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宗山號角】胡岩:江孜抗英鬥爭體現了中華民族英勇無畏的抗爭精神

發布時間: 2024-07-06 14:32:00 來源: 新利平台

    編者按:120多年前,英帝國主義(yi) 第二次武裝侵略西藏。江孜宗山上吹響了反抗侵略,保家衛國的號角。2024年7月1日,“宗山號角——紀念西藏江孜抗英保衛戰120周年主題展”在西藏文化博物館開幕,同時,由www.easyfundingllc.com文化保護與(yu) 發展協會(hui) 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聯合舉(ju) 辦的“紀念江孜抗英鬥爭(zheng) 120周年學術研討會(hui) ”也順利舉(ju) 辦。在120年後的今天,回望和紀念這段曆史,對現實有什麽(me) 樣的啟示,讓我們(men) 聽聽專(zhuan) 家們(men) 怎麽(me) 說。

  胡岩,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了解和搜集有關(guan) 江孜抗英鬥爭(zheng) 的曆史資料,多年後,在中英文檔案史料以及國外出版的《刺刀指向拉薩》《雪域決(jue) 鬥》《西藏追蹤》等書(shu) 的基礎上,著作《雪域高原不會(hui) 忘記——1904年英國侵略西藏史》一書(shu) ,並於(yu) 2004年出版。全書(shu) 分十個(ge) 章節,從(cong) 二十世紀初中國被列強環伺的世界局勢入手,由遠及近,從(cong) 不同角度探究、了解、還原了這段曆史。近期,正在進行該書(shu) 再版相關(guan) 準備工作。


圖為(wei) 胡岩教授 攝影:張萌萌

  19世紀下半葉,西方列強在清朝政府衰微之際圖謀瓜分中國。英國通過鴉片戰爭(zheng) 獲取大量利益後依舊欲壑難填,先後於(yu) 1888年、1903年至1904年間兩(liang) 次入侵www.easyfundingllc.com。

  1903年,蓄謀已久的英屬印度政府加緊軍(jun) 事、輿論和外交等各方麵的準備,年底,英國侵略者榮赫鵬率軍(jun) 打著“使團”的名義(yi) 入侵西藏。1904年3月31日,在位於(yu) 現在日喀則市亞(ya) 東(dong) 縣的曲美辛古,英軍(jun) 假借談判之名,屠殺了五六百名藏軍(jun) 。


圖為(wei) 宗山號角——紀念西藏江孜抗英保衛戰120周年主題展,對比英帝國主義(yi) 侵略者與(yu) 當時江孜守軍(jun) 軍(jun) 力情況的展板 攝影:楊月雲(yun)

  英軍(jun) 的殘暴越發激起了西藏軍(jun) 民的抵抗之心,4月11日,英軍(jun) 進入江孜,江孜保衛戰正式拉開帷幕。7月5日,英軍(jun) 集中火力,向江孜宗政府所在地——宗山發起總攻。


圖為(wei) 江孜宗山英雄紀念碑,背後即是江孜宗山抗英遺址(2019年拍攝) 攝影:楊月雲(yun)

  宗山古堡位於(yu) 現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江孜縣,海拔4187米,始建於(yu) 公元十世紀,是一座雄偉(wei) 的宮堡式建築。120年前,就是在這裏,藏軍(jun) 使用大刀、長矛、烏(wu) 爾朵和火繩槍,以及前仆後繼的血肉之軀,抵抗擁有當時最先進武裝的英帝國主義(yi) 侵略者。經過3個(ge) 晝夜激戰,藏軍(jun) 彈盡糧絕。江孜城被攻破,宗山淪陷,傷(shang) 殘軍(jun) 民不甘被俘,紛紛跳下懸崖以身殉國。

    圖為(wei) 宗山號角——紀念西藏江孜抗英保衛戰120周年主題展現場,英軍(jun) 當時使用的馬克沁機槍模型(前),藏軍(jun) 使用的土炮(後),背景為(wei) 相關(guan) 曆史場景的視覺還原。馬克沁機槍是全自動機槍,也是當時殺傷(shang) 力較大的武器,理論射速達600發/分鍾 攝影:楊月雲(yun)

  回顧1840年鴉片戰爭(zheng) 至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反對外國侵略的一係列鬥爭(zheng) ,落後的武器裝備,落後的社會(hui) 製度,讓這些鬥爭(zheng) 無一例外地全部失敗了。即便如此,這些鬥爭(zheng) 依然是非常有意義(yi) 的。中華民族一貫反抗外來壓迫和侵略,如果因為(wei) 打不過就不打,不就真的亡國滅種了嗎?危急存亡之際,正是因為(wei) 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不懈抗爭(zheng) ,正是因為(wei) 中華民族英勇無畏的抗爭(zheng) 精神,才有了我們(men) 5000年文明的延續不斷。

  江孜抗英鬥爭(zheng) 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抗擊帝國主義(yi) 侵略,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爭(zheng) 取民族獨立解放偉(wei) 大鬥爭(zheng) 的組成部分。一方麵,要深化學術研究,構建關(guan) 於(yu) 這場鬥爭(zheng) 的史料體(ti) 係和話語體(ti) 係;另一方麵,希望這一重大曆史事件能夠入選全國的中小學教材,讓我們(men) 的年輕一代不忘在雪域高原上曾經發生的帝國主義(yi) 侵略和西藏人民的抵抗鬥爭(zheng) ,更加奮發努力,把我們(men) 的社會(hui) 主義(yi) 祖國建設得更好。這也是對西藏人民第二次抗英戰爭(zheng) 的最好紀念。(新利平台 記者/楊月雲(yun) 張萌萌)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