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4月24日上午,西藏自治區野生動物保護員進京考察學習(xi) 團的成員們(men) 來到北京野生動物園參觀考察。
圖為(wei) 考察學習(xi) 團成員在北京野生動物園內(nei) 合影 攝影:周晴晴
從(cong) 雪域到京城 體(ti) 驗另一種和諧共生
北京野生動物園位於(yu) 北京市大興(xing) 區榆垡鎮,園區內(nei) 養(yang) 育著300餘(yu) 種5000餘(yu) 頭隻來自世界各地的珍稀野生動物,是集野生動物馴養(yang) 繁殖、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閑旅遊於(yu) 一體(ti) 的國家4A級景區。
圖為(wei) 考察學習(xi) 團成員在北京野生動物園內(nei) 參觀 攝影:周晴晴
暮春時節,北京野生動物園內(nei) 草木繁茂、花香四溢、飛泉流瀑,考察學習(xi) 團的成員們(men) 先後參觀了動物園內(nei) 自駕遊覽區、猛獸(shou) 體(ti) 驗區和步行遊覽區三大區域,穿梭在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中,領略了從(cong) 亞(ya) 洲到非洲,從(cong) 草原到高原的最原始、最真實、最自然的動物世界。
圖為(wei) 北京野生動物園內(nei) 攝影:周晴晴
對於(yu) 園內(nei) 的犛牛、岩羊等高原野生動物,來京學習(xi) 考察的管護員們(men) 並不陌生,而在看到犀牛、老虎、獅子、大象、梅花鹿、鴕鳥、孔雀、火烈鳥、鸚鵡等在高原無緣得見的動物種類時,學員們(men) 不時發出陣陣驚歎聲,迫不及待地舉(ju) 起手機,為(wei) 這些可愛的生靈捕捉下精彩的瞬間,一些學員則隨時隨地通過手機和親(qin) 朋好友分享著自己的所見所聞。
圖為(wei) 考察學習(xi) 團成員在北京野生動物園內(nei) 拍照 攝影:周晴晴
遊覽途中,看到動物園內(nei) 自在棲息的野生動物,考察學習(xi) 團的成員們(men) 不禁會(hui) 談論起千裏之外的家鄉(xiang) ,在那裏,有他們(men) 用情用心守護著的高原“精靈”。
生態興(xing) 則文明興(xing) 我們(men) 的工作無比神聖
出生於(yu) 1985年的索朗格列來自西藏自治區山南市,自2009年大學畢業(ye) 後就來到阿裏地區,於(yu) 2016年進入阿裏地區林業(ye) 和草原局工作,現任阿裏地區林業(ye) 和草原局保護監測中心主任。談及阿裏地區的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索朗格列如數家珍。
據索朗格列介紹,阿裏地區共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ge) ,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4個(ge) ,占阿裏國土麵積的46%。其中,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阿裏片區)麵積為(wei) 15.4萬(wan) 平方公裏,占阿裏地區自然保護區總麵積的97.82%。目前,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阿裏片區)共有管理局4個(ge) 、管理站37個(ge) 、管護站6個(ge) 、野生動物救護站2個(ge) 、專(zhuan) 業(ye) 管護人員390名,工作人員都是由轄區群眾(zhong) 組成。
圖為(wei) 索朗格列(左三)和同事巡護途中向群眾(zhong) 普及生態環境保護知識 圖片由索朗格列提供
在日常工作中,索朗格列經常會(hui) 參加阿裏地區林業(ye) 和草原局開展的常規巡護、專(zhuan) 項行動和多部門聯合執法等活動。一年中,他和同事們(men) 需要進入羌塘自然保護區至少十幾次,除了監測沿途野生動植物情況、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律法規宣傳(chuan) 、驗收考核管理站工作等任務,還要跟隨管護員們(men) 開展巡護工作,並向沿途公眾(zhong) 傳(chuan) 播野生動物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知識。
“在2017年的一天,我們(men) 接到一個(ge) 管護員的電話,說有一隻雪豹受傷(shang) 了。我們(men) 迅速趕往現場,發現雪豹受傷(shang) 嚴(yan) 重,經過簡單的處理後,我們(men) 把它帶到野生動物救護站,聯係獸(shou) 醫處理傷(shang) 口。經過一個(ge) 多月的悉心照料,雪豹終於(yu) 達到了放歸自然的條件。當我們(men) 把雪豹送到原來被發現的地點,打開籠子看見雪豹奔向大自然懷抱的那一刻,我覺得自己的工作無比神聖,內(nei) 心找到了堅持做好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強大力量。”擇一事容易,難在堅守。從(cong) 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需要常年在野外奔波,尤其是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阿裏地區,其中的艱辛不言而喻。從(cong) 索朗格列的這段講述中,我們(men) 似乎找到了他堅守的答案。
圖為(wei) 需要救助的雪豹 圖片由索朗格列提供
談及工作中印象深刻的事情,索朗格列講到了當地群眾(zhong) 對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和對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的支持。隨著當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民眾(zhong) 對野生動物保護的意識和參與(yu) 度大幅提高,逐漸認識到野生動物的生態價(jia) 值、觀賞價(jia) 值和基因價(jia) 值,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我們(men) 人類自己。“在巡護途中,車輛陷入泥地是很常見的事情。每逢這種時候,周邊的牧民群眾(zhong) 都會(hui) 主動前來幫忙,這讓我們(men) 很感動,也很感激!”索朗格列說,“他們(men) 知道我們(men) 在做的是好事。”
