護區設立到羌塘國家公園設立,雖凝結著我在宣傳(chuan) 方麵的一份心血和熱情,但能夠真正讓我引以為(wei) 傲的卻是自己用手中的筆和照相機,為(wei) 一生所感恩的藏北人民盡了一份應盡的責任。

  說起野生動物,人們(men) 會(hui) 自然地聯想到茂密的非洲熱帶叢(cong) 林,那裏大象、獅子隨處可見。然而,人們(men) 也許不知道,被稱為(wei) “世界屋脊的屋脊”的藏北草原也是一個(ge) 野生動物的王國。

  見過藏羚羊的人都說這種動物很美。其美不在於(yu) 皮毛,而在於(yu) 那兩(liang) 支長長的角。那對角長約兩(liang) 尺,造型優(you) 美。藏羚羊跑起來輕快灑脫,迅疾如風。

  
奔跑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野驢(唐召明1988年攝)

  號稱高原“賽跑家”的藏野驢,靠著四條靈巧的細腿,奔跑起來一般時速可達45公裏,成群的藏野驢跑起來蔚為(wei) 壯觀。

  野犛牛是藏北草原最有氣魄的野生動物,堪稱這個(ge) 動物王國的“將軍(jun) ”。有的野犛牛體(ti) 重可達1000公斤,肚子下長著厚厚的長毛,走起路來,這些長毛像戰袍一樣擺動,好不威風。

  
在藏北草原上漫步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稱為(wei) ”鳥類熊貓“的黑頸鶴(唐召明2001年攝)

  我國實施《野生動物保護法》後,青藏高原上的藏羚羊、野犛牛、藏野驢、黑頸鶴等被列為(wei)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91年,麵積達20多萬(wan) 平方公裏的藏北無人區被原國家林業(ye) 部批準為(wei) 野生動物保護區。1993年,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在這裏建立了羌塘自然保護區,2000年羌塘自然保護區升格為(wei)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麵積達29.8萬(wan) 平方公裏,野生動物得到更為(wei) 嚴(yan) 格的保護。

  據了解,截至2021年,這裏的藏羚羊種群數量由20世紀最低穀的7萬(wan) 餘(yu) 隻增加至30萬(wan) 餘(yu) 隻;藏野驢種群從(cong) 20世紀的5萬(wan) 頭增加到約9萬(wan) 頭;野犛牛種群從(cong) 20世紀的近1萬(wan) 頭增加到2萬(wan) 餘(yu) 頭。

  驅車行進在盛夏的藏北草原,所到之處還有那大大小小的湖泊。它們(men) 猶如一麵麵鏡子,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忽閃忽閃好像夜空中的繁星。湖中魚類繁盛、鳥類群集,打破了草原上的單調與(yu) 幽僻,為(wei) 寂寞的原野增添了難以形容的天然情趣。

  由於(yu) 湖水中礦物質含量和湖水深淺的差異,湖水多呈現出白色、藍色、藍綠色、靛青色,湖泊有淡水、鹹水和鹽湖。

  
尼瑪縣文部鄉(xiang) 當瓊錯美麗(li) 的湖光山色(唐召明2001年攝)

  據介紹,藏北草原湖泊麵積達21400多平方公裏,約占西藏湖泊總麵積的88%,占全國湖泊總麵積的四分之一以上。較大的湖泊有色林錯、納木錯、當惹雍錯和班公錯等。

  這些湖泊魚類繁生、鳥類群集,打破了藏北草原上的單調與(yu) 幽靜,為(wei) 寂寞的原野增添了難以形容的天然情趣。

  當然,藏北草原除了有眾(zhong) 多的湖泊外,還有許多連綿成片的濕地。它在寒冷幹旱的藏北草原,既是一切生命賴以生存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藏北萬(wan) 物誕生的搖籃。

  藏北草原生物呈現著特有的多樣性。到目前為(wei) 止,已記錄種子植物有40科,147屬,470多種;已記錄哺乳動物25種、鳥類70餘(yu) 種、爬行類3種、兩(liang) 棲類1種、魚類15種等。藏北草原大中型野生動物數量較多,盡管種類有限,但都是青藏高原特有種類,比如野犛牛、藏羚羊、藏野驢等。

  藏北草原的濕地植被主要由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河灘灌叢(cong) 、沼澤和水生植被等組成。常見的植被群係是紫花針茅群係、墊狀駝絨藜群係、青藏苔草群係、小蒿草群係、凍原白蒿群係、小葉棘豆群係、藏北蒿草群係、紅線草群係、海韭菜群係、杉葉藻群係、斑唇馬先蒿群係、蕨麻委陵菜群係、高原蒿草群係、藏沙棘群係、匍匐水柏枝群係等。

  濕地常見的鳥類有棕頭鷗、斑頭雁、赤麻鴨、黑頸鶴、普通球沙鴨、普通燕鷗、鹮嘴鷸等。它們(men) 每年夏季在藏北草原繁殖。

  在藏北草原一些湖泊裏,還生長著一種高原特有的無磷魚,漁業(ye) 資源十分豐(feng) 富。高原湖泊裏的魚,對於(yu) 嚴(yan) 酷的大自然有一種很強的適應性,耐寒冷、耐鹽堿、生長慢、壽命長。在人煙極為(wei) 稀少的環境裏,少有人捕魚,故湖裏大的魚有幾十斤重,小的也有一二斤重。

  冰川是藏北無人區的一大特色,總麵積達1986平方公裏。數十座海拔5700米以上的雪山是一片晶瑩的冰雪世界,給宏偉(wei) 的山原地貌增添了無限瑰麗(li) 的景色。冰川的融水是這裏主要大河的補給源泉。

