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美,產(chan) 業(ye) 優(you) ,文化興(xing) ,百姓富。
這就是我們(men) 的家園,這就是幸福美麗(li) 西藏!
“桃花源”裏“桃花仙”
“土地平曠,屋舍儼(yan) 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陶淵明想象中的桃花源在林芝市嘎拉村照進了現實。生活於(yu) 此自然是“怡然自樂(le) ”“不羨仙”。
圖為(wei) 嘎拉村一隅 攝影:王佳豪
2021年7月21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走進嘎拉村調研。3年後的7月21日,記者一行沿著總書(shu) 記的足跡再次走進嘎拉村。
嘎拉村享有西藏“桃花第一村”美譽。“桃花經濟”讓世代生活在這裏的村民過上了更加富足文明的生活。上世紀90年代,隨著一些散客的到來,村領導班子和援藏幹部萌生了發展旅遊經濟的想法。如今,依靠黨(dang) 的利民惠民政策,充分發揮自身優(you) 勢,大力發展鄉(xiang) 村旅遊。2021年以來,嘎拉村累計接待遊客28.5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收入933餘(yu) 萬(wan) 元,戶均分紅近20萬(wan) 元。
圖為(wei) 嘎拉村實景模型 攝影:王佳豪
桃花花期隻有一個(ge) 月左右,並不算長。為(wei) 了將增收的路子走寬,嘎拉村還因地製宜搞起了農(nong) 牧民運輸隊,參與(yu) 川藏鐵路等項目建設,並自籌資金建成占地100餘(yu) 畝(mu) 的觀光采摘園。據統計,嘎拉村僅(jin) 2023年農(nong) 村經濟總收入1302.3萬(wan) 元,村集體(ti) 經濟總收入490餘(yu) 萬(wan)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67萬(wan) 元。
圖為(wei) 嘎拉村裏果樹上碩果累累 攝影:王佳豪
談及嘎拉村的變化,嘎拉村黨(dang) 支部宣傳(chuan) 委員、村委會(hui) 副主任尼瑪多吉驕傲地說:“村民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思想和行動更加自覺。這種自覺不僅(jin) 體(ti) 現在增收致富上,還體(ti) 現在愛護生態環境、保護居住環境、保持淳樸民風等方方麵麵。現在的嘎拉村更有‘桃花源’的味道了。”
圖為(wei) 嘎拉村一隅 攝影:王佳豪
采訪途中,記者恰遇了在嘎拉村附近舉(ju) 辦的林芝鎮第七屆尼洋旅遊文化之民俗賽馬藝術節活動(以下簡稱:賽馬活動)。
賽馬是西藏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極為(wei) 喜歡的一項體(ti) 育活動,每逢重大節日、豐(feng) 收時節或農(nong) 閑時,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都會(hui) 通過賽馬來慶祝或表達喜悅。
圖為(wei) 賽馬活動現場 攝影:王佳豪
賽馬場上,奔馳的駿馬帶來了賽馬必不可少的激情,遠處群山樹木翠綠、霧氣氤氳又給這份“激情”增添了一筆林芝獨有的“溫婉”,再加上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滿足後,圍觀的村民、遊客臉上掛滿的幸福笑容。這一天的賽馬場仿佛就像一幅油畫將“幸福美麗(li) 西藏”具象化。
賽馬場外,記者見到了嘎拉村村民達瓦堅參,他興(xing) 奮地告訴記者,他們(men) 一家牢記總書(shu) 記的囑托,和其他村民一同依靠“桃花”開展旅遊增收外,運輸業(ye) 的生意也是風生水起,現在一年能有個(ge) 30萬(wan) 到40萬(wan) 的收入,並且每年都在穩步增長。兩(liang) 個(ge) 孩子也學業(ye) 有成,女兒(er) 在林芝市第一中學準備上高二,學校成績很好;兒(er) 子已經考上體(ti) 育學校,離運動員的夢想更近了一步。
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
“這裏和我想象中的西藏完全不一樣,綠樹成蔭,綠水長流。”遊客李先生在位於(yu) 林芝市的雅尼國家濕地公園遊玩時感歎。
圖為(wei) 雅尼國家濕地公園 攝影:王佳豪
七月,林芝多雨。從(cong) 高處眺望雅尼國家濕地公園,由遠及近,霧氣氤氳,群山翠綠,河水迂回交錯,樹木蒼勁挺拔,頗有一番“江南”風範。
圖為(wei) 雅尼國家濕地公園 攝影:王佳豪
雅尼國家濕地公園屬於(yu) 雅魯藏布江和尼洋河交匯形成的高原河流型濕地,總麵積6973多公頃,水麵海拔2900多米。濕地公園水量豐(feng) 沛、生物多樣性豐(feng) 富,分布著野生植物500餘(yu) 種,野生動物200多種。
“曾經這一帶還是一片荒草灘。雨季過後,水位下降、河床裸露、沙塵飛揚。”當地群眾(zhong) 回憶。
2009年,雅尼濕地開始試點建設雅尼國家濕地公園。2016年,雅尼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正式掛牌成立,累計投資1.54億(yi) 元用於(yu) 雅尼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持續修複和基礎設施建設、科研生態監測等工程。截至目前,雅尼國家濕地公園累計恢複濕地麵積達到5100畝(mu) ,濕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近年來,林芝市充分利用雅尼濕地水係景觀、動植物資源,在保護的基礎上適度開發生態文化資源,建設木棧道、觀鳥屋等設備,充分發揮濕地公園生態、社會(hui) 、經濟效益。雅尼國家濕地公園成為(wei) 了G318沿線重要的旅遊打卡點之一。
