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李淳德,從(cong) 事脊柱側(ce) 彎研究與(yu) 治療已有三十餘(yu) 年。關(guan) 於(yu) 他的身份,其中一個(ge) 為(wei) “同心·共鑄中國心”大型公益項目骨科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主席,這是他與(yu) 該公益活動15年緣分的見證。
圖為(wei) 李淳德獲得的各種獎章、證書(shu) ,包括“同心公益踐行獎” 攝影:王茜
談到參加公益活動的初心和動力,李淳德說,作為(wei) 醫務工作者,職業(ye) 特性決(jue) 定了必須懷有一顆醫者仁心。“所以我想結合自己學到的知識,幫助脊柱外科的病患,讓他們(men) 挺起脊梁,可以正常生活。”他曾多次到西藏、四川、雲(yun) 南等地進行義(yi) 診、手術,也進行科普教學。
15年來,參與(yu) 同心活動過程中的很多事李淳德都曆曆在目。說起接觸到西藏等高原地區的病患,他感觸尤其深。
今年年初,李淳德完成了通過同心活動篩選來京治療的4名重度脊柱畸形的藏族患者的救治。其中,23歲的達瓦紮西,脊柱畸形後凸加側(ce) 彎畸形,畸形程度扭轉了180度,再加上後凸畸形壓迫到內(nei) 髒,給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巨大不便。
據李淳德分析,可能由於(yu) 病患生活地區比較偏遠,交通不便,與(yu) 外界交流相對較少,相關(guan) 醫療常識普及不足,使得有一些早發性的畸形疾病,得不到正確的認識,從(cong) 而沒有盡快進行預防和治療,再加上當地脊柱外科的醫療條件也不充分,所以拖到病情比較嚴(yan) 重。
圖為(wei) 李淳德跟同事交流脊柱側(ce) 彎患者病情 攝影:王茜
“從(cong) 專(zhuan) 業(ye) 角度來講,我們(men) 遇到很大挑戰,因為(wei) 這些病患的治療難度非常大,可以說到了脊柱矯形的天花板,所以必須考慮到方方麵麵可能出現的問題,設計了多種方案保證手術成功。”李淳德說,“雖然經曆了不少的挫折和困難,但我們(men) 全力以赴,使得這些患者都能順利回家。”
對於(yu) 幾位藏族病患來說,到京治療的機會(hui) 很難得,他們(men) 心裏一直充滿了希望。“醫院的護士對他們(men) 照顧周到,通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患者跟我們(men) 相處非常融洽。有一個(ge) 小姑娘,聽家人說因為(wei) 患病有些抑鬱和自卑,但在手術期間非常堅強,整天笑嗬嗬的,燦爛淳樸的笑容也給了我們(men) 鼓舞。”他介紹道,“雖然此次治療過程中的手術時間長達十幾個(ge) 小時,需要醫生們(men) 分梯隊完成,非常不容易,但這幾位患者沒有一例出現並發症,已經達到矯形的效果。而且他們(men) 身高分別‘增長’了6至22厘米不等。出院後,我們(men) 還通過同心活動方跟他們(men) 保持聯係,為(wei) 他們(men) 定期做一些包括康複練習(xi) 等方麵的指導和谘詢。”
圖為(wei) 李淳德在查房 攝影:王茜
對於(yu) 高海拔地區的脊柱側(ce) 彎疾病,李淳德表示,要做到早發現或者是預防。首先需要在理念上做好科普,通過科普讓群眾(zhong) 自己就能目測脊柱是否健康,如觀察孩子站立位時、撿東(dong) 西時脊柱是不是在一條直線上,或者坐姿時肩膀是否等高等等,假如出現明顯不平衡,最好到專(zhuan) 科醫院去檢查。他還著重強調,青少年一定要多做協調運動,如遊泳、體(ti) 操、單杠、跑步等,這些非常重要,是早期預防脊柱側(ce) 彎最有效的辦法。其次,建議當地在沒有高尖端醫療資源的情況下,也要去做一些包括支具康複、運動矯形方麵的工作,這樣可以盡可能減少重症病患。
圖為(wei) 工作中的李淳德 攝影:王茜
這些年,李淳德在公益活動中積極地通過到電視台做講座、到醫院或義(yi) 診現場教學等方式做相關(guan) 疾病知識的科普,使老百姓對這些疾病認識有了一定增長。他認為(wei) ,隨著涉及的專(zhuan) 業(ye) 知識越來越深入,除了科普,醫務工作者未來要做的工作會(hui) 更多。
如今,隨著“同心·共鑄中國心”大型公益項目涉及的範圍越來越廣,已經使很多偏遠地區的病患受益。中國式公益的影響越來越大,李淳德認為(wei) 這是一個(ge) 好現象,是一種社會(hui) 文明進步的表現。他相信這項事業(ye) 將越做越完善,並表示以後會(hui) 繼續參與(yu) 公益慈善活動,也相信相關(guan) 資源會(hui) 整合得更好。(新利平台 記者/王茜 姚浩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