  
幾位遊客在觀賞普若崗日冰川的壯美景觀(唐召明2009年攝)

  那曲市雙湖縣境內(nei) 的普若崗日冰川,是除南極、北極以外的世界第三大冰川。普若崗日冰川的麵積達422平方公裏,冰川表麵平坦,呈西北東(dong) 南方向條形分布。冰川向四周山穀放射、溢出50多條長短不等的冰舌,最低處海拔為(wei) 5350米,最高海拔達6800多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緯度冰川。

  我曾在這裏看到,白茫茫的冰川緊鄰綿延起伏的沙丘,清瑩瑩的湖泊如同一顆顆明珠鑲嵌在冰川周圍,這種冰川、沙漠、湖泊融為(wei) 一體(ti) 的景色堪稱世界奇觀。

  據了解,冰川學界根據冰川的規模,將其分為(wei) 冰蓋、冰原和山穀冰川等類型。其中,最大的冰川,比如覆蓋著南北兩(liang) 極大陸的成百萬(wan) 、上千萬(wan) 平方公裏的冰川被稱作“冰蓋”;規模次於(yu) 冰蓋,成百、上千平方公裏的冰川被稱作“冰原”。如普若崗日冰川,可以稱為(wei) “普若崗日冰原”。

  ……

  雪山、冰川、江河、荒漠、戈壁、濕地……構成了藏北草原五彩繽紛的遼遠世界。它是地球上迄今為(wei) 止未被人類破壞的一塊最原始、最壯美且又充滿生機的大地。

  此外,藏北草原還是人與(yu) 動物、與(yu) 大自然和諧相處之所。

  那曲市天然草場超過6億(yi) 畝(mu) ,橫跨那曲市和阿裏地區的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目前我國麵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是我國25處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之一,被譽為(wei) “高寒生物種質資源庫”。

  
在雙湖辦事處北措折鄉(xiang) (現雙湖縣措折強瑪鄉(xiang) )一帳篷前,一隻烏(wu) 鴉在漫步(唐召明2001年攝)

  近年來,以那曲市為(wei) 主體(ti) 的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了體(ti) 製機製改革,野生動物得到有史以來最嚴(yan) 格的保護,生態係統保持穩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恢複性增長,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

  截至2021年,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建立了73個(ge) 管理站,有780名藏北牧民群眾(zhong) 成為(wei) 專(zhuan) 業(ye) 管護員,投身於(yu) 守護高原生靈的事業(ye) 中。

  為(wei) 破解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難題,讓部分牧民到海拔較低的地方過上更舒適的生活,給野生動物騰出“家園”,2018年,西藏開始實施極高海拔生態搬遷項目。 

  2018年6月,西藏啟動首個(ge) 高海拔生態搬遷項目,那曲市尼瑪縣榮瑪鄉(xiang) 兩(liang) 個(ge) 行政村的262戶1102名牧民,撤離了1976年所開發的藏北無人區,搬遷到海拔較低的拉薩市堆龍德慶區古榮鄉(xiang) ,開始新生活。

  2019年,那曲市雙湖縣嘎措鄉(xiang) 、雅曲鄉(xiang) 、北措折鄉(xiang) (措折強瑪鄉(xiang) )的714戶3018名牧民群眾(zhong) ,也撤離了1976年所開發的藏北無人區,搬遷至海拔較低的山南市貢嘎縣穀地。

  2022年,近萬(wan) 名西藏高海拔生態搬遷牧民從(cong) 那曲市雙湖縣多瑪鄉(xiang) 等地出發,再次陸續撤離1976年所開發的藏北無人區,搬遷至海拔較低的山南市貢嘎縣穀地去建設新家園。這是那曲市雙湖縣和尼瑪縣開發建設史上的第二次命運大遷徙。

  
在雙湖特別區(現雙湖縣)草原上放牧的犛牛群與(yu) 牧民人家(唐召明2001年攝)

  1976年,為(wei) 了解決(jue) 畜草矛盾,西藏拉開了開發藏北無人區的大幕,先後成立了雙湖辦事處和文部辦事處。很快,一次具有曆史意義(yi) 的大搬遷開始了:2053名牧民群眾(zhong) 響應黨(dang) 和政府開發無人區的號召,首先趕著16萬(wan) 多頭(隻)牛羊進入亙(gen) 古荒原,使沉睡的“生命禁區”有了人煙。

  此後,一批批藏漢族幹部群眾(zhong) 循著先行者足跡,開始在這裏建立起他們(men) 新的家園,在這裏的雪山草原間放牧著他們(men) 的牛羊、繁衍著他們(men) 的後代,創造著他們(men) 的生活,完成了無人區開發建設史的第一次命運大遷徙。

  1993年,文部辦事處改為(wei) 尼瑪縣,雙湖辦事處改為(wei) 雙湖特別區。2013年,雙湖特別區改為(wei) 現在的雙湖縣,雙湖縣也由此成為(wei) 中國最年輕、世界海拔最高的縣級行政區。

  如今的高海拔搬遷,既是為(wei) 了改善牧民群眾(zhong) 的生存質量,也是為(wei) 了保護藏羚羊的遷徙與(yu) 產(chan) 羔的活動地,更是為(wei) 了保護羌塘這個(ge) 地球上迄今為(wei) 止未被人類破壞的最原始的陸地。

  搬遷後,隨著人類活動及牲畜數量的減少,廣袤的草原將逐步回歸到野生動物的懷抱之中,當地生態也將逐漸得到恢複,藏羚羊等精靈將會(hui) 自由自在地像風兒(er) 一樣奔跑,並成為(wei) 藏北草原上一道最亮麗(li) 的風景線。(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