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康馬縣城到達日村,地圖上的距離很近,開車卻要走很久,因為(wei) 路況實在是太差了。
在手機地圖和各種旅遊推薦上,這裏也被標為(wei) 地理村、地裏村等等,因為(wei) 此地偏遠,不為(wei) 人知,名字有多種音譯寫(xie) 法,大家覺得也沒多大問題。村中年紀最大的老人也隻去過一次拉薩,住了一晚就返回了——因為(wei) 家裏的牛羊沒人管。
汽車從(cong) 很遠的河對岸開過,我們(men) 首先看到的是村邊的山包上有座古代的碉樓,特別顯眼,也顯得特別孤單和突兀。
77歲的村民索朗平措老人講起邊民的今昔生活,不勝感慨。
圖為(wei) 索朗平措老人
他說這座碉樓有五層高,下麵是一個(ge) 常年緊閉的小便門。碉樓每層設有四五間沒有窗戶的小黑屋,第三層外麵窗台放置石塊等硬物,用以投擲禦敵、預防不測。這座碉樓雖然從(cong) 外表看去還比較風光,實際上是過去盜匪橫行時村中的大“保險櫃”,可以藏全村人。但碉樓的實際擁有者卻是此地豪門達日索康,還有喬(qiao) 巴和帕裏白熱等三戶人家,他們(men) 占有的房間也是最大最好的,貧窮人家隻能看著他們(men) 的眼色,擠在牆角旮旯裏生活。
索朗平措小時候,西藏已經和平解放,盜匪和山賊已被解放大軍(jun) 消滅得差不多了,於(yu) 是這個(ge) 碉樓成為(wei) 牧民夏季上山放牧村中無人時,放置每家每戶貴重物品的倉(cang) 儲(chu) 場所。如今,已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索朗平措老人告訴我們(men) ,在古代,該村被稱為(wei) “崗給惹瓦”,意思是雪山圈養(yang) 的荒涼山穀,村莊“主人”是三戶權貴,稱為(wei) “喇卓鬆”,意思是寺廟(喇嘛)與(yu) 大牧主三戶。村邊的小寺廟叫達日拉康,是隸屬山南聶隆子宗某噶舉(ju) 派寺院的分支機構,該寺每年會(hui) 派一個(ge) 僧人來管理達日拉康並負責收稅。
因地處邊境絕地、交通不便,此地的民主改革晚於(yu) 西藏大部分地區,是1965年才開始的。“西藏民主改革前,我們(men) 是白天做人(有幹不完的活兒(er) ),晚上做狗(沒有睡覺的地兒(er) )。民主改革後,我們(men) 才自食其力,生活改善。作為(wei) 邊境一線地區,民主改革前這裏是有邊無防、流民四行,民主改革後是管理有方、固若金湯,這是我本人親(qin) 身經曆過的。”
老人還說:“我個(ge) 人不是此地出生的,是小時候從(cong) 江孜那邊過來的搬遷戶,但到這裏後生活沒有受到一點歧視,邊民的一切待遇也都讓我享受,還有對老年人的特殊補貼。過去,我是一家三口人,擠在一柱麵積(約合12平米)的小黑屋裏,後來政府安排我們(men) 搬到兩(liang) 間房裏,最後是六個(ge) 人住獨門獨院,政府還幫助我們(men) 蓋房不用我們(men) 操心。以前我們(men) 每天為(wei) 一日三餐擔憂,現在想的是今天吃什麽(me) 香。過去,這裏的人們(men) 沒有任何安全感,所以有了碉樓這種並不舒適的建築,現在則是安居樂(le) 業(ye) ,路不拾遺。所以,可以說我們(men) 對強邊固邊充滿了信心和熱愛,也有能力把祖國的邊境守護好、建設好。”這是索朗平措老人向我們(men) 這些到訪此地的外來者傾(qing) 訴的肺腑之言。
近年來,涅如堆鄉(xiang) 達日村響應上級號召,村黨(dang) 支部、村委會(hui)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團結帶領全村各族人民,深化民族團結、愛國主義(yi) 教育,共同守住祖國邊陲。
在這裏,民族團結和“邊防第一”的觀念已深深紮入人心。從(cong) 未出現民族關(guan) 係不睦的情況。村中有藏族婦女嫁給漢族人,在縣城經商,生活和美、幸福。
如今的達日村中,有10個(ge) 護邊員,每月工資1600元,年底評比考核。護邊員平時自由組隊,每周巡邊兩(liang) 次,遇到節假日,黨(dang) 員五人一組,加班到邊境一線的“白湖”等地加強巡邏。
圖為(wei) 護邊員
2016年,村中建民宿,交給貧困戶經營,共接待2000多人次旅客,受到遊客的歡迎。
2013年,40冰川尚未開放時,有遊客探險遇到危險,達日村的放牧員第一時間通知邊民,村裏人協助登山隊,第一時間前去營救。
2017年,又一外地遊客掉在冰裂縫裏,難以脫身。他們(men) 接到放牧員的報警,前去營救,在公安民警到來之前,幫助遊客脫險。迷路、生病和缺乏食品、保暖衣物的遊客也會(hui) 找牧民尋求幫助,幾乎是有求必應。軍(jun) 警民共同努力,建設出鞏固的邊防和樂(le) 善好施的新家園。
在這人煙稀少的荒村裏,從(cong) 來不缺少漢族同誌的身影。縣醫院的一位漢族醫生在這裏駐村很長時間,隻要有空就給村民們(men) 量血壓、測體(ti) 溫,講解衛生知識。一位名叫張書(shu) (音)的幹部在這裏駐村,主動教村民學漢語,他自己也拜村支書(shu) 確瓊為(wei) 師學習(xi) 藏語,因為(wei) 藏語流利、為(wei) 人熱情,村民們(men) 給他起了一個(ge) 藏族名字“紮西”。現在的駐村幹部是位名叫唐煉的漢族同誌。
農(nong) 曆壬寅虎年的最後一天,正值普天同慶團圓時,在海拔4700米的邊境線上,卻有一群人默默地守護著祖國邊疆的大美山河……村支部書(shu) 記確瓊清楚地記得:那是2023年1月21日上午9時許,日喀則市康馬縣涅如堆鄉(xiang) 民兵連10名民兵和6名鄉(xiang) 幹部整裝待發,擔任巡邏任務。但他沒有想到是,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汪吉和派出所負責人(一位他不知道名字的漢族同誌)也鬥誌昂揚地加入到巡邏隊伍中來。
經過長達近7個(ge) 小時的巡邏,民兵連順利結束了春節前最後的巡防任務。(新利平台 特約撰稿人/索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