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目前,全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373處,完成館藏可移動文物登記的文物保護單位1006處,可移動文物51萬(wan) 件/套,其中珍貴文物11.15萬(wan) 件/套;全區博物館、陳列館、紀念館參觀人數不斷攀升,2023年參觀人數達366萬(wan) 人次,2024年1-9月參觀人數達325萬(wan) 人次。”10月25日,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ju) 行新聞發布會(hui) ,邀請西藏自治區文物局、西藏博物館負責同誌,介紹西藏自治區博物館事業(ye) 發展成就並回答記者提問。
圖為(wei) 新聞發布會(hui) 現場 攝影:趙振宇
長期以來,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高度重視西藏博物館事業(ye) 發展,出台了《關(guan) 於(yu) 讓文物活起來 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的實施意見》《關(guan) 於(yu) 推進博物館事業(ye) 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新時代西藏博物館工作的重要意義(yi) 、發展方向、功能定位和使命任務。
圖為(wei) 西藏博物館 攝影:趙振宇
西藏自治區文物局黨(dang) 組成員、副局長許少國在發布會(hui) 上介紹,近年來,西藏博物館體(ti) 係建設得到不斷完善,博物館數量持續增長,辦管質量顯著提升,發展活力得到激發,輻射力和影響力大幅提升。由國有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紀念館、寺廟文物陳列館組成的西藏博物館體(ti) 係初步建成。西藏在可移動文物修複、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珍貴文物數字化保護、推進文物科研工作、重大關(guan) 鍵技術研究方麵都取得了較大成績,共實施可移動文物預防性、數字化保護、文物修複項目56個(ge) ,總投資3.2億(yi) 元。
圖為(wei) 西藏百萬(wan) 農(nong) 奴解放紀念館 攝影:趙振宇
西藏全麵落實文化“潤邊”工程,注重各方協同聯動和線上線下融合。西藏博物館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館長米瑪卓瑪介紹,近幾年,西藏大力推動博物館事業(ye) 發展,博物館體(ti) 係日趨完善,各級博物館充分利用館藏文物,緊密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這條主線,通過舉(ju) 辦展覽、學術研究、研學活動,組織文物展覽“九進”活動(即進機關(guan) 、學校、社區、企業(ye) 、鄉(xiang) 鎮(街道)、軍(jun) 營、宗教活動場所、景區、村居),舉(ju) 辦“文博大講堂”培育新時代文博行業(ye) 人才隊伍等,將博物館辦成流動的“大學”,通過擴大博物館公共服務覆蓋麵,提升博物館公共服務能力,使博物館在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中發揮著重要的社會(hui) 教育功能。目前,西藏百萬(wan) 農(nong) 奴解放紀念館等9處博物館單位被命名為(wei) 全國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中央人民政府駐藏代表辦公處舊址等22處博物館單位被命名為(wei) 自治區級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五年來,西藏舉(ju) 辦各類文物展覽近60個(ge) ,推出10個(ge) “雲(yun) 展覽”,其中一批精品展覽脫穎而出。
圖為(wei) 2023年於(yu) 故宮博物院舉(ju) 辦的“祥開萬(wan) 象——故宮與(yu) 西藏文物聯展”展廳現場 攝影:趙振宇
除此之外,西藏文物外展深入推進,文物“走出去、引進來”成為(wei) 新常態。西藏自治區各文物單位與(yu) 故宮博物院、澳門藝術博物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雲(yun) 南博物館、吉林省長春市偽(wei) 滿皇宮博物院等共聯合舉(ju) 辦21個(ge) 精品展覽,推動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新利平台 記者/趙振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