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哈爾濱采訪回來,我時常在想,黑龍江省和西藏自治區,一個(ge) 位於(yu) 祖國最東(dong) 北,一個(ge) 位於(yu) 祖國的西南邊陲,地理位置上相距遙遠,曆史進程中卻都深深印刻著時代的烙印,甚至還有一些“巧合點”。120年前的1904年,日本海軍(jun) 突然襲擊停泊在旅順的俄國艦隊,日俄戰爭(zheng) 在中國境內(nei) 爆發,哈爾濱一時成為(wei) 俄軍(jun) 的軍(jun) 用品供應基地,大批商人、投機者、發戰爭(zheng) 財的外國人,湧入哈爾濱,僑(qiao) 民人數超過10餘(yu) 萬(wan) 人,哈爾濱迎來了外國僑(qiao) 民人數的第一次高峰。同一年,英帝國主義(yi) 在第 二次侵藏戰爭(zheng) 中攻占拉薩,脅迫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拉薩條約》,規定西藏向英國賠款,拆除要塞,開放商埠,英國可在西藏亞(ya) 東(dong) 駐軍(jun) 。史料中,被稱為(wei) “木龍年戰爭(zheng) ”。
曆史是複雜的,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沙皇俄國、大英帝國之間的博弈,對西藏的曆史進程確實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圖為(wei) 哈爾濱太陽島雪博會(hui) 雪雕 攝影:閆潔
這一次,我們(men) 不談曆史,在哈爾濱因冰雪旅遊火爆出圈之際,圍繞“從(cong) 雪域到冰城”,走進哈爾濱,試圖通過雪和冰的鏈接,細細觸摸這座城市的脈搏,挖掘不一樣的新聞視角。結果是,因為(wei) 常年和雪域高原打交道,我帶著對高原人民濃濃的感情,碰撞到熱情的、厚重的、有心的爾濱,看到的是一張張勤勞、熱情、勇敢、默默堅守的中國麵孔。
爾濱,很熱情!
圖為(wei) 淩晨一點左右,哈爾濱中央大街 攝影:閆潔
初到哈爾濱,入住酒店的時候,我們(men) 一行去辦理入住,劉老師幫我們(men) 照看著行李。入住辦理完畢,劉老師笑嗬嗬地走過來說,我們(men) 的行李都已經上樓了。
第一次謀麵的劉老師是我們(men) 一行在哈爾濱的東(dong) 道主,他為(wei) 人熱情,某種程度上讓我這個(ge) 從(cong) 北京第一次踏入哈爾濱的甘肅人,低估了哈爾濱的冷。機場出來,我們(men) 見到了劉老師,幾句寒暄後,一不留神,我們(men) 一行四人的四隻拉杆箱,其中兩(liang) 隻裝滿攝影攝像設備,兩(liang) 隻雙肩背,都讓劉老師帶走了。我不好意思趕緊追上去,劉老師見狀,左手兩(liang) 隻箱子騰空而起,開始拎起箱子走。“看,這箱子很輕,拎起來走都沒問題。路滑,您走道要注意”。上車後,劉老師遞給我們(men) 每人一杯熱茶,一路喝到酒店。熱氣騰騰中,我一度以為(wei) ,哈爾濱也沒那麽(me) 冷,應該和北京差不多。直到在中央大街剛停留沒幾分鍾就凍得渾身哆嗦,後來在冰雪大世界手機自動關(guan) 機不聽使喚,我才開始反思,想起兒(er) 子語文課本裏那句,“啊,祖國多麽(me) 廣大”。
圖為(wei) 哈爾濱著名美食鍋包肉 攝影:閆潔
慢慢地,我發現,爾濱人或者說龍江人的熱情、幽默是深入骨髓裏、流淌在血液裏的。這種熱情一日三餐時感觸最深,不論男女主人,對每一種食物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描述,我印象最深的、最形象的都是 “嘎嘎好吃”“加進去一起煮,煮得滋啦滋啦,越煮越好吃”“呲溜呲溜吸著吃”這樣的象聲詞表達。於(yu) 是在各種“賊好吃”的食物麵前,我們(men) 大快朵頤。
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哈爾濱副市長張海華向五湖四海朋友們(men) 發出邀請,我在黑龍江等你。全國人大代表董文琴說,龍江人都把遊客當親(qin) 人,掏心掏肺。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在哈爾濱萬(wan) 米社區采訪時,當地居民於(yu) 阿姨飽含熱情,為(wei) 我們(men) 獻上一首《我在黑龍江等你》,同行曾在黑龍江讀過書(shu) 的同事聽著聽著潸然淚下。臨(lin) 走前,於(yu) 阿姨專(zhuan) 門加上了同事微信。臨(lin) 下樓前,於(yu) 阿姨一把拉住同事說,“閨女,慢點啊,有事咱娘倆(lia) 保持溝通。”回到北京,我還曾撞見於(yu) 阿姨在給同事打語音電話。我想,可能她們(men) 之間已經建立了親(qin) 人般的感情,這種掏心掏肺是多麽(me) 直截了當。
其實,“從(cong) 雪域到冰城”采訪期間,我們(men) 遇到的所有受訪者都很爽快,也很直截了當。出發前在首都國際機場采訪一位哈爾濱本地小哥哥,他為(wei) 我們(men) 豎起了大拇指,稱讚“新利平台,good!”。在中央大街旁的小巷子裏,遇到售賣凍梨凍柿子的大爺,得知我們(men) 是新利平台記者,直接朝西藏人民喊話,“歡迎你們(men) 來哈爾濱,我們(men) 用凍梨凍柿子歡迎你們(men) 。”
圖為(wei) 【從(cong) 雪域到冰城】采訪組晚上十點鍾在哈爾濱中央大街,中央大街人頭攢動 攝影:閆潔
采訪期間,遇到曾經去過西藏的遊客,我總會(hui) 問他們(men) ,“您覺得西藏冷還是哈爾濱冷?”答案是一致的。來自拉薩的大哥說,“雪域高原冬天其實並不冷,真正冷的是這裏。哈爾濱的這種冷,越冷越讓人喜歡”。周圍的聚集起來的遊客有的點頭示意,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充滿好奇,有的哈哈大笑。晚上十點的中央大街,人頭攢動中,多了一絲(si) 暖意。
我反倒覺得,黑龍江人的熱情,和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們(men) 有相似之處。
五年前,我和同事們(men) 去西藏拍攝素材,一向分不清東(dong) 南西北的我,在路線規劃上開始頭疼。有過一麵之緣的朋友從(cong) 朋友圈得知我要來,聽我說起目的地和種種擔憂後,手繪了一份最便捷的路線圖傳(chuan) 給了我。就是這張圖,一目了然,給了我這一趟出差足夠的底氣和勇氣。在《德吉帶你進藏家》係列山南采訪拍攝中,其中一個(ge) 點位臨(lin) 時因故未能成行,朋友更是主動提出,去他家拍攝。一家人熱情等候,全力配合,拍攝順利完成。閑聊之時,正在撚毛線的阿媽興(xing) 致大發,穿上自己織布、染色、縫製的新衣,翩翩起舞,唱起歌兒(er) 。藏族同事翻譯說,歌詞的大意是 “這個(ge) 世界的主人,是你們(men) 年輕一代的,你們(men) 就像初升的太陽一樣”。 至今,我還會(hui) 不時打開視頻,回想當時的場景,經常熱淚盈眶。 (新利平台 文/閆潔)
圖為(wei) 《德吉帶你進藏家》拍攝組在山南阿媽家拍攝時,阿媽翩翩起舞,唱起歌兒(er) 攝影:閆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