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54年,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在“世界屋脊”建成通車,這是世界公路建築史上的不朽奇跡,是各族群眾(zhong) 勠力同心、敢為(wei) 人先的逐夢壯舉(ju) ,更是偉(wei) 大民族精神的生動寫(xie) 照。2024年12月16日,“傳(chuan) 承弘揚‘兩(liang) 路’精神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研討會(hui) 在北京召開。一起走進“兩(liang) 路”故事,汲取前行力量,讓熠熠生輝的“兩(liang) 路”精神照亮新時代奮進之路。
圖為(wei) 楊悅笙接受采訪
“共享文化符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重要抓手,具有跨越族群、超越時空的穿透力,不僅(jin) 是賡續紅色記憶寶庫的鑰匙,也是創造新征程新文化的基石。”研討會(hui) 上,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改革發展研究中心中級研究員楊悅笙建議,應在大統戰工作格局的視野下,支持“兩(liang) 路”共享文化符號的研究創作。
楊悅笙以一則親(qin) 身參與(yu) 訪談並深受教育的十八軍(jun) 老戰士故事為(wei) 例,闡釋了文化符號應該如何提煉、轉譯以及二次創作。
於(yu) 俊娥是1951年首批進藏的十八軍(jun) 女兵。她說:“我們(men) 坐車到甘孜,之後由於(yu) 公路不通,汽車無法前進,隻能通過犛牛運輸隊馱運物資,人徒步或者騎犛牛,一路就這樣到了崗托,被分配到兵站倉(cang) 庫工作”。1951年10月的一天,貨倉(cang) 因暴雨倒塌,已有三個(ge) 月身孕的於(yu) 俊娥,被壓在其中,全身多處外傷(shang) 、骨折。“因為(wei) 當時我們(men) 兵站沒有醫療條件,如果去甘孜還要走上半個(ge) 月,冬天肯定是抬不過去的,就隻能給我簡單地包紮了一下傷(shang) 口,都沒有縫針,我就這麽(me) 扛過來,誕下了部隊在藏的第一個(ge) 新生兒(er) ,到現在身上幾個(ge) 老傷(shang) 還經常疼。數月後,部隊給我配了一頭犛牛,隨軍(jun) 進入昌都,犛牛隊是藏族農(nong) 牧民同胞負責的,他們(men) 很樂(le) 觀、很積極,給我很多幫助,大家相處像一家人”。
楊悅笙表示,這則感人回憶,不僅(jin) 突顯了前輩的堅韌和修路的意義(yi) ,還可以從(cong) 中提煉出“康藏路”“十八軍(jun) 女兵”“犛牛”“漢藏同胞”等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並透過這些符號自然地呈現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拚搏、甘當路石,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liang) 路”精神。
“對曆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曆史”,楊悅笙說。在他看來,在新時代語境中,如果我們(men) 以這些極富生命力的符號為(wei) 起點,運用新技術、新表達、新形式,結合新時代“兩(liang) 路”精神的偉(wei) 大實踐,創作出一批符合當下青年語境的文藝作品,讓紅色記憶煥發新的生命,在文化層麵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根脈,是對先輩最好的告慰。(新利平台 記者/邊子捷 馮(feng) 重霖 陳浩力 姚浩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