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唐卡,是藏族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是被稱之為(wei) 距離“鼻尖一厘米”的繪畫藝術。作為(wei)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唐卡傳(chuan) 承了千年的曆史和文化,它呈現的不僅(jin) 是精湛的技藝和美學,更是藏族人民信仰與(yu) 生活的體(ti) 現。9月28日,在拉薩市介觀藝術中心開幕的第九屆“見即願滿”西藏精品唐卡展現場,西藏各地、各畫派的唐卡畫師和上百名觀眾(zhong) 齊聚一堂,共同交流千年唐卡藝術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
圖為(wei) 第九屆“見即願滿”西藏精品唐卡展現場 攝影:趙振宇
“極致精致”:青年唐卡畫師的創新與(yu) 突破
“這個(ge) 護法神形像雖然體(ti) 積嬌小,但依然采用了金絲(si) 裝飾,甚至連人物的背光輪廓都繪製了出來,可謂是一件難得的精品。”這是一副名叫《三怙主》的唐卡作品,包含了藏傳(chuan) 佛教中文殊菩薩、四臂觀音菩薩、金剛手菩薩等形象,有著18年唐卡學習(xi) 經驗的勉唐派唐卡畫師多拉耗時4年繪製而成。在這幅唐卡作品中,多拉在一處指甲蓋大小的畫布上,用比頭發絲(si) 還細的線條勾勒出一尊栩栩如生的護法神造型,引得參展觀眾(zhong) 紛紛排隊用放大鏡觀看。
圖為(wei) 畫師多拉所創作的唐卡作品《三怙主》(局部) 攝影:趙振宇
“在傳(chuan) 統的唐卡作品中,宗喀巴大師的形象一般都位於(yu) 整幅作品的最中央,在我的這幅作品裏,宗喀巴大師的位置是靠左的。作品右上方所繪製的內(nei) 容,其實是我在傳(chuan) 統的基礎上依據想象所虛構出來的。它可以包含畫師的想象,也可以按照觀眾(zhong) 自己所想的內(nei) 容進行解讀。”來自日喀則的達瓦次仁是勉薩派的唐卡畫師,在嚴(yan) 格按照佛教造像度量經創作唐卡作品的同時,結合時代特色,在唐卡作品中融入了許多自己新的思考。
圖為(wei) 畫師達瓦次仁所創作的唐卡作品《宗喀巴大師》(局部) 攝影:王淑
無論是多拉還是達瓦次仁,他們(men) 都是唐卡畫師中青年一代的代表。作為(wei) 年輕的畫師,雖然與(yu) 老一代畫師相比,他們(men) 在對唐卡的理解和創作經驗方麵還有較大差距,但良好的視力和手中的筆力是老畫師們(men) 所羨慕的。“想得更深一點,畫得更細一點”,青年唐卡畫師在繼承傳(chuan) 統的基礎上,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尋找創新和突破。
圖為(wei) 本屆唐卡展上所展出的唐卡作品(局部) 攝影:王淑
“刪繁就簡”:順應時代架起文化溝通橋梁
“這幅唐卡作品中隻有一尊主尊佛的形象,就是我們(men) 現在所看到的文殊菩薩,這是藏、漢民族都熟知的形象,通過文殊菩薩更容易建立起文化交流、溝通的橋梁。”西藏著名唐卡畫師夏魯旺堆正在向觀展的遊客介紹自己所創作的唐卡作品。
圖為(wei) 唐卡畫師夏魯旺堆與(yu) 他的唐卡作品《文殊菩薩》(左) 攝影:趙振宇
近年來,隨著各地赴藏遊客規模的不斷增長,唐卡這種具有鮮明藏族文化風格的藝術形式不僅(jin) 越來越多地受到廣大信眾(zhong) 和鑒藏者的喜愛,也日益得到社會(hui) 公眾(zhong) 的青睞。如何讓各地遊客能夠讀懂唐卡,如何讓唐卡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能夠發揮出更好的橋梁紐帶作用,唐卡畫師們(men) 一直在不斷思考並且付諸實踐。
如果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這尊文殊菩薩與(yu) 其他唐卡作品相比色調更加明亮,畫麵留白更加充足,這是夏魯旺堆根據當代審美習(xi) 慣對傳(chuan) 統唐卡繪製所進行的創新。“明亮的色調讓沒有接觸過唐卡的人更容易接受,充足的留白讓觀眾(zhong) 想象的空間更加廣闊,我們(men) 想要讓更多遊客愛上唐卡,並且通過唐卡了解更多西藏傳(chuan) 統文化。”夏魯旺堆表示,在日漸廣泛的文化交匯中,唐卡的發展受到了深刻的影響,在保留傳(chuan) 統的同時創新也在悄然進行。
圖為(wei) 本屆唐卡展上所展出的唐卡作品(局部) 攝影:王淑
正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舉(ju) 行的“天涯共此時——西藏文化周”上,唐卡受到俄羅斯人民的熱情追捧,唐卡藝術早已從(cong) 雪域高原走向世界舞台。在中國美術館藏作品中,唐卡是一項重要的藝術藏品序列。西藏自治區文聯副主席、秘書(shu) 長李雪豔在致辭中說,西藏自治區文聯唐卡藝術的創作和發展離不開黨(dang) 和政府的溫暖與(yu) 關(guan) 懷,更離不開廣大畫師們(men) 多年的辛勤耕耘和不懈的努力。“見即願滿”西藏精品唐卡展也已成為(wei) 唐卡畫師們(men) 交流、展示的西藏品牌性文化藝術平台,在推動西藏傳(chuan) 統美術不斷發展的同時,激勵西藏藝術家們(men) 創作出更多具有劃時代意義(yi) 的藝術作品。(新利平台 記者/王淑 趙振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