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西藏新聞 > 藏區動態

四川省丹巴縣:電力有保障 村裏產業更興旺

遊飛 發布時間:2020-02-11 10:54:00來源: 四川日報

  1月22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巴旺鄉(xiang) 水卡子村到處張燈結彩,一片喜氣洋洋的新年氣象。國網丹巴縣供電公司巴底供電所員工阿布,一大早就到水卡子村進行節前安全用電檢查,“阿布哥,還沒放假呀。”村民彭措熱情地打著招呼。“今年我值班。”阿布回答說,這是水卡子村“三區兩(liang) 州”農(nong) 網改造完工後的第一個(ge) 春節,一定要確保大家的穩定用電。

  為(wei) 改善州內(nei) 深度貧困區用電難題,確保不因電力影響脫貧,2019年,國網甘孜供電公司加快推進“三區兩(liang) 州”電網建設,其中農(nong) 村配網項目投資3.19億(yi) 元,新建總長度510公裏的10千伏線路82條,新增440台配電變壓器,總容量為(wei) 43350千伏安,新建549公裏低壓線路。項目覆蓋甘孜州56個(ge) 鄉(xiang) 鎮153個(ge) 貧困村,惠及農(nong) 村貧困地區約1.4萬(wan) 戶4.7萬(wan) 餘(yu) 人。目前2019年全部工程已按期完成施工和驗收。

  電網升級 助力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

  1月21日,國網甘孜供電公司投運組來到新龍縣子拖西鄉(xiang) 呷戈村農(nong) 網改造現場,村主任阿加遠遠地就打起了招呼。“我們(men) 村裏一直以來都有電壓小、供電差的問題,有時候連電視都看不了。就盼著村子裏的電網改造趕緊投運,不僅(jin) 是生活供電,我們(men) 種的木耳也不用擔心下雨下雪曬不幹了。”阿加指著不遠處的十幾個(ge) 白色大棚,對電力員工沙非說。

  2018年,呷戈村在愛心企業(ye) 的幫扶下修建了木耳種植基地,通過種植高原特色木耳助力脫貧攻堅。由於(yu) 村裏供電質量不高,普通的家用電器都無法工作,更別提烘幹機這些大功率的電器,村民隻能用傳(chuan) 統的方式晾曬木耳。高原的天陰晴不定,遇上雨天、雪天,木耳就曬不幹。

  2019年5月,呷戈村“三區兩(liang) 州”農(nong) 網項目全麵啟動,投資335.37萬(wan) 元用於(yu) 改善村裏的供電質量。“有了穩定的供電,木耳能及時烘幹,產(chan) 業(ye) 發展得到保障,去年我們(men) 村木耳就賣了十幾萬(wan) 元。我們(men) 打算再買(mai) 兩(liang) 台烘幹機,更好地發展。”言談中,阿加高興(xing) 地對未來進行著規劃。

  攻堅克難 保質保量完成施工

  拉日瑪鎮色戈村是新龍縣最偏遠的村莊,過去村民都使用光伏發電,供電質量低。2019年12月20日,色戈村的工程投運,村民用上了大網電。1月21日一大早,國網甘孜供電公司的工作人員就趕往村子,為(wei) 新增用戶安裝智能電表,普及安全用電知識。

  從(cong) 新龍縣出發到色戈村,要翻越幾座海拔4700米的高山。“5月開始建設的時候是雨季,雨季過完到了八九月份就開始下雪,雪下得最大的時候,運建材的貨車整整開了11個(ge) 小時。”色戈村項目的建設人員舒甫貴說。該項目共計投資611.25萬(wan) 元,新建10千伏線路21.8公裏,改造戶數88戶。工程投運後,該村的戶均容量由1.13千伏安提升至2.6千伏安,極大地改善村裏的用電質量。

  2019年,為(wei) 全力推進“三區兩(liang) 州”工程建設,考慮到甘孜州地域廣、項目多、人員少等實際情況,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統籌協調,安排了巴中供電公司對口援建幫扶。

  “巴中公司作為(wei) 對口援建單位,負責3個(ge) 縣的7個(ge) 工程,援建人員累計超過850人,為(wei) 電網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國網甘孜供電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說。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四川省巴塘縣:太陽能電板鋪屋頂 村民入住就掙錢

    U020190929598241038639.jpg
    甲英鄉距巴塘縣城120餘公裏,平均海拔4600米,長期以來,村民們守著一方貧瘠的土地,生活條件很是艱苦。而住的土坯房,夏不散涼冬不保暖,缺水,不通電,“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就是這裏曾經的真實寫照。[詳細]
  • 四川省甘孜州水電資源開發助力脫貧攻堅

    開展後期扶持。“十三五”以來,甘孜州累計發放後期扶持資金1969.37萬元,發放惠民補助資金5123.09萬元,惠及7747人。實施後扶項目53個,投入後扶項目資金2515萬元,項目覆蓋區人均年增收1000元-1500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