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1日至17日,國家網絡安全宣傳(chuan) 周在全國範圍內(nei) 統一開展,今年仍然以“網絡安全為(wei) 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為(wei) 主題,凸顯了網絡安全的“人民屬性”。築牢網絡安全防線,廣泛匯聚網絡安全建設合力,對我們(men) 走好網上群眾(zhong) 路線,進一步提升為(wei) 民服務實效提出了更高要求。
加強網絡意識形態引領,畫好網上網下“同心圓”。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yi) 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要充分認識到,國家安全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人民,億(yi) 萬(wan) 網民的網絡安全意識和防範能力,是影響網絡安全的直接要素。
網絡賦權,把我們(men) 帶入了“人人麥克風”的時代,要發揮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在網絡安全中的主體(ti) 作用,加強網絡意識形態的正向宣傳(chuan) 引導,幫助人民群眾(zhong) 提高網絡安全意識,掌握網絡安全技能,提升應對能力,彌合數字鴻溝。
麵對複雜的輿論生態,需要我們(men) 保持網絡安全定力,厘清發表網絡言論的道德和法律邊界,對網絡謠言不圍觀造勢,對轟炒熱點不盲目跟風,構建正能量充盈的網絡空間,引領10億(yi) 多網民戰勝雜音噪音,成為(wei) 互聯網的清流和主流。
加強法律法規建設,為(wei) 網絡安全保駕護航。隨著數字產(chan) 業(ye) 的持續繁榮,網絡生態也出現鮮花和雜草相伴的情形。為(wei) 有效治理這些亂(luan) 象, 政府加大網絡空間的立法執法司法普法力度,提升安全治理水平,為(wei) 人們(men) 安全暢遊網絡世界保駕護航。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成立了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製定了網絡安全行動計劃,開展了網絡安全專(zhuan) 項整治活動,出台了《網絡信息內(nei) 容生態治理規定》《網絡安全審查辦法》等部門規章,以及一批互聯網領域法律法規。
除此之外,近年來依托數字賦能,司法領域不斷提升基層網絡法治治理能力,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百姓少跑腿”的目標。譬如不少地方法院搭建“互聯網+基層法治”平台,通過電子訴訟平台、在線小程序和互聯網自助終端等渠道,讓群眾(zhong) 享受到數字法治、智慧司法帶來的便捷。
加強科技自立自強,推進網絡強國建設。當前,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但也不時爆出諸如劍橋分析公司數據泄露、社交機器人營造虛假意見氛圍等引發網絡信任危機的事件。
構建網絡安全,要加大科技領域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加快信息領域核心技術攻堅。用技術提升能力,用科技保障安全。在提升網絡風險預警、動態監測、研判處置等多方麵發力,增強網絡空間安全防禦能力,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建設網絡強國,最關(guan) 鍵的資源是人才;網絡安全的競爭(zheng) ,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zheng) 。雖然我國網絡安全人才培養(yang) 取得一定進展,但仍不能滿足對高層次專(zhuan) 業(ye) 人才的需求。“一年之計,莫如樹穀;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要建立具有創新性的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yang) 新機製,涵養(yang) 網信事業(ye) 人才“蓄水池”,夯實網絡安全的“人才基石”,推動“網絡強國”更上一層樓。(新利平台 文/張萌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