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xiang) 在秦嶺以北,祁連山餘(yu) 峰以南關(guan) 中平原西部的寶雞市岐山縣,古稱西岐,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從(cong) 兒(er) 時起,就聽到人們(men) 關(guan) 於(yu) 龍的不少傳(chuan) 說和故事。2024年是中囯傳(chuan) 統紀年的甲辰年,即龍年。我又想起了我家鄉(xiang) 傳(chuan) 說的故事。
設計製作:李中複 郝蕊
故事一:炎帝乃龍子。中華民族起源於(yu) 傳(chuan) 說中的三皇五帝,中華兒(er) 女作為(wei) 炎黃子孫、龍的傳(chuan) 人,也由此開始。我的家鄉(xiang) 寶雞市有一座炎帝陵,每當人們(men) 祭拜完炎帝陵,總要講起炎帝身事。據晉《帝王世紀》記載,炎帝“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wei) 少典妃,遊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yu) 薑水,有聖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並說:“五帝”之第一帝黃帝之前,有一位在位120年,傳(chuan) 位8世,共曆時530多年的“神農(nong) 氏世”時期。炎帝“神農(nong) 氏,薑姓也。”
故事二:父親(qin) 叫龘,與(yu) 龍有關(guan) 。在我的家鄉(xiang) 自己的父親(qin) 不叫爸,叫龘。父親(qin) 的兄長叫伯,父親(qin) 的弟弟叫爸。孩子拜了幹爸也叫幹龘。據老人們(men) 講龘與(yu) 龍有關(guan) 。早在母係氏族社會(hui) ,一個(ge) 母親(qin) 要生孩子的時會(hui) ,有巫婆帶了母親(qin) 到一個(ge) 巨大的器皿中。這個(ge) 器皿是由三條巨大的龍盤據而成,三條龍的口分別朝三個(ge) 方向。三條龍分別代表三個(ge) 不同的氏族部落。孩子出生後會(hui) 從(cong) 其中的一個(ge) 龍口遞出,從(cong) 哪條龍口遞出來,表示孩子就歸那個(ge) 氏族部落所有。不論歸哪個(ge) 部落,孩子都有一個(ge) 共同的出生地叫龘。因為(wei) 不能確定孩子的父親(qin) ,所以龘就成了父親(qin) 統一的代名詞。華夏兒(er) 女是從(cong) 龍口裏走出來的人,必然是龍的傳(chuan) 人。
故事三:岐山臊子麵實為(wei) 蛟湯麵。在我的家鄉(xiang) 歧山縣有一種有名的麵食小吃叫歧山臊子麵,其實在很早以前的老人們(men) 口中並不叫臊子麵,而是叫蛟湯麵。相傳(chuan) 在西周時,每到夏季大雨,渭河就有蛟龍出來興(xing) 風作浪。周天子就派將領帶兵撲殺蛟龍,有一次終於(yu) 把蛟龍殺死了。周天子認為(wei) 這是周之大勝,是天賜周人的福氣,要讓每個(ge) 周人都享用上蛟龍美味,沾上龍氣。但周人眾(zhong) 多,而蛟龍肉少,如何才能保證每位周人沾上龍氣呢?於(yu) 是有大臣發明了蛟湯麵的吃法。首先將蛟龍肉切成很小的方丁,加上佐料做成臊子,再將各種蔬菜切成小方丁加入其中,將蛟龍骨頭煮成湯,再將臊子和菜加入湯中。碗中麵少湯多,但是隻能吃麵不能喝湯,將吃完麵的湯再倒回湯鍋中,湯鍋下有火保證湯一直在沸騰中。不斷給湯鍋中加水加臊子加菜加佐料,保持湯鮮味美。如此循環,一直到最後一位周人吃上蛟湯麵,沾上龍氣。之所以叫歧山臊子麵就是因為(wei) 蛟龍肉做成的臊子是他的主角。周人是身帶龍氣的人。
我們(men) 中華民族與(yu) 龍的關(guan) 係如此緊密相連,根本是因為(wei) 我們(men) 中華民族賦予了龍特有的精神,即中華民族的精神。大致可歸納為(wei) 三個(ge) 方麵。
一是力量與(yu) 智慧。主要反映的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無窮無盡的創新動能,無往不勝的英雄氣概,無堅不摧的鬥爭(zheng) 精神,無所不能的博大智慧。在豐(feng) 富的龍文化中,除了龍自身外,還有龍的九個(ge) 兒(er) 子都是龍的精神在不同方麵的化身。各有絕技,各司其職,護佑眾(zhong) 生保護萬(wan) 物。
二是尊貴與(yu) 神聖。主要反映在權威的象征之意,權力和地位的代表之意,莊嚴(yan) 威武的威攝之意,神秘莫測的敬畏之意。
三是正義(yi) 與(yu) 包容。自古龍就有象征正義(yi) 、正統、正能量的意義(yi) ,是中華民族正義(yi) 精神的代表。龍的形象集多種動物的元素於(yu) 一身,且自然和諧,完美統一,體(ti) 現了中華民族的包容精神。龍的形象和圖案可以出現的任何地方或物品上,上至皇帝的玉璽,下到普通百姓的手杖。龍象征著美好、祥瑞、正義(yi) 、和諧,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ti) 現。
中華民族的甲辰年即將到來,讓我們(men) 一起祝福我們(men) 的國家龍行龘龘!祝福我們(men) 的事業(ye) 龍騰虎躍!(新利平台 文/王長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