圖為(wei) 遊客在雅尼國家濕地公園打卡遊玩 攝影:王佳豪
距離雅尼國家濕地公園400餘(yu) 公裏外的拉薩南山公園,同樣也是近些年來西藏生態旅遊的“大熱門”。
圖為(wei) 在南山公園遠眺布達拉宮 攝影:王佳豪
“小小南山,拿捏拿捏。”網絡平台上,網友們(men) 的一個(ge) “熱梗”,足以證明大家對於(yu) 南山公園的喜愛。
圖為(wei) 遊客在南山公園打卡遊玩 攝影:王佳豪
作為(wei) 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的前期項目,南山公園生態建設的成功為(wei) 後續工程的開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五年增綠山川、十年綠滿拉薩。”2021年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正式啟動。該工程是西藏首個(ge) 規模化山體(ti) 造林的重大生態修複工程,也是增進各族群眾(zhong) 生態福祉的重要民生工程,規劃範圍以拉薩河為(wei) 主線,以山體(ti) 兩(liang) 側(ce) 第一重山脊可視範圍為(wei) 重點,東(dong) 西綿延近200公裏,涉及9個(ge) 縣(區)35個(ge) 鄉(xiang) (鎮)。截至目前,完成造林麵積57萬(wan) 餘(yu) 畝(mu) ,栽植苗木8600餘(yu) 萬(wan) 株。
圖為(wei) 工人在對南山公園的植被進行養(yang) 護 攝影:王佳豪
“尤其是隨著南北山綠化工程初見成效,遊客赴藏旅遊目的地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像雅尼國家濕地公園、拉薩南山公園這些側(ce) 重於(yu) 生態的旅遊景點,逐漸被更多遊客選擇,我們(men) 也根據這一情況設計出了更多諸如拉林高等級公路自駕生態觀光等精品旅遊線路。”某民營旅遊公司負責人司先生說,“當然作為(wei) 西藏各族群眾(zhong) 中的一員,我也是西藏生態環境改善的受益者。近些年能夠明顯感受到周邊環境越來越好,空氣更加濕潤,生活環境更加宜居,‘高反’帶來的不適感越來越小。”
藏戲裏的幸福味
千百年來,藏戲激昂的鼓點、悠揚的韻律在西藏廣袤大地上廣為(wei) 傳(chuan) 唱。有著藏文化的“活化石”的美譽。
覺木隆派藏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屬“藍麵具”藏戲重要流派,也是藏戲各派中流傳(chuan) 最廣的一種。
圖為(wei) 覺木隆藏戲團正在排練 攝影:王佳豪
洛桑紮西是覺木隆藏戲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也是覺木隆藏戲團的團長。“這幾年,我們(men) 有了很多到全國各地表演和比賽的機會(hui) ,有越來越多的人關(guan) 注到覺木隆藏戲。”
讓洛桑紮西最為(wei) 高興(xing) 的是,如今,覺木隆藏戲探索出了一條比較成熟的非遺傳(chuan) 承之路。從(cong) 沒有固定演出隊伍,到如今隊伍逐漸形成規模化、劇團化。實現對藏戲演員的專(zhuan) 職聘用,藏戲表演成了劇團演員的主業(ye) 。每年多次對外展演、參賽,以“走出去”“唱起來”的姿態吸引更多觀眾(zhong) 。
圖為(wei) 覺木隆藏戲團正在排練 攝影:王佳豪
“我和其他演員都會(hui) 在固定時間到少兒(er) 藏戲興(xing) 趣班當老師,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們(men) 熱愛藏戲,我們(men) 也發自內(nei) 心願意把我們(men) 這一身本事教給他們(men) 。覺木隆藏戲後繼有人,一定會(hui) 傳(chuan) 承得更好。”洛桑紮西說。
據介紹,在各方共同的努力下,覺木隆藏戲傳(chuan) 承成效顯著。2021年,在第25屆“中國少兒(er) 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中,拉薩市堆龍德慶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兩(liang) 個(ge) 集體(ti) 節目獲得“小梅花”獎;2023年,拉薩市堆龍德慶區青少年活動中心藏戲班兩(liang) 名學員榮獲第26屆中國少兒(er) 戲曲小梅花薈萃個(ge) 人項目之“小梅花”稱號。
圖為(wei) 洛桑紮西(左三)在為(wei) 小演員授課 攝影:王佳豪
洛桑旦增是“小梅花集體(ti) 節目”獲獎者之一,他從(cong) 幼兒(er) 園開始學習(xi) 藏戲。他的爺爺曾是一名藏戲表演者,從(cong) 小的耳濡目染使他深深喜歡上了藏戲,學習(xi) 藏戲也讓他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喜歡藏戲,也喜歡到處去表演。”他堅定地說。
“我們(men) 都深知覺木隆藏戲能夠發展到如今的程度,離不開黨(dang) 和政府的好政策,離不開我們(men) 所生活的這個(ge) 幸福新時代。”洛桑紮西說,“覺木隆藏戲團創作的新劇《達娃洛追》現在已取得了很好的傳(chuan) 播效果。有計劃繼續創作一部分新劇,歌頌黨(dang) 恩,歌頌我們(men) 這個(ge) 幸福美好的時代。”(新利平台 記者/王佳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