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傾匠心之力,鑄民大特藏

發布時間: 2023-10-13 11:34:00 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圖書(shu) 館是一座大學的靈魂。其存在意義(yi) ,不僅(jin) 在於(yu) 豐(feng) 富知識儲(chu) 存,更在於(yu) 精神靈魂的陶冶。走進西藏民族大學圖書(shu) 館一係列特色館藏室內(nei) ,仿佛置身於(yu) 西藏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殿堂,既能感受到濃濃的藏族傳(chuan) 統元素,更能體(ti) 會(hui) 到信息時代的多元數字體(ti) 驗,讓各族師生在這裏感受藏族文化的魅力。 


圖為(wei) 西藏民族大學秦漢校區圖書(shu) 館 攝影:趙振宇

  “我們(men) 那時候的目的也很簡單,就覺得每個(ge) 高校圖書(shu) 館都是大同小異的,我們(men) 一定要以‘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來凸顯自己的優(you) 勢。作為(wei) 西藏在區外的唯一一所大學,如何能夠把藏學文獻收集起來、凸顯出來就是我們(men) 的一大特色。”這是西藏民族大學圖書(shu) 館館長孔繁秀打造民大特色館藏的初衷。 

  西藏民族大學圖書(shu) 館以“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為(wei) 原則,一直以來特藏資源建設與(yu) 服務的腳步從(cong) 未停歇,通過實地調研、現場采訪等多種途徑注重收集民族學、藏學等特色文獻資源。目前,館內(nei) 收藏各類特色文獻159470冊(ce) /份,已建成包括藏學文獻信息中心、藏族木刻版畫藝術室、民大文庫、古籍室、特藏室等為(wei) 主的特色館藏資源,成為(wei) 促進各民族師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實踐教學和學習(xi) 的重要場所,也是展示、傳(chuan) 承西藏文化的窗口和彰顯大學辦學精神的文化平台。 


圖為(wei) 西藏民族大學渭城校區新圖書(shu) 館內(nei) 的藏學信息研究中心所展陳的各類藏文古籍文獻 攝影:趙振宇

  在西藏民族大學圖書(shu) 館的藏學信息研究中心內(nei) ,房間四周精致的藏式書(shu) 櫃中珍藏著包括德格版、拉薩版、北京版等多個(ge) 版本《藏文大藏經》,還有法藏、英藏、俄藏、國家圖書(shu) 館收藏的多個(ge) 版本《敦煌藏文文獻》,以及《中華大藏經》對勘本、《藏傳(chuan) 佛教高僧弘法手跡珍典》《甘肅青海四川民間古藏文苯教文獻》《中國藏醫藥影印古籍珍本》等多種珍本,這些典籍是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中璀璨的瑰寶,跨越著時間和地域與(yu) 民大學子進行著時空對話。 

  “這是一整套德格版的《藏文大藏經》,由德格第六代法王卻吉·登巴澤仁於(yu) 1729年資助開始雕刻,該版《甘珠爾》共103函,《丹珠爾》共213函,距今已有近300年的曆史。2016年,學校從(cong) 德格印經院購置回來。”2006年從(cong) 中央民族大學畢業(ye) 的仁卻老師在西藏民族大學圖書(shu) 館已工作17個(ge) 年頭,他如數家珍地介紹著這裏的“特藏”。 

  在圖書(shu) 館的另一個(ge) 特色空間內(nei) ,整齊地陳列著178幅來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印經院的木刻版畫,這些木刻版畫包含唐卡、壇城、風馬旗三種類型,向每一位前來觀賞和學習(xi) 的讀者介紹著佛經經義(yi) 、藏族社會(hui) 曆史、生活習(xi) 俗、天文曆法、藏醫學等方方麵麵的內(nei) 容。“我們(men) 現在所看到的這幅版畫展示的天地人和諧共生的畫麵其實是最早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我們(men) 的古人早在幾千年來就有著這樣的理念。”作為(wei) 一名來自青海省的藏族館員,仁卻對這些本民族的木刻版畫有著濃厚的興(xing) 趣,認為(wei) 研究民族傳(chuan) 統文化一定要與(yu) 時代同步,才能更加講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這些木刻版畫已通過高清掃描成為(wei) 數字展品並附以視聽化介紹,全校師生都可以通過校園網隨時查看、學習(xi) 和研究。 


圖為(wei) 西藏民族大學渭城校區新圖書(shu) 館內(nei) 的藏學信息研究中心所展陳的木刻版畫 攝影:趙振宇

  “這是一個(ge) 集西藏文化信息資源收集、整理、存儲(chu) 和管理於(yu) 一體(ti) 的數字資源共享服務平台。數據庫包括藏學圖書(shu) 、木刻版畫、藏戲資源庫、格薩爾資源庫、藏學知名專(zhuan) 家庫、藏學專(zhuan) 刊庫等多個(ge) 子庫,內(nei) 容涉及藏族語言文字、曆史、地理、宗教、哲學、天文曆算、藏醫藏藥、民俗習(xi) 慣、文化遺產(chan) 等多種類型文獻。”在信息化時代,西藏民族大學積極求“變”,將多年的藏學文獻資源積累進行數字化轉變,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打造數字資源平台,便於(yu) 更多人了解和研究西藏的曆史與(yu) 文化。 


圖為(wei) 正在演示西藏文化特色數據庫使用 攝影:趙振宇

  在西藏民族大學的特色館藏中,有一處“民大文庫”格外引人注目。這裏收藏了曆代民大教師的科研手稿、聽課筆記等內(nei) 容,記錄了像民大教師張元坤“我的三個(ge) 畢業(ye) 分配誌願隻填了一個(ge) 地方——西藏”等諸多赤子故事。作為(wei) 西藏和平解放後黨(dang) 中央為(wei) 西藏創辦的第一所高等學校,西藏民族大學自誕生之日起就擔負著為(wei) 西藏培養(yang) 各級各類人才,為(wei) 西藏經濟發展和社會(hui) 進步做出貢獻的曆史使命。這些學校的“史實記憶”,不僅(jin) 記錄著西藏民族大學的發展,更見證著西藏“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巨大變遷。能將這些曆史資料收集、整理、展出,不僅(jin) 僅(jin) 需要長時間的付出,更需要無限的情懷。 


圖為(wei) 西藏民族大學“民大文庫”中所收藏的教師手稿 攝影:趙振宇

  沒有一流的圖書(shu) 館,就沒有一流的大學。圖書(shu) 館是大學的“心髒”,很多大學的標誌性建築也是圖書(shu) 館,可圖書(shu) 館在高校裏是教輔部門,在學校的大舞台上處於(yu) 邊緣位置,唯有深深地熱愛,才能在常年無人喝彩的狀況下持續地默默奉獻、甘為(wei) 人梯。 

  “我在民大圖書(shu) 館工作了30多年,對圖書(shu) 館工作有著深厚的感情,很多工作不是我們(men) 想不想幹,而是有機會(hui) 我們(men) 就要千方百計地去幹。”2023年,由孔繁秀主編,三代民大人共同努力出版的《明清實錄藏族史料類編叢(cong) 書(shu) 》獲第五屆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基礎資料成果類一等獎。有6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由民大圖書(shu) 館負責,這些成就在普通高等院校圖書(shu) 館中遙遙領先。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正是一代代民大人以“掃地僧”的態度腳踏實地,紮實前進,才能夠為(wei) 西藏各項事業(ye) 發展培養(yang) 一大批優(you) 秀幹部和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才能為(wei) 推動西藏經濟社會(hui) 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新利平台 記者/趙振宇)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