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yun) 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3300米,屬於(yu) 高原高寒氣候。近日,記者在迪慶州了解到,熱帶水果竟然“爬上”雪域高原,改變了當地金沙江河穀地區的貧困麵貌。
迪慶州香格裏拉市江邊村位於(yu) 哈巴雪山和玉龍雪山之間的金沙江河穀地帶,村莊內(nei) 居住著納西族、漢族、藏族、彝族等民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江邊村人煙稀少,農(nong) 戶散居在茅草叢(cong) 生的山坡上、山坡下,滿眼都是荒涼的鵝卵石沙壩。
江邊村村委會(hui) 主任單繼祥告訴記者,千萬(wan) 年前的地質運動,金沙江河床發生遷移下降200米左右,村民們(men) 就生活在覆蓋著一層砂礫與(yu) 鵝卵石的遠古河床上。
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格裏拉市哈巴村的米落、落哈巴兩(liang) 個(ge) 村發生地質災害,受災民眾(zhong) 集體(ti) 搬遷到江邊村,與(yu) 原有江邊村村民齊心協力拉運泥土將鵝卵石沙壩填平,開始在這裏耕作生息。
村莊變大了,生產(chan) 生活條件依舊沒有改變,一直以來,村民依靠種植玉米、小麥等傳(chuan) 統農(nong) 作物為(wei) 生。由於(yu) 缺水,往往一年的收成微薄,僅(jin) 能維持基本生活,江邊村貧困程度較深。單繼祥說:“村莊和土地距離金沙江江麵有200米的垂直高差,農(nong) 業(ye) 取水不易,再加上幹熱河穀降雨量稀少。”
2015年中國脫貧攻堅開始時,江邊村轄有12個(ge) 村民小組,農(nong) 戶400多戶近2000人,當年識別出建檔立卡貧困戶103戶401人,是香格裏拉市的貧困村之一。
江邊村地處高原,卻是河穀地帶,年均氣溫在10攝氏度以上,屬於(yu) 金沙江畔典型的幹熱河穀氣候。2015年,村幹部與(yu) 扶貧工作隊員多次到外地考察,決(jue) 定將劣勢轉為(wei) 優(you) 勢,種植適應幹熱河穀氣候的熱帶水果——火龍果。
同年,時任村委會(hui) 主任的楊學功成為(wei) 江邊村“第一個(ge) 敢吃螃蟹的人”,他拿出4畝(mu) 土地,在村民一片質疑聲中開始試種。2016年,4畝(mu) 火龍果掛果為(wei) 楊學功帶來了4萬(wan) 多元人民幣收入,遠高於(yu) 傳(chuan) 統農(nong) 作物。
楊學功試種成功後,2017年村民紛紛改種火龍果,如今三分之一的村民種植著火龍果,麵積達600多畝(mu) ,其中產(chan) 果麵積占一半,每畝(mu) 產(chan) 量約1000公斤。
單繼祥告訴記者,江邊村的火龍果隻夠供應迪慶州,而且供不應求,“相比從(cong) 遙遠的熱帶地方運上雪域高原,我們(men) 的火龍果運輸成本有巨大優(you) 勢”。
每當江邊村的火龍果成熟上市時,基本會(hui) 被搶購一空,畝(mu) 均收入超過1萬(wan) 元,江邊村一舉(ju) 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去年,思維活躍的村民們(men) 又試種了100畝(mu) 琵琶果,這幾天第一批果實即將成熟。
單繼祥說,江邊村還在擴大火龍果種植麵積,計劃打造一個(ge) 火龍果種植基地,並創建地方品牌。“我們(men) 還要打造保鮮冷凍庫,為(wei) 豐(feng) 果期提供儲(chu) 備空間,提高深加工能力,嚐試開辟果酒、幹片、果脯等市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