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在繁榮熱鬧的喀什古城對麵,僅(jin) 一條馬路之隔,坐落著代表喀什傳(chuan) 統建築靈魂的高台民居。高台民居又名闊孜其亞(ya) 貝希老城區,它位於(yu) 吐曼河西岸一處高約30米、長寬約400米的黃土高台上,其麵積約57000平方米。“闊孜其亞(ya) 貝希”有高崖土陶的意思,因而高台民居又被稱為(wei) 高崖上的土陶人家。
圖為(wei) 高台民居高低起落的房屋建築 攝影:王妍丹
身處高台民居,觸目可及的是斑駁的土黃、深棕、淺褐等極具古樸質感的牆體(ti) 顏色,這些房屋的建築材料主要包括了生土、土坯、磚和白楊木。據考證,至少從(cong) 漢代開始就有人在高台民居聚居,後來逐漸發展成為(wei) 維吾爾族民眾(zhong) 的聚居之地,這裏的土陶作坊至今還保留有一處四、五百年前的土陶作坊。
圖為(wei) 高台民居的大門口,由四根立柱共同構成 攝影:王妍丹
步入高台民居的大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由四根立柱共同構成的立體(ti) 型大門。據介紹,大門拱形上的圖案原型來自於(yu) 1995年在和田民豐(feng) 縣尼雅遺址發現的漢代織錦護臂“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這不僅(jin) 證實了國家治理、統轄和開發建設西域的曆史,更說明了當時西域對於(yu) 中原文化的認同和向往。四根立柱代表了四大文明在喀什交匯融合,展現了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特質,表現了中華文明能夠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圖為(wei) 陽光照射下的高台民居閣樓 攝影:王妍丹
在維吾爾族的居住文化中,對故土的依戀和對家庭的重視是核心所在。在世代聚居的基礎上,子孫繁衍使得房屋的架構不斷往上,人口的增加通過往上空間的擴展而有效容納,由此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原生態樓中樓建築群格局。高台民居的房間、樓層相連,呈現出層層疊疊的別致景觀。這裏有著獨特的過街樓、半街樓、懸空樓等空中樓閣,四通八達、上下旋轉,形成了別具風格的建築群體(ti) 。
圖為(wei) 土陶人家的手工匠人 攝影:王妍丹
深入高台民居的內(nei) 部,就可以找尋到現存的土陶人家。步入這個(ge) 安靜的小院,各式各樣的土陶製品立馬映入眼簾。土陶人家的店主吐爾遜·肉斯塔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模製法土陶燒製技藝”的第七代傳(chuan) 承人,他從(cong) 17歲開始獨立工作,如今68歲的他依舊挽起袖管,非常投入地沉浸在土陶工藝的創作世界裏。
這裏的土陶都緊湊而有序地被擺放在架子上,或者集中放在房間的空地上圍成一圈。一眼看去,架子上的土陶手工藝品都透露出泥土本身的顏色質感,部分碗碟、杯具等製品通過各類顏色的浸染,呈現出青翠欲滴或金黃澤亮的顏色樣態,在無聲中展現著古樸技藝的獨特魅力。
圖為(wei) 土陶人家裏麵各式各樣的土陶製品 攝影:王妍丹
走在寧靜的巷道上,可以聽到漸漸清楚的清脆敲擊聲。轉過一個(ge) 牆角,打鐵匠人認真的身影就出現了。在寒冷的天氣裏,打鐵匠人隻穿著薄薄的單衫,卻依舊在不時流汗。他眼神專(zhuan) 注地凝視著熱鐵需要被敲打的地方,右手用力地揮起鐵錘完成精準的點位敲打。打鐵的工序使得打鐵匠人在火爐幾米的範圍領域展開工作,打鐵匠人需要不時轉身走近火爐取鐵,然後轉過身來在桌板上用力地敲打熱鐵。
圖為(wei) 打鐵匠人正在敲打熱鐵 攝影:王妍丹
老牆老屋,古風古韻,如今的高台民居依然呈現出千年前的模樣韻味。在保留原始土坯斷牆的基礎上,如今高台民居項目的傳(chuan) 承性打造更加考慮空間打開、和留白的設計,良好解決(jue) 了高台民居空間狹窄、局促的問題。高台民居作為(wei) 喀什最具特色的民居聚集地,集中體(ti) 現了維吾爾族濃厚的民俗風情和傳(chuan) 統文化,作為(wei) 維吾爾族先輩們(men) 的勞動成果和精神家園,它充分展現了當地維吾爾族人的智慧結晶與(yu) 巧妙匠心,描繪出人與(yu) 自然和諧共存的文化精髓和空間記憶。(新利平台 實習(xi) 記者/王妍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