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得榮隨記:“太陽穀”裏的“寶藏”

發布時間: 2024-06-11 16:44:00 來源: 新利平台

  蜿蜒的山路,陡峭的崖壁,車子在兩(liang) 山之間沿著金沙江疾馳。山上一片荒蕪,沒有一點綠色,熱浪滾滾而來,我們(men) 終於(yu) 來到了得榮,這個(ge) 因陽光充足而有“太陽穀”美譽的地方。得榮縣位於(yu)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有“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甘孜段南大門”之稱。

  得榮縣瓦卡鎮是我們(men) 此行的目的地,位於(yu) 金沙江東(dong) 岸,與(yu) 雲(yun) 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奔子欄鎮隔江相望。鎮上隨處可見的三角梅,火熱地盛開著,仿佛在熱烈歡迎四麵八方的遊客。山邊有很多仙人掌傲然挺立著,它們(men) 粗壯而高大,仿佛一個(ge) 個(ge) 衛士在保護著這座小鎮。


圖為(wei) 隔金沙江相望的雲(yun) 南省迪慶州德欽縣奔子欄鎮 攝影:鄒慧


圖為(wei) 瓦卡鎮路邊盛開的三角梅 攝影:鄒慧

  我們(men) 首先來到的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藏族民間車模技藝體(ti) 驗基地。基地一層是工作區,一位師傅正在全身心製作木質生活用具,絲(si) 毫沒有察覺我們(men) 的到來。於(yu) 是沒有過多打擾,我們(men) 徑直來到二樓展品陳列區。藏族民間車模技藝傳(chuan) 承人格絨次仁的兒(er) 子洛絨次仁拿起一個(ge) 木碗,臉上露出樸實而靦腆的微笑介紹道,“這些都是選用樹瘤製作而成,一般選用鵝掌木、杜鵑等15類樹木,因為(wei) 直木容易裂開。為(wei) 了用具不裂開,處理後的樹瘤煮水後需晾幹五至六個(ge) 月,一個(ge) 木碗製作工序可能要長達半年才能完成。此項技藝在家族傳(chuan) 承至今已有四代,我們(men) 要做就做好一點。”洛絨次仁大哥希望更多人能了解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有更多人願意來傳(chuan) 承學習(xi) 這份技藝,有更多人喜歡他們(men) 製作的這些木質生活用具。


圖為(wei) 師傅正在認真製作木質生活用具 攝影:鄒慧


圖為(wei) 展陳的各式各樣木質生活用具 攝影:鄒慧

  隨後我們(men) 來到一塊田間陰涼處,旁邊是大片的赤霞珠葡萄基地。微風陣陣,核桃樹下有四位村民在聊天,他們(men) 即將表演學羌。“學羌”也稱“情舞”,是流傳(chuan) 於(yu) 得榮縣瓦卡鎮的一種民俗舞蹈,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學羌采用無伴奏、無道具的踏歌形式,跺腳與(yu) 踏腳相結合,皮靴在地麵上發出整齊的聲響,極其歡快振奮人心。嘹亮的歌聲、歡快的腳步聲,仿佛把我們(men) 帶回了一個(ge) 秋收之夜,男女老少圍著篝火,跳著、唱著、笑著……一位大叔肚子大大的,跳起學羌來卻很豪邁。跳完後,他邊脫皮靴邊樂(le) 嗬嗬地對我們(men) 說,“我今年六十多了,還能跳幾年呢,我們(men) 今天聚在這裏是緣分,希望你們(men) 以後有機會(hui) 還來看我們(men) 跳舞啊!紮西德勒!”另一位大叔也給我們(men) 介紹起了學羌,傳(chuan) 說文成公主進藏時,路過此地,學羌是先輩為(wei) 了歡迎文成公主而創作的舞蹈,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當天得榮的天氣有30℃,還好這片陰涼下有清風徐徐,大家穿著皮靴,大叔們(men) 戴著皮帽,阿姨和妹妹也都胸前佩戴噶烏(wu) 、身穿百褶裙和外套,歌聲悅耳、舞步輕快,內(nei) 心更是熱情似火,樸實純真的笑容深深打動著我們(men) 。



圖為(wei) 跳完學羌後喜笑顏開的村民們(men) 攝影:鄒慧

  最後我們(men) 來到了得榮紅軍(jun) 長征陳列館。陳列館建在山上,館中設有紅軍(jun) 長征在得榮專(zhuan) 題展陳,分為(wei) 序廳、“戰略轉移 西征入川”“紅二轉戰 得榮榮光”“會(hui) 師甘孜 北上抗戰”“長征精神 得榮力量”和尾廳六個(ge) 部分。經講解員次仁誌瑪介紹,第二單元“紅二轉戰 得榮榮光”為(wei) 該館重點,展現了1936年5月7日,由賀龍元帥率領紅二軍(jun) 團長征抵達得榮境內(nei) 時,和老百姓發生的魚水情深的故事,以及一些留下的紅色遺跡資源。紮納亞(ya) 山口戰鬥,四師參謀長湯福林英勇犧牲,是紅軍(jun) 長征在甘孜途中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牛圈邊上的支委會(hui) ”“下擁軍(jun) 民一家親(qin) ”等紅色故事廣為(wei) 流傳(chuan) 。


圖為(wei) 依山而建的得榮紅軍(jun) 長征陳列館 攝影:鄒慧

  陳列館的北側(ce) 山崖上,深深烙刻著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的岩旗,紅豔豔極其醒目,麵積為(wei) 1936.57平方米,這個(ge) 數字是為(wei) 了紀念紅二軍(jun) 團1936年5月7日進入得榮。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岩體(ti) 軍(jun) 旗,於(yu) 2023年3月通過吉尼斯世界記錄認證為(wei) “修建於(yu) 岩石上的最大旗幟”。這麵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旗幟,以岩旗的形式警醒世人牢記曆史,她將永不褪色,高高飄揚在這崖壁上,飄揚在我們(men) 每個(ge) 人的心中。岩旗附近有座橋,聽當地老人說,紅軍(jun) 經過時賀龍元帥說今後要在這裏修建一座橋,解放後在賀龍元帥所指的地方修了橋,取名“賀龍橋”。


圖為(wei) 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岩旗和橫跨金沙江的賀龍橋 攝影:鄒慧

  這裏的人們(men) 能歌善舞,有學羌、九步鍋莊等,這裏的工匠耐得住寂寞、回歸自然,有傳(chuan) 承至今的車模技藝,這裏的人們(men) 牢記曆史砥礪前行,有多處紅色遺跡。這座小城在2013年地震重建後,抓住機遇,在發展的道路上走得越來越遠,這裏孕育著太多文化和“寶藏”值得我們(men) 去挖掘去探索,歡迎大家來得榮!(新利平台 記者/鄒慧 莫幹措)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