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邊境年味濃——在山南拉康鎮沉浸式體驗藏曆木龍新年

發布時間: 2024-02-23 19:24:00 來源: 新利平台

  2月8日是藏曆木龍新年的“古突”夜,重要程度類似於(yu) 農(nong) 曆春節的除夕。在這天,新利平台新春走基層山南采訪組來到了洛紮縣拉康鎮拉康社區婦女主任次仁德瓊家的家庭客棧,沉浸式體(ti) 驗藏曆新年。

  “古突”飄香迎新年

  “古突”夜,家家戶戶都要吃“古突”。“古突”是一種用麵粉、牛羊肉和白蘿卜等食材煮成的麵疙瘩粥,相當於(yu) 藏族人家的年夜飯。做“古突”時,要準備一些稍大的特殊麵疙瘩,分別包進石子、辣椒、羊毛、木炭等物品,代表“心腸硬”“刀子嘴”“心腸軟”“黑心腸”等含義(yi) ,然後將所有麵疙瘩放入鮮美的肉湯中烹煮,就製成了一鍋美味的“古突”。

  
圖為(wei) 次仁德瓊的家人正在做“古突” 攝影:張曉琪

  

  圖為(wei) 次仁德瓊的二女兒(er) 格桑羅吉吃出了帶有“花椒”字條的麵疙瘩,寓意“嘴不饒人” 攝影:張曉琪

  新年氛圍感從(cong) 擺“德卡”開始

  藏曆十二月三十是“朗嘎”。在這天,家家戶戶都會(hui) 在打掃完衛生後正式擺“德卡”(意指藏曆新年的供品),包括象征人壽年豐(feng) 、吉祥如意的切瑪盒,祈願新年風調雨順和豐(feng) 收的青稞苗,祈盼來年五穀豐(feng) 登、六畜興(xing) 旺的羊頭等。

  吃過早飯,德瓊阿佳一家就開始準備擺“德卡”了,首先便是切瑪盒。切瑪盒是藏曆新年必不可少的吉祥物之一。新年前夕,每家每戶都要趕製這樣的吉祥物。人們(men) 將精致的鬥型木盒用隔板分開,分別盛入炒青稞和糌粑,插上象征五穀豐(feng) 登的“羅薩美朵”(彩色青稞穗)和寓意吉祥的酥油花。

  
圖為(wei) 次仁德瓊在裝飾切瑪盒 攝影:張曉琪

  另一邊,德瓊阿佳的丈夫拉巴紮西正在裝飾“德嘎”。“德嘎”是由形狀不同的油炸麵食壘起來的供品,是傳(chuan) 統藏式點心“卡塞”的一種,它是以麵和砂糖為(wei) 原料,用酥油、菜油等炸成的麵食。常見的“德嘎”是耳朵形的“卡塞”,也被藏族人民稱作“驢耳朵”,是藏曆新年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

  
圖為(wei) 次仁德瓊的丈夫拉巴紮西正在裝飾“德嘎”。 攝影:張曉琪

  正月初一“敬切瑪”

  轉眼到了新年這天。藏曆正月初一有“敬切瑪”和拜年的傳(chuan) 統習(xi) 俗。“敬切瑪”就是親(qin) 人和近鄰之間互敬切瑪和酒。主人雙手捧著“切瑪”向客人祝福,客人先用手捏取“切瑪”裏的一點糌粑、青稞,向空中上拋三下,然後再嚐一點,同時互道紮西德勒等祝福語。這天一早,德瓊阿佳一家穿上藏裝,互敬切瑪。

  
圖為(wei) 次仁德瓊的二女兒(er) 格桑羅吉正在向次仁德瓊敬切瑪 攝影:張曉琪

  敬完切瑪,德瓊阿佳的大女兒(er) 其米曲宗端來了新年必吃的美食“卓瑪摘絲(si) ”。“卓瑪摘絲(si) ”又叫“吉祥飯”“酥油八寶飯”,由米飯、人參果、酥油、白糖等拌在一起製成,口感非常香甜,象征著生活甜甜蜜蜜。

  
圖為(wei) 次仁德瓊的大女兒(er) 其米曲宗正在向莫啦古桑白姆遞上“卓瑪摘絲(si) ”。 攝影:張曉琪

  到了11日藏曆正月初二,家家戶戶開始走親(qin) 訪友,互致新年問候,在灑滿陽光的客廳裏話話家常,其樂(le) 融融。

  正月初三敬奉“屋脊神”

  藏曆正月初三有敬奉“屋脊神”的傳(chuan) 統習(xi) 俗。這天一早,德瓊阿佳一家身著盛裝登上自家屋頂,把嶄新的“塔覺”(風馬旗)插在屋頂上。“塔覺”上印有經文、咒語、佛像、神獸(shou) 等圖案,共有藍、白、紅、綠、黃五種顏色,分別象征天空、祥雲(yun) 、火焰、江河和大地。初三換上新的“塔覺”,祈求來年豐(feng) 收吉祥,家人平平安安。隨後一家人煨燃柏枝,向空中拋撒糌粑,並歡呼著“索啊、索啊……”飄動的“塔覺”和嫋嫋上升的“桑煙”都寄托著對來年的美好祈願。(新利平台 文/張曉琪 畢然)

  
圖為(wei) 次仁德瓊的家人正在更換新的“塔覺” 攝影:張曉琪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