圖為(wei) 被救助的藏羚羊幼崽 圖片由索朗格列提供
金絲(si) 野犛牛大概是每個(ge) 阿裏人的驕傲,它是野犛牛的一種,屬於(yu)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數量稀少,因其毛色呈金黃色而得名。金絲(si) 野犛牛是阿裏地區的旗艦物種,經過有效保護後,目前在當地已經增加到250頭左右。問及對阿裏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期許,索朗格列說,“我希望一是我們(men) 阿裏的旗艦物種金絲(si) 野犛牛種群數量能夠得到快速恢複,達到一個(ge) 比較健康穩定的種群數量。二是通過全社會(hui) 的不斷努力,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明新篇章。”
圖為(wei) 金絲(si) 野犛牛 圖片由索朗格列提供
野生動物伴我長大 我們(men) 之間有特殊的感情
今年27歲的索南米瑪是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阿裏地區日土縣長熱管理站的一名專(zhuan) 業(ye) 管護員,此次是作為(wei) 優(you) 秀管護員代表來北京參加考察學習(xi) 。身為(wei) 一名“95後”,他是考察團裏最具朝氣和活力的學員之一。
圖為(wei) 索南米瑪在天安門廣場 圖片由索南米瑪提供
索南米瑪所在的阿裏地區日土縣共有10個(ge) 管理站,129個(ge) 專(zhuan) 業(ye) 管護隊員。按照上級業(ye) 務部門的要求,管護員們(men) 每天需要巡邏、觀察和記錄野生動物,防止非法狩獵、盜獵和販賣野生動物和破壞自然保護區的行為(wei) ,並向公眾(zhong) 傳(chuan) 播野生動物保護知識,順便救助受傷(shang) 或受困的野生動物。
索南米瑪從(cong) 2016年開始做野生動物專(zhuan) 業(ye) 管護員。從(cong) 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他的初心很簡單,“因為(wei) 我從(cong) 小接觸野生動物,對高原精靈有特殊的感情,所以願意為(wei) 野生動物保護事業(ye) 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言之易,行則難。廣袤的羌塘草原一望無際,自然保護區內(nei) 的管護站大多處在海拔4800米以上的地區,氣候惡劣、道路交通不便,部分管護站甚至沒有手機信號,在日常生活物資補給等方麵也存在很大的困難。管護員們(men) 每天的巡護行程基本都會(hui) 超過單程100公裏,有時甚至會(hui) 超過200公裏,距離管護站太遠時,大家隻能在草原上紮帳篷過夜。車子因為(wei) 海拔高而啟動失敗,巡護途中遭遇暴雪等更是再常見不過的事情。但這群可愛可敬的年輕人,麵對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和並不豐(feng) 厚甚至有些微薄的收入,依然選擇堅守在這片土地上,為(wei) 保護高原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隻是因為(wei) 他們(men) 對野生動物和家鄉(xiang) 熱土的深情,以及對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圖為(wei) 管護員們(men) 巡護途中在野外紮帳篷過夜 圖片由索南米瑪提供
圖為(wei) 巡護途中汽車陷入泥地 圖片由索南米瑪提供
索南米瑪向記者介紹他手機裏的工作照片,有一張是他和同事們(men) 在救助一頭野犛牛。這頭野犛牛由於(yu) 年邁體(ti) 衰,已經無法站立,更無法覓食。管護員們(men) 及時為(wei) 它送來食物和水,並定期過來查看喂養(yang) 。一段時間過後,老犛牛還是去世了,為(wei) 了保護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管護員們(men) 及時收集處理了死亡的老犛牛。
圖為(wei) 巡護員們(men) 救助的野犛牛 圖片由索南米瑪提供
近年來,阿裏地區的野生動物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卓有成效。社會(hui) 麵野生動物保護意識持續轉變,保護區內(nei) 各類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逐年增加,各類瀕危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得到有效恢複,其中藏羚羊、野犛牛、藏野驢種群由以前的8萬(wan) 、1.8萬(wan) 、4萬(wan) 增加至現在的12萬(wan) 、2.5萬(wan) 、5萬(wan) ,雪豹、盤羊、岩羊、黑頸鶴等野生動物恢複性增長較為(wei) 明顯,保護珍稀野生動物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從(cong) 中央到地方各級黨(dang) 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政策法規的製定執行,離不開每一位基層管護員的辛苦付出,也離不開全社會(hui) 的共同參與(yu) 。大家用心用情,合力守護野生動物,繪就了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生態畫卷。(新利平台 記者/周晴晴 莫幹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