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由四川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chuan) 部、省委統戰部、省委涉藏辦主辦的“在雲(yun) 端・我的援藏故事”涉藏州縣行活動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漸次拉開帷幕。此次活動邀請了曾經參與(yu) 援藏工作的幹部代表重返這片熱土,分享他們(men) 在對口援建過程中親(qin) 曆的感人故事與(yu) 取得的輝煌成就。讓我們(men) 跟隨他們(men) 的足跡,聆聽並播撒川西大地上充滿真情與(yu) 行動的援藏佳話。
圖為(wei) 徐俊現場宣講 攝影:隋藝斐
援藏初心:從(cong) 青神到金川的520公裏
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有這樣一位民政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他的名字叫徐俊。2015年,他積極響應脫貧攻堅號召,主動申請到青神縣白果鄉(xiang) 壇罐窯村擔任第一書(shu) 記。2016年底,壇罐窯村順利脫貧,他又主動請纓申請到涉藏地區參加脫貧攻堅工作。徐俊從(cong) 青神騎摩托車至阿壩州金川縣,到達條件非常艱苦的獨鬆鄉(xiang) 嘎伍嶺村擔任第一書(shu) 記,全程用時15個(ge) 小時,正好520公裏。這個(ge) 數字,對於(yu) 徐俊來說,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簡單的裏程數,更象征著他對對口支援工作的熱愛和承諾。
圖為(wei) 嘎伍嶺村 受訪者供圖
扶貧期滿:選擇留下,為(wei) 了未完成的承諾
期滿後,麵對未竟的事業(ye) ,他選擇留下,繼續他的扶貧工作。每每想到嘎伍嶺村還有幾戶貧困戶未脫貧,100戶漏雨房屋功能性改造項目剛啟動,電商產(chan) 業(ye) 有待提高,對老百姓的承諾還未完全兌(dui) 現,他內(nei) 心堅定覺得不能走,也舍不得走。
嘎伍嶺雖是典型的高半山深度貧困村,綠色生態的紅脆李、甜櫻桃卻有不少。徐俊利用計算機知識,幫助村裏的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走出”大山。2018年5月,村淘寶企業(ye) 店鋪“嘎伍嶺一家親(qin) ”成功在網上賣出甜櫻桃5000餘(yu) 斤。同年9月,村上300畝(mu) 紅脆李初掛果愁銷路,他又通過電商平台找到銷售渠道,一次拉走全村9萬(wan) 斤紅脆李,近20萬(wan) 的票子鼓起老百姓的“錢袋子”。如今的嘎伍嶺,一棟棟整齊漂亮的農(nong) 村小別墅映入眼簾,平坦幹淨的水泥路連接家家戶戶,300畝(mu) 紅脆李掛滿枝頭,嘎伍嶺人的幸福指數不斷上升。
圖為(wei) 本地特產(chan) 銷售 受訪者供圖
全家援藏:從(cong) 一個(ge) 人的奉獻到全家的共同使命
徐俊不僅(jin) 自己留下來,還動員了全家一起援藏。他說服了妻子陳丹,帶著兒(er) 子從(cong) 青神一起來到了金川。一個(ge) 520,變成了三個(ge) 520。徐俊的妻子陳丹成了眉山市對口幫扶金川縣第五批援藏幹部,也來到金川教書(shu) 育人,兩(liang) 人並肩同行成了援藏“夫妻檔”。他們(men) 的兒(er) 子也在金川上小學,一家三口,從(cong) 眉山舉(ju) 家搬遷到金川,成了金川一道亮麗(li) 的對口支援“風景線”。
圖為(wei) 徐俊和家人 受訪者供圖
“徐書(shu) 記,快進來坐,難為(wei) 你了”,聽到群眾(zhong) 遠遠地喊,吃著群眾(zhong) 熱情招待的蘋果、梨子,徐俊對口支援的“苦水”瞬間化作“甘飴”,無私奉獻的決(jue) 心和勇氣更為(wei) 堅定。在對口援藏的路上,徐俊和他的家人留下了深深的足跡,他們(men) 的故事,如同金川河畔的古樹梨花,散發著淡淡的香氣,溫暖而持久,激勵著更多人投身於(yu) 對口支援事業(ye) 。(新利平台 記者/隋藝斐 邊子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